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劳动者在先进生产力构成要素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劳动者在先进生产力中的地位,分析了如何通过教育创新、制度创新,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筑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大机器生产,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在对劳动者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有必要进行以科学技术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教育和训练,以便使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这就要求专门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教育部门,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实践证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发展,亦取决于教育投资的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生产方式内部孕育萌芽,而后又通过瓦解封建生产方式而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所谓资本主义要素的解放,其基本的条件有二:一是,要有大批的失去生产资料但人身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是指文化生产劳动所指向的劳动对象以及文化生产劳动者所创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劳动资料等。在文化生产力系统中,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制约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也是文化生产得以进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同时直接影响文化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劳动者又称为“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简称为“物”的因素,科学技术渗透和凝聚在“人”和“物”中,对生产力发展起重大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科学技术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而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一种应用。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从而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第一,通过学习教育和训练的途径,转变劳动者的智力和技能。劳动者的劳动包括体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社会生产力的内部矛盾体系,揭示出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矛盾是生产力中的两对基本矛盾,进而认为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的主要矛盾。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要素;在社会生产力内部诸矛盾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深刻影响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规律。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变更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始终是劳动关系演变中的决定力量,劳资关系从对立对抗走向互利共生是其发展的基本走向,劳动关系主体诉求的多元化是其演变中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以激发劳动者主体作用,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是新中国劳动关系演变的历史实践所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 劳动者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高明的管理技术、方法都必须通过劳动者来实现,企业只有调动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所以说,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劳动能力得以最佳的发挥,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关键所在。本文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从我国所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基本国情出发,实现经济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既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也是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根源.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发展过程中生产劳动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首先,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其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最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实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彻底分离.马克思还将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相联系,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三个阶段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五十年代初期直到现在,我国哲学界、经济学界对于生产力的构成及其定义的问题争论不休,最激烈的是二要素和三要索之争。二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三要素论认为除了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之外,生产力的构成还应包括劳动对象。最近几年,又发展到四要素、五要素、多要素之争。生产力的构成之争自然涉及到生产力定义的争  相似文献   

12.
劳动者在生、老、病、死、伤残时所产生的特殊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任何社会都存在且需加以重视的。这种需要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障,以及采取何种形式进行保障则取决于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一、现状及特征以社会化方式,对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待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提出的。在社会的工业化过程中,一是家庭功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严重倾斜的现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种分配结构根源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不合理的所有制形式。因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全面推进所有制改革,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为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增加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在任何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只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历史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有两种基本方式:间接结合与直接结合,大体上与私有制和公有制相对应。所谓间接结合,就是指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介入了一个相对于劳动者的异己主体,劳动者  相似文献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大地主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利用集中的组织的社会力量,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的历史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方把社会的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他方就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从而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中,得出民营经济为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空间,可更多地关注第一产业。而民族区域产业结构则显示,农牧业仍占较大比重,并且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劳动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从民族劳动者的结构分析来看,这部分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民族劳动者,而各种因素又加大了城镇化转移民族劳动者的难度。结合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和民族经济的两大特点,以民族劳动者为切入点,构建民营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成长的互动机制,最终实现民族区域经济成长以民族劳动者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任何民族都有一个从后进到先进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靠民族自身的能力去改变现状 ,即民族自身生产力的提高。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 ,民族自身发展主要表现为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经和方式。因此 ,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造型劳动者,而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模式则是主要培养知识继承型和知识理解型劳动者。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借鉴西方的创造教育模式,建构自己的创造教育模式,培养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劳动者  相似文献   

19.
女性作为劳动者,不仅增加社会劳动者的数量,而且更在相当程度和意义上决定了劳动的质量。如果撇开政治上的诸多原因,在相当意义上,一个社会的女性是否走出家门,以及将以怎样的方式参与社会,是由社会发展的成本—收益的比较所决定的。男女平等不单单是传统观念和社会道德问题,同时也必然是社会经济问题。经济的发展不仅从生产方式的改变中为女性提供了与男性越来越平等的机会,同时也为女性的自由选择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具有相同自然要素禀赋、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为什么收入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企业内部,为什么“关系好”的员工总是受欢迎,其收入总比“关系差”的员工要高?通过引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两个变量来分析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因素,并采用民工收入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教育)的回报率为10.5%;同时,由于民工受紧密型社会资本的制约,收入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与具有相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比较,民工每月要少收入1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