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阅读与图书馆指导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本文主要从网络阅读的特点及其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探讨了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指导工作,使网络阅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晴 《南方论刊》2022,(8):83-84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新媒体技术和电子产品随着互联网发展也在不断智能化,并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为此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途径也随着网络电子产品更新发展出现改变,逐渐由传统的阅读方式转向数字化。结合网络环境中读者阅读需求,探讨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线上阅读推广的趋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冉昌光 《天府新论》2010,(4):102-106
人的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实质是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全面促进人的社会化,一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完善自我;二是理解社会文化,内化社会价值;三是掌握现代生活技能,完善社会角色,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人必须坚持终身阅读学习,树立科学的阅读观,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不断地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针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分析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优劣势,引导健康高效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信息困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们已经身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人本身,由此产生一系列由信息引发的问题。人本质上的信息向度被扩大,人同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人形成一种网络理性。这一切造成了网络时代“自我”的严重分裂。这是人类的新危机,也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创造自己”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网络文化中不同价值观相互渗透和冲突,使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年代.传统伦理道德很难避开网络而独立发展.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必须面向网络时代对他们的网络交往伦理的价值要求,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交往的媒介和存在的基本状态和方式.必须构建起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网络文化、加强青少年自身修养、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7.
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大胆创新,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 第一,增强网络意识,把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到网民间的交流,网络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是人们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的。因此,广大的政工干部及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8.
浅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化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全球同步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和革命性的.与这种信息资源全球同步相伴随的,是所谓“网络文化”诞生.这种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这种现代层面的网络文化尽管其庐山真面目,人们还很难识得.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形式来说,它都是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即“传统文化”的.而且,网络文化来势凶猛,俨然有雄霸天下之势.——“传统文化”向何处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正当网络文化处于滥觞之际,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命运予以关照,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9.
邵玲莉 《河北学刊》2006,26(3):223-225
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物质的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涌现出全世界最发达的杂志行业,一批享有世界性声誉的知名杂志应运而生。作为记载社会文化变迁同时又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杂志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专业杂志成为学生的一种固定和日常性的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上百亿的网络智能设备,与上百万企业交互通信。这种信息随处可用的数字生活理念就是网络时代的传媒生活,它为学生获取各种专业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专业杂志仍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有些方面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教学生学会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确定重要信息策略、质疑释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和监控理解策略,主要方式是在单元模式中渗透阅读策略的教学。具体的教学模式包含示范——指导练习——迁移练习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对文学的审美阅读也是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传媒手段——网络,随即网络文学也成为了人们文化视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审美阅读而言,网络文学表现出了漠视、不关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但这并不是网络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弊病。所以,为了恢复网络环境中文学的审美阅读,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文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地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途径。新媒体在帮助大众方便快捷地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读图时代”的视觉冲击,浅阅读的文化浏览方式,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气息,都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内涵的提升。本文对新媒体时代阅读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解读了新媒体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数字阅读现象引发了学界的文化忧虑和探讨热潮。不可否认,数字阅读确实带有某些浅阅读、娱乐化、过度消费性等倾向,但其存在有诸多合理性。数字阅读的盛行是时代发展、技术发展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发展交汇的必然产物,数字阅读行为已经成为我们数字化生存方式中的重要内容。数字阅读对于当今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意义重大,其发展前景是光明、乐观的,它是数字时代人们基本的生存和文化需求。我们应引导数字阅读更好地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是人类永不舍弃的精神行囊,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在重建价值秩序,发现和培育时代精神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网络不仅带来了文学经典的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革,而且解构并重新建构了文学经典的结构内容、审美习惯、价值功能,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和存在本质。但是,文学经典与网络传媒的关系应当是互动的而非对抗的,研究文学经典的网络阅读现状,对文学经典的传承和网络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时代性.信息全球化浪潮的出现,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利用网络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英语阅读与听力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秋 《南京社会科学》2006,(10):118-121
听力理解———作为语言交际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成功地获取所听材料的信息,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阅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是听力的基础。阅读能帮助学习者熟悉掌握句法结构、丰富背景文化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听力的训练对听力的提高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电脑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其内容和特点都反映出人类文明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而如何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监管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将道德自律用于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将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将使网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应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现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通过网络文化与网络产品的渗透,身处网络时代,我们不能不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和思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根据网络特性,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宣传过程中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和凝聚力,使网络成为弘扬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0.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阅读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开放便捷的阅读环境、低廉的信息获取成本使图书馆以往的作为公众阅读、学习、资料查新的首选角色受到了冲击.文章通过针对网络信息对图书馆的冲击原因,对图书馆的困境与优势进行分析,就图书馆在网络冲击下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