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的主体是人,根本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如何以人为本,创造一个适合教学与科研的环境,成为社会和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校园环境中第一被感知的要素是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校园色彩规划能够反映该大学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品位,并潜移默化地从心理及生理上影响着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规划设计一个有利于师生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既能满足他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又能塑造一定的文化艺术氛围,必须首先从校园的色彩规划开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的创造性则是能动反映的集中表现。可见,创造力是人脑的机能。大脑是心理活动的高级中枢,也是创造活动的高级中枢,是统帅人体一切的司令部。鉴于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因此,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都与创造的生理机制有关。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掌管创造性思维的最高中枢是大脑额前叶。额叶运动系统能够把进入的信息进行综合,构成行为的复杂程序,并把完成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相对照,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此外,诸如感官、激素、营养等也都是创造的生理因素。但是,在人脑中有效地发挥创造功能的具体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网状结构促进大脑激活,突触让头脑运转;胼胝体使  相似文献   

3.
本人认为,人类的感官与大脑是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人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创造了美,也创造了能感受美的感官。人类感官与高等动物有相近的生理结构与功能,人与动物最显著的一个差别是,动物从感官能得到至多是快感,而人类能得到美感。  相似文献   

4.
试论笔迹特征形成的生理、心理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书写的生理、心理机制出发,分析了书写是大脑的反射活动,笔迹的产生是脑部各机能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为书写提供了生物学上的可能,而书写的产生,笔迹的形成则是在后天习得的。笔迹的形成既受个体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个性心理特征、情感过程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命脉和文明成果.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磨砺出独特的民族精神,并且内化为民族心理.中国民族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并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心理意愿,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点,它不仅蕴含了中国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知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以人为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合理性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环境变迁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刘德群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都是在其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及文化氛围中进行的。离开文化环境,就没有人的社会化、文化化。大学生也同样是这样,他们从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中带来具有区域文化的气息,带着自身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步入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生理、心理、情感联想、文化感受四个方面来研究室内界面与人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界面设计应围绕功能需求展开,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还要探讨思想、情感、意境的设计。应该说界面空间设计是一种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时代的文化设计,不能“见衣不见人,见人不见魂”。  相似文献   

8.
近代脑科学、心理学研究证实:每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潜力。其潜力的主要表现为:大脑能通过想象和灵感的作用,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继而,创造潜力,却深深地埋在脑海里。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人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使事业有成,就必须将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潜力的开发。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创造潜力的自我开发呢?笔者认为:一是从生理上要科学地认识人脑的创造功能;二是,从心理上要正确理解年龄、天赋与创造力的关系,这是能否实现创造潜力自我开发的前提。本文论述的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科学用脑的信心和激励自身去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自觉地去实现创造潜力的自我开发。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的生理基础很复杂 ,关于创造性生理基础的研究集中在大脑脑皮质激活与脑半球不对称两个方面。研究发现 ,大脑脑皮质激活状态对创造性有影响 ,低水平的脑皮质激活 ,特别是低水平的前额叶激活 ,较有利于创造性 ;研究还发现 ,创造性和左右半球不对称活动有关 ,处于创造状态时 ,右半球相对要比左半球激活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的生理基础很复杂,关于创造性生理基础的研究集中在大脑脑皮质激活与脑半球不对称两个方面.研究发现,大脑脑皮质激活状态对创造性有影响,低水平的脑皮质激活,特别是低水平的前额叶激活,较有利于创造性;研究还发现,创造性和左右半球不对称活动有关,处于创造状态时,右半球相对要比左半球激活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一直是主流心理学争论不休的话题,新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各自提出了新的文化观,进一步阐释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角。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对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解释,都认为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两者在关注的视角、建构观、研究方法及范式和文化范围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研究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是有关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模式。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比较;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研究本土背景中与文化相关的和从文化派生出来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最终,通过一种深层结构理论,即一种普适性理论将会把它们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心理学主要沿袭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得出更具普适性的心理学理论。文化心理学主要遵循社会人文科学模式,研究文化与人的活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们分别从外在于文化和内在于文化的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并将通过建构一种更高级的深层结构,沿着对文化整合思考的理论方向进一步发展,最终将文化真正整合入主流心理学中。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人性",一般指有别于动物的人的基本特性。它是研究人学问题和人文现象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他处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经由社会、文化的造就才使人成为人的,为此确立了一种科学的人性观。因而"人性"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生物属性),更不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此外,在探讨何谓"人性"问题上,要避免将"人性观"与"伦理观"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人性观"根本上是要说明一个"是"(人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采取事实的、科学的态度;而"伦理观"根本上是要说明"应当"(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持守理想的、价值的尺度。  相似文献   

15.
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物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存在。遗传信息使人具有了人类的大脑和躯体,文化环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的人,遗传信息和文化信息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共同规定了人的存在。由此,心理学家们对文化心理的研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从跨文化、超历史、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到现今的本土化研究。文化心理学正试图对心理特征和状态作出越来越多的解释,尽管这种研究还存在一些方法上的问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动及生产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分别解释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的最终意义是为了烘托出佛的威力,使佛在信奉者心中具有高大、威严、慈悲的形象。对信奉者而言,佛寺的一切布局都是外在于他的环境因素,这个外在的环境结合文化因素组成特定的心理场从而影响信奉者的心理和行为;而对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而言,同样也受到建造者社会文化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佛寺建筑布局体现出人的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心理” ,它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类似于“文化性本能”的现象 ,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现象 ,是变革中最难变革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通过几千年的积淀 ,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既是古代辉煌的象征 ,又是制约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和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复杂的、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的文化现象。谚语以概念隐喻为根基,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认知特征在不同民族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以及文化认同,因而流传在藏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民间谚语,蕴含着藏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映射着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以及世世代代藏民独特的生命体验。本文试图通过对藏族谚语的语义分析,展示藏族谚语与藏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藏族谚语蕴含的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