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含渗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哲学之逻辑主轴的判断似成学界定论,但有关其确切寓意的梳理与贞认却是个学术空场。而依据黑格尔有关自我意识的本真态,再反观伊壁鸠鲁、费希特和鲍威尔的相关指认,给出一种思想生成的历史语境,进而分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有关新老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的态度,尤其是文本中最难解读的"时间"与"天象"问题,凸现出自我意识的"个体的自在自为与社会的实践批判"之寓意。由于自我意识的种种内在禀赋,这既可与原子、偏斜运动、偶性等哲学之思相关联,更能彰显此时马克思内心真实的政治学情怀。  相似文献   

2.
<博士论文>是青年马克思理论创制的首次尝试.基于文本的历史构境与叙事逻辑,这一论文从政治学的视域提出"哲学的救赎"、"偶然性之维"和"原子的偏斜运动"与人的自由之关系,彰明青年马克思的僭越现实、追求自由特立之精神诉求.这既是我们的焦点意识,也是<博士论文>的真旨与价值况味所在.  相似文献   

3.
高爽 《理论界》2022,(7):16-23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一部并未完成的著作,它只是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哲学史研究的导论,而部分文本的缺失又使我们误认为其延续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观点和立场。然而,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对实践的抽象性理解导致了哲学与世界之关系的颠倒,又使黑格尔之后的思辨哲学产生了内部分裂。此时马克思的实践观在问题意识上已经具有了超越性,试图回答理论精神如何成为实践的力量。对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实践思想的解读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实践思想与黑格尔思辨哲学之关系、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之关系,也使我们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核心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21,(1)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重新解释希腊原子论的文献。为了回应近代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将德谟克利特阐释为近代经验论的代表,将伊壁鸠鲁阐释为近代唯理论的代表。在马克思的阐释之下,二者的原子论具有了近代哲学二元纷争的意味。马克思用概念辩证法将原子改造为既具有物质性规定又具有观念性规定的整体的辩证原子概念,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的哲学思想,跳出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孙琳 《北方论丛》2015,(4):124-129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巨大差异在于对原子概念的不同理解。两者对原子的运动方式的不同规定、对原子的质的不同规定、对原子的“本原”与“元素”的区分的不同规定以及对时间与原子的关系的不同规定,使得前者的原子只能对象化为“实体”,只能形成客观的冷峻的物质世界。后者的原子则既可对象化为“实体”,又可对象化为“主体”,在辩证法的作用下成为“实体即主体”的原子,由其形成的自然界由于具有主体能动性的“自我意识”实现“是”与“应当”的统一。“实体即主体”的原子的本质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表现出青年黑格尔派倾向,但其哲学基本立场仍然是黑格尔的思辨的唯心主义的概念逻辑,应忠实于原著,不宜过分拔高。马克思正是以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为评判标准,并成功地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系统地发挥,创造性地解构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表达了抽象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这种思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本质世界的"原子"和"虚空"所作的"去空间化"解释,从而将"空间"从本质世界中排除,开始了对黑格尔抽象空间观的反思和超越;二是通过探讨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时间实现方式的不同,将"感性活动"确定为空间的源泉;三是分析了伊壁鸠鲁哲学里渗透的时空矛盾,以及对时空矛盾的解决路径,即:确定"时间"对"空间"的绝对优势,呈现出一种时空对立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上述思考为其后来提出的实践空间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辩证法因为推崇理性,被尼采视为对安全、保险、稳固、不变的物化世界的拼命追求,或者对背后站着个上帝的近代自由的追求,因而与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一致。与在其他方面继承、肯定尼采不同,《启蒙辩证法》高度肯定被尼采贬斥的辩证法。但《启蒙辩证法》也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尼采意味着对安全、保险、平庸的物化世界的批评,使辩证法放弃与进步原则的必然联系,更多地依靠自否定原则与和解精神来确立辩证法的积极性价值。这种辩证法观仍然是马克思、黑格尔和尼采的某种整合。  相似文献   

9.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只有自在的质料原则,伊壁鸠鲁的偏斜学说确立了原子的自为形式原则,但是这种自为形式却脱离质料,不从质料中生成、不受质料约束,没有塑造质料、解决矛盾、扬弃必然性的能力,还是抽象的自为形式。马克思创造性地把辩证逻辑引入原子论,从质料的否定性运动中引申出自为形式,既克服了原子论的机械性,又使自为形式进而使辩证逻辑摆脱了对神、绝对理念等唯心主义绝对形式的依赖。马克思还对伊壁鸠鲁哲学中直线与偏斜、本原与元素、空间与时间、天体与自我意识等命题进行了辩证解释,确定了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质料的形式化、形式的自为性、质料和形式互为中介的发展、自由王国以自然王国为中介的实现等原理,创立了以质料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为核心原则的唯物主义辩证逻辑,为后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哲学奠定了基础。本文从逻辑上驳斥了梅林、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科尔纽等认为马克思《博士论文》属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弗罗姆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诠释 ,其批判性价值张力在于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那里 ,被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否定的异化史观再一次成为马克思面对社会现实的重要逻辑平台。人应该具有的本真创造性生存 ,作为一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 ,成为批判现实的伦理尺度。本文作者明确拒斥了这种倒退式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经创造性继承费尔巴哈“感性对象”原则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马克思阐发了“感性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能动原则,赋予其三重规定:为生存资料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物质交往活动、为个性自由推翻现实矛盾的革命改造活动。马克思将人的“需要”机制作为推动和创造原则论证了感性活动从“生存”到“自由”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揭开了整个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确立了其哲学的实践基础,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整体超越。而对感性活动进行生存、反思与自由的当代诠释,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论断找到重要哲学支撑,这既从学理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印证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特殊历史性,又在实践层面预示了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性,为社会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两个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出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转向黑格尔哲学、成为一个青年黑格尔派,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在探索超越自身世界观危机过程中的一种艰难而被迫的选择;《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是马克思哲学思维走向成熟的一个思想实验室,正是在这里,他第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即自我意识哲学得以形成;《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本质并不是哲学史的而是哲学的,它实际上是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哲学史实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深入解析,从而厘清了唯物史观由以形成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3.
研究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不应停留于他的表面论述,而需努力把握表面论述之后的哲学逻辑与理论实质.马克思此时的思想呈现为一种鲜明的理性批判主义,这种理性批判主义究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无主体的思辨、虚假的统一、随意的嫁接和自我分裂、静止与保守等理论特征.由于蕴含着方法与对象、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深刻矛盾,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陷入了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关系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思想话题。时常在想,如果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这两位思想巨人能够聚首的话,不知道他们会谈论、争辩些什么,激发出怎样的思想火花?李龚君博士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存在论——一个从“存在论差异”展开的比较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就安排了一场两位思想家的“鹅湖之会”,为我们展示了在海德格尔思想的激发下,马克思的思想所焕发出的巨大魅力。应该说,这是一本具有思想力度和新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著。它的立意与文本解读尤其出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已是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到的本体论思考则更是牵涉甚广的问题.试就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现状,探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本体论思想,寻找相关例证,解析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死刑》文本解读,有论者从马克思刑罚观、犯罪对策观等方面推断马克思持守彻底的废除死刑立场。然而,通过《死刑》研读表明:马克思始终将死刑公正、适宜与否的问题与死刑废除问题适度分离,而且《死刑》亦蕴含死刑公正、适宜与否有赖刑罚理论能否提供正当根据之法理;从马克思犯罪对策观推断马克思死刑观或是对《死刑》的误读,或是不合逻辑。易言之,马克思持守彻底的废除死刑立场之判断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展示出一种崭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不仅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且也包含着对传统的诠释学方法的改造和吸纳。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中,辩证法和诠释学的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和诠释学的方法向我们表明异化劳动是何以发生的,以及我们如何知道发生了异化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追问的问题与其说何谓异化劳动,毋宁说我们何以理解异化劳动。马克思的这种追问方式与现象学—诠释学的追问方式有类似之处,但与实证主义的追问方式完全不同。通过比较马克思的辩证法与现象学—诠释学的方法和实证主义的方法的异同,我们更容易看清楚马克思在揭示异化劳动中的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资本论》创作历史看马克思科学辩证法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不但没有制定“辩证唯物主义”的术语 ,也没有写出专门的唯物辩证法的著作 ,但他却留下了作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资本论》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通过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法来体现的 ,甚至可以说其完成形式的实际存在形态就是《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因此 ,我们探索疏通《资本论》的哲学脉络 ,破解和阐述其对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内涵的隐喻和明示 ,实质就是透视《资本论》创作过程背后的思想活动的内在本质。一、马克思的理论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理论活动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机体及其经验事实 ,这就规定了他首先着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并没有抛弃异化理论,而是把异化理解为一种社会与历史总体的异化,贯穿其理论的始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总体的框架内展开的。总体性是马克思为了克服康德、黑格尔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二律背反难题所提出的范畴,这一范畴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整体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社会总体和历史总体两个向度。从社会总体来看,马克思是把劳动、消费、分配、交换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异化过程来加以理解的;从历史总体来看,马克思是以异化的逻辑来统摄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的转变和过渡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