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2.
交往实践观: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的“大写逻辑” ,是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所表达的哲学视域。本文从历史语境、哲学视域、总体结构三个层面深度解读“大写逻辑”的本真意义 ,认为“大写逻辑”就是交往实践观。其主要根据是 :(一 )资本全球化是“大写逻辑”的历史基础和反思对象。 (二 )不同的哲学对“大写逻辑”提出了多元理解 ,但是贯穿这些理解的轴心 ,则是交往实践观。 (三 )交往实践观存在着三个向度 :存在论、意义论和辩证论 ,从而展示了“大写逻辑”的多重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路径选择的依赖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面临的几个公共问题杨学功1.5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与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贺来1.12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孙伟平1.19哲学:在历史与文化之间——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定位隽鸿飞1.25马克思生存论研究的缘起、合法性及其限度——邹诗鹏教授访谈录邹诗鹏林青马碧霄1.30·文本解读·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聂锦芳2.45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论意义郗戈2.53《给维·伊·查苏利奇…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6-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在反思传统教科书哲学范式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新的解读和阐释。在马克思著作的理解问题上,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地位、逻辑结构和版本结构,对《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性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赫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对《资本论》的文本构成和著作性质等作出了新阐释。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物质本体论"的"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和"生存论本体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同质论"的"差异论"。这些新的阐释和观点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5.
国内哲学界关于《资本论》哲学性的确证方式大体上有两种:"应用论"的确证方式和"视域论"的确证方式。将《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等同于"哲学知识"研究至今仍然是难以拨去的思想迷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全部理论活动(包括哲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从结构上看存在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各种具体的思想观念)之分。《资本论》中的科学(实证)活动不是自足的,其得以展开的前提——基本范畴和原则是由哲学(思辨)活动提供的;同样,哲学(思辨)活动也不是自足的,反思思想最终是为了构成更合理的(关于世界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并不存在哲学活动与科学活动谁取代谁的问题,但却存在哲学活动的结果能否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条件的问题。当下相关研究应在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的基础上,以哲学的提问方式、表征方式和思想方式进一步推进《资本论》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东  林锋 《江汉论坛》2007,31(6):9-17
《资本论》第一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创新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其哲学创新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继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的初步哲学探索之后,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又一座高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第二阶段(《资本论》创作阶段)的奠基之作,也是其哲学创新第三阶段(《马克思晚年笔记》创作阶段)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思想起点,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作用.确立对《手稿》哲学地位的上述肯定性理解,其意义不仅在于纠正长期以来对这一手稿的单一经济学学科理解,还在于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新解释模式,消除长期以来流行的关于马克思哲学史的两种错误观念--"马克思哲学创新一次完成论"、"两个马克思对立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体现,它在哲学范式、批判主题以及历史认识论等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全面变革,在整个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首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物,而是一种看不见的、非实体性的抽象关系,开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主客二分的新框架,实现了从传统实体主义到关系范式的重要转变。其次,《资本论》揭示了近代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阐明了它们和资本之间的内在同谋关系,进而将前期的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对资本本身的批判,实现了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融合,彻底颠覆和终结了一切形而上学。再次,《资本论》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近代形而上学的历史本质论和历史现象论,完成了对后者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思想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就是追求人之为人的"理性自由"。但古典哲学受其"观念论"影响,看重的是"精神自由",其自由仍然是"虚化"的;古典经济学受其"经验论"影响,看重的是"经济自由",其自由仍然是"物化"的。在二者之间自由还存在一个需要弥合和超越的"张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超越了自由的"虚化",又超越了自由的"物化",进而建构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最终走向了自由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创新 ,首先应实现解读模式的根本突破与重大创新 ,即要突破“以苏解马”、“以恩解马”、“以黑解马”、“以费解马”和“以海解马”的传统解读模式 ,依据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 ,采用“以马解马”的新模式 ,真正揭示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人类哲学史、认识史上引起的划时代变革。为此 ,我们必须重新解读最能代表马克思哲学革命原生形态实质的四部曲 :1 844年《巴黎手稿》中的《黑格尔论纲——实践观论纲上篇》;1 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在《资本论》逻辑上做出《辩证法》体系的哲学构想 ;马克思前后期对自己新哲学的两次命名。这样才能实现 2 1世纪的哲学创新和哲学观创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有着一贯的经济学哲学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经济学高度融合的代表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弘扬了这一经济学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是一门严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而非一门简单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不仅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存在方式,还批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依据不同的立场,对《资本论》的读法也不同。政治经济学解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其他解读(如哲学化解读)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资本论》是一部开放性著作,不会因某一学科的解读而封闭。《资本论》中的存在论是对象性存在和关系性存在的统一,既解开了存在的秘密,又揭示了人的社会存在和历史存在。重审这桩学术公案有利于反思和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早期文本.在该文本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这两重视角出发来解读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第一次用经济学的思想阐释生产劳动的存在论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对共产主义这一未来社会的理解.所以《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是马克思首次集中对共产主义这一思想主题的经济—哲学阐释,这为后来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重新认识《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7.
我已经说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基础上建立的历史现象学,而后来的《资本论》则是他系统理论表述的“逻辑学”。(参见拙文:《马克思哲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制高点》,《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但仔细去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说明和表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同时,他在哲学意义上建构的历史现象学批判也有了进一步更加成熟的表述。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那种艰难的理论逻辑建构不同,这是将科学的理论思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过程。在此,我们简要地…  相似文献   

18.
何萍在《哲学动态》2020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这一新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消除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自我更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理性思维方式.这一历史理性思维方式既对我们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有效,也对我们观察当下这一危机四伏的世界有效.就此而言,中国现代性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伟大实践的紧密联系,进而推进了中国实践哲学的研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到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解读《手稿》到解读《资本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到"中国文化深层理性结构的反思"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批判的,又是建构的.  相似文献   

19.
从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看提高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向勇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在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也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并且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规律。过去我们主要是运用《资本...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与哲学在联盟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学与哲学的结合  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0世纪 60年代 ,毛泽东曾经呼吁过经济学与哲学的联盟。他说 :“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 ,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 ,有哲学家的头脑 ,有辩证法这个武器。”① 他希望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写作应当有哲学家参加 ,应该是经济学家与哲学家的结合 ,从而实行经济学与哲学的联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 ,鉴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模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在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