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律诗是怎样发展成熟起来的?─—读何伟棠新著《永明体到近体》徐青中国律诗是一种闻名中外的音形尽美的诗体,由于它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使诗歌在音调上获得抑扬之美,在音韵呼应上具有回环之美,在诗句结构形式上取得了整齐之美,因此深受全球华人文化圈内各界人士的...  相似文献   

2.
贾岛是中晚唐之交专攻五律而取得较大成就的诗人,他对五律形式方面的探索,在丰富五律表现力和创作技法的同时,也奠定了晚唐五律创作的基本模式并为众多诗人所师法,其中对仗技巧尤为后人所推重.贾岛五律的对仗特色主要表现为化僻为常、化顺为倒、化情为景、化骈为散、化工为宽、化巧为拙、化常为奇等几个方面,对于律诗由唐风向宋调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诗人沈佺期,相州内黄人。他同宋之问一起,在前人诗作运用声律、对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作实践,从声韵、对仗、篇制三个方面,全面确定了律诗的规格,使近体诗得以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做出过很大贡献。《唐才子传》说:  相似文献   

4.
<盛京时报>作为东北文学史的传媒见证,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阶段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文艺副刊<神皋杂俎>的"文苑"、"新诗"专栏刊登了大量的传统格律诗和新诗,并且在1923年引发了关于新诗的一系列争论,其中涉及了新诗押韵、对仗与否等传统格律诗范围内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探出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传统格律诗的嬗变过程,同时还具有文艺理论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臧克家的旧体诗创作成就卓著,与其新诗交相辉映.近年来出版的《放歌新岁月》和《臧克家旧体诗稿》可谓两峰并峙.在新旧诗由对立走向并存的过程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体诗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少诗歌工作者为之做了许多努力,臧克家更是功不可没.五十年代.他任《诗刊》主编,发表了毛泽东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致臧克家等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从而结束了新旧诗对立的局面.此后,臧克家发表文章说,“真是一个槽上不能系两匹骏马吗?真是诗坛上不能开并头花吗?”(《新诗旧诗我都爱》)阐发了关于新旧诗并存的观点,并且比较了旧体诗与新诗各自的优点与局限,为实现新旧诗的并存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杜审言对近体律诗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体律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宫廷诗人追求绮错婉媚、华美精致的诗风,是律诗产生的温床和催化剂。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宫廷诗人,他对律诗的成熟定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律诗格律精严,形成了高华雄整的个性风格,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废名的诗论,是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有关新诗的重要思想之一。废名认为,新诗与旧诗的区分,不在语言上是否使用白话;旧诗过分依赖其调子,就形式而言是诗的,而其内容则是散文的;而新诗在内容上必须是诗的,其形式则是散文的,即没有公共和固定的格式。废名的目的不是否定旧诗在古代的价值,而是意在证明旧诗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其作为诗的价值。废名将新诗作为旧诗的"复兴"来看待。废名诗论的价值,在于其对新诗的"质"的创造性定义上,这在有关新文学的文学思想上都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拿来主义"者,为了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世界,黄遵宪在其诗歌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新语词。这些新语词诗歌与同时代诗人所创作的"新诗"单纯采用外来翻译词语和自造隐语而使诗意无从索解不同,是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格。他创作的律诗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新语词,清晰而不呆板,并未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破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透露出现代诗歌的新气象,但也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黄遵宪以新词入旧诗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在这方面开创之功对后来诗界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祖保泉 《学术界》2007,(2):112-118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毛泽东同志《关于诗的一封信》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的“旧诗可以写一些”,既说明“旧诗”体裁的形成是由汉语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说明旧诗写作的“底线”在于“为人民服务”。因此,旧诗的革新须以新的题材、新的精炼语言、新的思想感情容纳在诗的“旧体”里,新诗的体式探索也当吸收诗的传统形式中一些最基本的要素,新旧体诗都须从内容到形式上力求完美,以此来反映壮丽的时代和人民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0.
律诗形式的文化意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律诗从南齐永明年间(483—493)沈约创“四声八病”说,至唐初沈佺期(约656—714)、宋之问(约656—712)“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最终定型,经历了二百多年,从此成为汉语诗歌运用声律的极至和典范,历千余年至今,从未有人对其格律提出过改造或重建的异议,充分证明了其严密完善的科学性和持久的生命力。个中原因,尤足发人深思:为何每首不多不少只准四韵八句?每句只限五言或七言?其平仄、用韵、对仗等规则又为何非要如  相似文献   

11.
彭国忠 《学术研究》2007,(1):147-152
唐代试律诗的称名关涉到对试律诗类型及性质的理解。现存唐代试律诗有省试、国子监试、州府试、吏部试、制试、翰林试、奉试、科试、赎贴试九种类型,但唐人对它们并无统一的称名;宋代以来人们往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称之为省试诗、省题诗、程试诗、试贴体、五言六韵诗等,以偏概全,不够科学;直到清代,才确立试律、试律诗的称名。“试律诗”之名涵盖了所有的考试类型,概括了所有考试诗的诗体特征,因而是唐代试律诗最恰当和科学的名称。试律诗称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诗歌认识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陶文鹏 《北方论丛》2021,(2):5-12,133
辛弃疾词起笔如奇峰飞来,扣人心弦;结尾多隐喻象征,寓意深远。好做奇怪语。炼字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词中对仗的内容、形式、手法丰富多样,使词篇骈散结合,兼具参差与对称之美,尤善于在对仗中以开阖、正反、抑扬造成"合力"效应,表现出新鲜深厚的情思意蕴。  相似文献   

13.
陈太胜 《天津社会科学》2013,(1):111-117,121
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从区分新诗与旧诗二者的“根本差别”入手解决新旧诗之争中的对立问题.叶公超强调新旧诗是用并不相同的“语言”(即白话,语体)与“文言”写成的,有各自不同的节奏与语调.叶公超认为旧诗的语调是“吟唱的语调”,新诗的语调则是“说话的语调”.叶公超以“音组”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新诗格律的基本主张.叶公超的独创性,在于他从对现代诗“说话的节奏”这一特点的阐发中,发见中国新诗与旧诗的基本出发点的不同,并为中国新诗界定了不同于旧诗的“表现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新词入诗之举,古已有之.及至清季,中西接触日益频繁,当时有不少维新派的诗人就尝试将新词应用到旧体诗中,黄遵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黄遵宪新词入旧诗引发的问题有三:其一,黄氏新词入旧诗的理论和实践情况;其二,黄氏新词入旧诗之得失;其三,新词入旧诗的应用方法及其于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诗是一种不同于旧诗的诗歌形态,在其百年发展史上,名称很多,名称是一种指认,一种特征概括,更是对新诗发展思路的确认,对新诗未来图景的想象。"无韵诗"是新诗诞生之初的一个重要概念,时人称"无韵诗"为新诗,将其纳入新诗论说的话语场中,赋予自由押韵的新诗以合法性。本文考察20世纪20~40年代出版的文学史著中"无韵诗"概念使用、创作指认的情况,努力还原这一概念从走进文学史著,到被叙述为"新诗的黄金时代"直至逐渐淡出文学史叙述的过程,论析了文学史著作对"无韵诗"的兴衰史所起的作用,进而对新诗发展历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废名在1930年代指出:旧诗注重语言形式的定型化,内容如何不是关键;新诗不注重语言形式的定型化,内容如何才是关键.今天看来,这份见解自有道理,其不足则是将语言形式和内容彻底分开.其实,两者原是一体共生的,旧诗语言形式的定型化,必然给内容范围造成约束;新诗语言形式的非定型化,必然给内容范围带来解放,使之趋于无限.这才是旧诗与新诗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王魁星 《理论界》2010,(10):133-135
杨维祯现存律诗200余首,主要收录在武进董氏刻本《铁崖先生诗集》中。由于他的自讳、乐府诗成就光芒的遮掩、律诗版本的稀缺等问题,他的律诗在当下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这与它们在当时颇受欢迎的状况极不相称。铁崖律诗大抵肆于情性、不拘体格,既有清新劲拔之作,又不乏雄奇自然、含蓄蕴藉之篇,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宋代律诗的叙事功能比前代得到了增强。这一方面是由于宋代诗人倾向于采用富含叙事因素的"事象","事象"带来的不是单纯的形象,而是唤醒读者对某一事的识别,进入与事相关的具体情境。另一方面,宋代诗人又在律诗中追求历时性的表达,借助虚字、动态过程等手段来建立诗句、诗联之间的关联,融入历时性的叙述顺序。这两方面相结合,增强了律诗这一诗体的叙事功能,促进了律诗艺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联的创作历史悠久,但对联的理论体系尚未确立,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对仗形式还鲜为人知。在此着重论述借对、无情对、自对、粘对、蹉对、马蹄韵、朱氏规则等七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借对法使对仗获得更多的自由;无情对难在对仗的工巧和句意的雅趣;自对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排比句自对具有四个特点:粘对有其特殊的声律规范,联界少有人知,对粘对理论的探求具有重要意义;磋对根据需要不得以而用之,或因平仄,或因句顺;马蹄韵和朱氏规则是反映长联平仄规律的两种句脚安排方式,其中马蹄韵是长联平仄规律的主旋律、主基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是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发展而来的,它在南朝后期出现了雏形,到了唐代,经过宋之问、沈俭期的总结,最后完成了定型。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从古体诗向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特点,但极少从语言结构这个角度来谈律诗对古诗的发展。我们所说的语言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词与词是如何构成句子的;二是句与句是如何构成篇章的。下面我们试就这两个方面来看看从古体诗到律诗在识言结构上是怎样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