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宋诗继承发展唐诗,其过程大体分成五个阶段。陈师道与黄庭坚乃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换的轴心人物。陈诗是直接学杜诗而形成了他自家的诗风。他重视文学的精通更甚于政治的精通。他的诗沉浸在悲哀中,有一半为赠答、次韵、赠别之作。与杜相比,陈的忧患始终是个人的、内向的。其诗论与时有别,反对过于重视内容之诗,反对以议论为诗。而特别拘泥于练字造句和穿凿典故。由反省苏轼发生,而未见超越其上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2.
吴晓是当今诗歌界为数很少的既写诗又研究诗理论的一位。诗创作的丰富实践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而又具体的材料和体验;理论研究成果又使他的诗在情感空间自由翱翔的时候具有了他人所缺少的理性的制约和提炼。从而使他的诗在灵动飘逸的想象中,拥有难得的一份凝重感。诗学建设的成就与相当丰富的创作体验的结合使吴晓具有某种独特性,这是讨论吴晓创作值得引起重视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从神性诗和人性诗的变奏看,中国诗歌多以人性诗为基调,而神性诗则多付诸阙如.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对于神性的抒写,以立足于他在视域的吟唱,表现生命理想的他在境界,便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离骚>的神性诗特征和他在性维度主要体现在命名的神圣、神人求合的艰难、向死而生的超越和诗人对于神性缺席的政治庸俗化时代的反省、批判乃至绝望.  相似文献   

4.
吕菊 《兰州学刊》2007,(6):135-137,203
陶渊明归隐后并未断绝和官场中人的来往,他的赠答诗体现出他仍然归属于当时的文人社交圈、创作圈内.从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看,诗歌酬唱在他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占着一定的比重.其赠答诗中答诗多于赠诗说明陶渊明显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只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其17首赠答诗中,除了给从弟敬远和不知名的客人以及他希望与之隐居的朋友的诗外,都在诗题中称呼对方的官名,是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诗歌赠答活动对陶渊明的诗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延续到他死后.  相似文献   

5.
论《诗经》与中国古代诗学尚古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在成为儒家经书之前先经过了史化.《诗》作为历史典籍,其权威性早在孔子出生之前便已普遍深入人心.孔子的《诗》说,是从前人和时人用《诗》现象总结出来的.孟子也把《诗》作为史,他的用《诗》、解《诗》大多是把《诗》作为古训的,即要以古为训而不是要以经书为训.虽然孟子已有将《诗》经化的倾向,但《诗》之由史转经则是由荀子来实现的.以《诗》为史和以《诗》为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前者引《诗》是以故(史)为训而后者引《诗》是以书(理)为训,前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历史的权威性,后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思想的权威性.汉儒在忠实继承荀子《诗》说的基础上完成了《诗》的经化,史化的《诗》一经经化,其"史"的价值和地位在诗学领域随之至高无上,作为经的《诗》使中国诗歌史上的传统意识的核心具有了崇古和宗经双重内容.  相似文献   

6.
“《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也不是诗歌创作的消亡,而是因“采诗”制度废止而形成的诗教风尚的消亡.诗具史笔是“《诗》亡”与“《春秋》作”在诗教功能上构成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对诗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诗具史笔的诗学价值在于对诗歌社会教化作用的重视,对“诗史”范畴的提出和对“以诗证史”批评方法的建立.其理论缺失在于注重诗教,轻视诗美;以诗为史,诗史混淆;依诗订史,苛责诗艺.诗具史笔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诗的社会功能,其诗学价值和理论缺失均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论者对周邦彦的研究,往往重视其词作,忽视其诗歌.周邦彦诗观存四十五首,虽数量不多,但体式多样,古体、近体、五言、七言都齐备.其诗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周邦彦诗歌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是他文学创作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孔子诗论>分别评论了<诗经> "风"、"雅"、"颂"中的一些诗歌.尤其是对<周颂>诸篇的评论,显示了孔子对周先王之德的重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敬德、天命等思想,这些思想源自西周而又与西周有所不同.由以德论诗出发,孔子所说的"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表明他对诗歌、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读诗随笔     
写在前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高尔基也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的诗,往往是心的歌。”(《给薇·叶·加克尔——阿林斯》)而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他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反映,即他的思想感情,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诗,这种经过提纯而又形象化了的思想感情,就象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使人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是有趣的。这大概也是诗味的一种因素。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小世界,每首诗都是他要向别人打开的窗口。然而,“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过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南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在明清之际诗学嬗变中有重要作用,其诗学也长期受人关注.然而仍有一些重要思想为学界所忽视.方以智被学界忽视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肯定变诗的价值与地位,尤其是肯定盛世变诗的意义;重视诗歌的声律,认为声音可以通于诗之神;重视取法于前人,但同时要超越于前人之成法.他还以为,诗歌的情感只有达到能使人为之生、为之死的程度,才能感动读者,但不要沉溺于情感而不可自拔,要能够节制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见解多有深刻的辩证性,不仅是对传统诗论的反思,而且大都伴随着对明代主要文学现象台阁体、七子派、公安派、竞陵派等经验的总结,有的思想还直接开启了清代桐城派的重要文论.其在思维方式上则能够兼综百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明代文坛门户纷争的恶习.对这些诗学思想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方以智诗学思想在当时的独特价值及明末清初文学思想的嬗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