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议金执掌归义军政权之初,汲取张承奉金山国失败之教训,开始积极争取中原王朝的支持与承认。然敦煌欲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必须首先改善与扼控河西走廊咽喉的甘州回鹘之紧张关系,和亲便成为最有效的方式,曹议金与甘州回鹘天公主的政治联姻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至于具体和亲时间,学界众说纷纭。通过背景分析并考辨相关史料,可知和亲时间当在914—916年之间。回鹘天公主历经曹议金、曹元德、曹元深与曹元忠四代节度使,敦煌文献中不同时期对其称号不尽相同。通过敦煌文献中对天公主的赞颂与称号,结合石窟画像和题记,无不显示出其在归义军政权中的尊崇地位,甚至超越曹议金原配而位居第一夫人,这都是政治联姻的作用体现。天公主在归义军中政治影响力的消长始终与两地关系休戚相关,甚至一度以仅次于曹议金的"助治"身份而左右大局。在敦煌生活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天公主成为沟通两地的重要桥梁,对于归义军政权的稳定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权建立后,治内民族众多,各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外一方面与辽、宋争立正统,另一方面又有被辽、宋、吐蕃三方夹击的危险。从整体来看,西夏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李氏除了继承前代中原地区传统的民族关系思想之外,又结合自身的民族特性,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作了新的认识和总结,形成了西夏独特的民族关系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蒙元统一全国有着借鉴意义,而且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节日是生活中的特殊时日,节俗行事则是文化、信仰、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多元因素的集中展示。敦煌文献中有关节俗及其行事的记载,是近距离观察晚唐五代敦煌社会与政治的一个独特窗口。归义军政权通过对各类节日及其行事的掌控、主导和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等级,维护了伦理制度,强化了权力秩序,并“再确认”了归义军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这不仅是归义军有效统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维护了敦煌地区社会稳定,还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张淮深平定甘州迴鹘,是唐末沙州归义军张氏政权时代的重大事件。可是历代史书、稗乘野史均付之阙如,湮而不闻;敦煌文献问世以来,中外学人虽对归义军历史作过广泛的探索,仍未揭出此事原委。本文即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几种敦煌文献所含这一事件及其发生的年代进行考辨,试图再现这段沉湮既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评辽在夏、宋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辽、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三国鼎立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战或和,既相互利用,又互相对立。虽然宋与辽、宋与夏、辽与夏三组关系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这一时期矛盾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北宋。辽与西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与北宋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进而形成了联合抗宋的局面。其中,辽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仅直接对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在夏、宋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夏、宋关系是北宋、辽、西夏三边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宋、辽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辽统治者十分注意夏、宋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初吐谷浑亡国后,不少吐谷浑人进入河陇与西域地区,生息繁衍。本文以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所记载到的吐谷浑人资料,对唐后期五代宋初以瓜、沙二州为中心的河西及西城东境的吐谷浑人后裔进行考察,力图揭明此一时期吐谷浑人的聚落分布、职业特征、汉化情况及其与归义军政权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在瓜沙地区已成为上层统治阶层,尤其是对瓜州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匈奴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联合也有冲突。匈奴以武力降服和役使各族,还以和亲、反间、招降纳叛、扶植傀儡等手段笼络和控制各族势力以联合对付汉王朝。在匈奴长期压迫和奴役下,各民族政权对匈奴时叛时附,甚至强烈反击。  相似文献   

8.
敦煌归义军政权是晚唐五代宋初的一个特殊藩镇。归义军政权的节镇阶官制度既与中原王朝的体制具有趋同性,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变通,但在发展趋势上却与中原王朝相一致,由此可从一个侧面认识唐末五代宋初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西北诸族融合于汉族的趋势和特点隋唐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在全国施行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然而,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融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和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公元911年,沙州(敦煌)百姓上甘州(张掖)回鹘天可汗书,这在唐末五代的河西历史中,是一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在河西吐蕃、沙州、回鹘三种势力的角逐中,沙州张氏汉族政权的衰落和甘州回鹘处于主宰地位的开端。此后,甘州回鹘迅速将其势力从东部一  相似文献   

11.
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佛教盛行,佛教教徒也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在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佛教与军事关系逐渐密切,充分反映了敦煌地区佛教社会化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敦煌地区军事阶层(将领、士卒)与佛教信仰的关系作为出发点,讨论了他们信仰佛教的目的、方式以及信仰的对象。在文章的末尾讨论了敦煌地区的佛教文学与边塞文学中的军事文学之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12.
S.2472V的《佛出家日开经发愿文》是公元10世纪曹元忠执掌瓜沙归义军晚期的佛事活动文书,反映了当时曹氏家族及归义军政权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是研究曹氏归义军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唐帝国结束后,我国曾经形成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其中最大的两个政权,是中原地区继五代而起的宋,和割据东北、北部以至西北地区的辽(契丹)。辽,是契丹族贵族联合汉、奚、渤海等族统治阶级(其中汉族统治阶级仅是整个汉族统治阶级的一小部分)建立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它自己的统治秩序。辽朝的法律与刑罚,是造成并维护这种统治秩序的工具之一;是以契丹族贵族为首的各族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的表现。它是我国历史上剥削阶级法律与刑罚的一部分,并有其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唐五代的敦煌人,有许多宴饮活动,这些宴饮活动的名称也很别致.有“局席”、“设”、“顿”、“看”、“斋”、“小食”、“中食”、“筵”、“脚”、“解火”、“解劳”等,一般在归义军招待周边政权的使节、某项工程完工、社人聚会、节日庆祝、迎送首长等仪式和活动中举办。这些宴饮活动不仅是一种集中、大规模的饮食活动,也是社会的润滑剂和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多妻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多妻制是学术界很少注意的问题,节度使多妻制的出现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吐蕃统治敦煌以来存在的多妻现象;二是归义军节度使通过多妻制达到与敦煌各个大姓之间联姻,以维护自己政权的目地.从张议潮、张淮深到曹氏归义军的曹议金等,都采取多妻联姻.归义军时期敦煌百姓中多妻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为弥补因战争导致的性比例失调、人口锐减等采取的一项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9世纪后半叶乃至整个10世纪的丝绸之路东、中段交通网络系统中,灵州道占有一席之地。宋初,大食、回鹘、于阗以及归义军等民族政权多通过灵州道与北宋王朝进行经贸、文化往来。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时段内灵州道的畅通情况及其道路性质进行探讨,在原有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利用考古资料、GIS技术,尽可能实现对灵州道古地名数据的精确地理定位,最后使用ARCGIS技术,绘制灵州道的道路走向地图,为北宋灵州道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综合研究提供地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如何处理中国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历史教学和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独立政权,和中国的关系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有人则认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而是中国国内民族政权之间  相似文献   

18.
惕隐作为契丹民族所建立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辽代政治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惕隐这一辽代官职也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既往学界针对辽代惕隐的群体演变历史、机构设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拟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辽代惕隐职任和迁转的角度对惕隐这一官职进行分析,以便对辽代职官相关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王海 《南都学坛》2013,33(1):18-23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密切联系着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在地区民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卢龙—平刚"道的盛衰与汉匈关系变化有关,汉族和乌桓、鲜卑曾在"白狼水—渝水"谷道展开激烈纷争,辽西"傍海道"是中原政权处理东北民族关系的"高速路"。辽西走廊是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交流的通道,民族人口、特色鲜明的民族物质文化借此南来北往,甚至在此碰撞融合,对走廊内外民族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既要研究中原与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边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因为:第一,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原王朝在某一时期的边疆民族政策,必然影响各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边疆各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又影响着同中原的关系。因此,全面研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对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深入了解,进一步探索其发展规律,而且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