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晓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1-76
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日本和国际文坛上的畅销足以见出作者创作的成功。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并非是几个都市青少年的不幸,它有着深刻的现实压力和时代烙印。木月、直子、初美的自杀,渡边、永泽、敢死队的孤独空虚,都是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村上春树以其举重若轻的笔调,触及到了孤独的底蕴,揭示出了孤独的可怕。读者可以从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中,领略到孤独的旋律,品味到孤独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林岚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6)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再现了主人公对往日经历的记忆,并且将记忆的再现着重放在了1968年这一特定历史时间.小说以the Beatles原创的乐曲<挪威的森林>为暗喻性的链接主线,通过主人公陈述出来的个人记忆,描绘了一个日本知识青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性文化特征背景下的内心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肖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是在一种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下来进行叙述的,本文试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析,以阐释其独特的叙事时间魅力. 相似文献
5.
高欢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57-60
《挪威的森林》这首感伤的青春恋曲在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本文作为个探讨对研究村上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对村上特有的社会切入角和摇曳多姿的笔触进行剖析,认为其在精神特质方面主要通过洞穿城市进而洞穿存在本身,剖析爱情的困顿和性爱价值的迷失,出现对幻与真的生活的无从把握,扫描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单身青年日益倾斜失重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人物性格特征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68-70
《挪威的森林》以1968年全共斗运动为背景①,通过对大学生我与直子、绿子等一些青年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当代青年的失落、孤独的精神世界,提示了后工业社会中日本青年多元文化选择下的困惑小说的主题始终围绕着生与死、性与爱、传统与现代而展开。 相似文献
7.
《挪威的森林》讲述了"我"和两个性格迥异却同样纯真可爱的姑娘——直子、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营造了一个现实与非现实相混杂的艺术世界。以阿美寮为代表的象征性场景的构筑,既昭示着作者对这种互助互爱式世外桃源的向往,同时又表明,现实世界并不理想也不完美,但人若一旦被投放到阿美寥一般的封闭天地之中,人同样会遭到异化。 相似文献
8.
《沉沦》和《挪威的森林》分别是中国、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小说,它们在艺术风格上颇为相似:两部小说整体上均有浓厚的“私小说”性质;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情调;具有挥之不去的田园情结。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民族、社会、时代不同,造成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又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沉沦》较之《挪威的森林》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挪威的森林》的生死链展现了日本现代个体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征了现代个体的生存悖论与救赎悲歌。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景观并不是催人奋进的激情之表述,其中人物的生存抗争只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应对姿态,而死亡也仅仅是将现代人的自我拯救推上自我毁灭的救赎悲歌。 相似文献
10.
胡钟允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
小说版本封面与正文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封面有助于读者在第一时间认识小说风格,确立第一印象.在小说不断再版的同时,封面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所传递出的信息是多样的.文章将不同时期版本的小说封面看作这部小说发展史中的一小部分,从叙事视角、时代背景和翻译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将不同版本内容发生的变化相互印证,试图找到封面变迁的背后所隐藏的小说观念的变化,从而描述一部独特的《挪威的森林》演变史.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灶神之妻》的角色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完全符合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理论,运用这种理论来解剖《灶神之妻》的叙事结构,可以赋予小说以崭新的解读层面。 相似文献
12.
郭振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87-89
《灶神之妻》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集中描写了出生于富裕家庭、美丽温柔、知书达理的女主人公雯丽的坎坷人生以及她敢于冲破环境束缚,自由选择、自我创造并最终赢得幸福的心路历程。文章试从存在主义视角阐释女主人公雯丽探寻独立自我、有存在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焦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
从女性主义关于母女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灶王之妻>中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如何从疏离走向亲密,指出主流的"为母之道"话语对华裔母亲的母性体验的边缘化及病态化,从而切断了母女之间亲密联系的纽带,而母女纽带的重建有赖于互相的倾听与诉说.在倾听中了解母亲的历史就是一段重新发现母亲的自主性及主体性的旅程,也是女儿找回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的旅程. 相似文献
14.
《灶神之妻》的女权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曙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3):88-90
文章从女权主义角度对《灶神之妻》进行解读 ,说明女性之所以低人一等是男权社会造成的。女性的沉默是话语和自我意识的双重沉默 ,女性的觉醒始于其意识到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5.
阎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4):50-53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事作品,小说中一些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者菲勒斯中心主义倾向的影响下,成为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或祭品。而以往的评论者却忽视了作者这一价值观对女性人物所造成的戕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着三大问题:“性”与“爱”的分离、身份缺失以及“阴茎羡慕”。 相似文献
16.
徐坤在小说<厨房>中以一个残缺的爱情故事阐释了现代商业语境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她们面临着男权社会的歧视与重压,无力挣脱长久以来形成的女性心理定式,在进入社会与回归家庭中徘徊彷徨.女性解放面临严重的危机.作品显示了徐坤强烈的女性关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