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志愿者服务的也作了详细的定义:"志愿者是指愿为社会公益活动,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综合来看,我们引以界定志愿服务的概念;是以服务为主的,具有资源,公益和无偿等特征的活动。本文通过对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及心态、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和影响志愿服务开展的因素、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希望等,为社会、高校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志愿者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资料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动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创举。对沪上18所高校66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较高,但每学期平均参与时长较低、持续性参与不够或中途流失的问题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认知程度、参与动机等内在因素对广泛参与度影响显著,而高校和政府支持、组织管理满意度、岗位分配满意度等外在因素对深入参与度影响显著。内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是否会成为志愿者的主要因素,外在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因素,推动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服务行为要依靠完善外在管理和保障,从而有效防止志愿者中途大量流失,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是向世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一个契机,世博会中广大志愿者的辛劳与付出为这样的展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以"小白菜"、"蓝精灵"为代表的大学生志愿者更是广泛分布于园区内外为游客排忧解难,他们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又一次推向了高潮。志愿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动机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类型,从而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以期为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年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主体部分,其需要能否得到有效满足直接关系到志愿组织队伍的整体稳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发展。目前,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状况整体呈现较低层次的生存性需要与较高层次的发展性需要的两极分化特征。追求理解尊重是全体志愿者的首位需要;青年志愿者较中老年志愿者、高学历志愿者较低学历志愿者、高经济收入志愿者较低经济收入志愿者有着更强烈的发展性需要。应针对青年志愿者不同的需要,采取差别性的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5.
志愿者行为动机是洞悉志愿行为的重要因素,从志愿者行为动机功能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动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任务特征确实可由大学生某些被满足的志愿行为动机来体现;大学生志愿者会偏向性选择与其志愿动机相匹配的志愿活动任务类型。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大学生志愿者,高校志愿者机构可尝试实行"预调研制"及"菜单式,,的志愿活动任务展示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今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依然成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主流,各种赛事、展会到处可见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我校高举公益性办学的旗帜,在全校青年学生中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完成道德品质与社会技能的双重提升。通过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广开志愿服务渠道,磨砺学生道德品质、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实现志愿服务与大学精神塑造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参与地方社会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短期支教是一种重要且特殊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支教动机是贯穿其始终的关键因素。通过聚焦大学生短期支教过程中的动机,依据扎根理论对29名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复合存在着责任型、发展型和体验型三种主要动机;第二,在支教过程中,这三种动机类型动态呈现出多元复合与动态转化的特征,其转化过程集中体现为“责任转向”,即从其他两类动机向责任型动机的转向;第三,支教动机“责任转向”的转化机制包括支教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互动机制”与支教过程中外部支持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中国梦”的有效方式,是高校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广大青年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支持因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随着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全面开展,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志愿服务活动能更好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等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成长的自主意识增强后,志愿行动动机也有了新内涵,了解和把握志愿者的内在需求是培育社会志愿者精神的起点,基于行动动机的变化从项目建设、渠道建设和内涵建设几个方面入手,优化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运作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志愿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社会育人的文化功能,优化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1.
张静宇  汪华 《当代青年研究》2014,(2):97-100,123
在当前利益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了更深层次的动机和多维的目标诉求,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拥有较高热情的同时参与的持久性却很低,其参与活动动机除受到志愿者个体的影响外,家庭和高校两大外在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应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理性构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内部和外部激励机制,以促进志愿者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企业志愿者群体的诞生与壮大是中国公益事业近十年发展的一项特别成就。目前,国内对企业志愿者群体的理解和认识,与他们对建设公民社会的价值和潜力相比还远远不够。企业志愿者已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新生力量,其中,青年志愿者占大多数。对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评估企业志愿服务,进行全面的梳理,发现不论是在企业志愿者的定义、特征上,还是动机、影响因素、评估研究上,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在所有志愿者的行列里面,高校学生志愿者占主导地位,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长期有效且优质有序地进行,需要对其志愿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存在消极心理的影响等内容,并提出了应对机制及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肖蕾 《职业》2016,(26):152-153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有关问卷表明,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忽视对志愿服务理念培训和技能教育的过程管理,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建设和指导机制保障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加强志愿者能力训练,制定和规范志愿者服务制度,改善志愿服务队伍结构和提高素质,构建专业特长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幼高师师范特色志愿服务格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青年志愿者心理资本对志愿行为影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者心理资本包括感恩感戴、责任使命、乐观希望、坚强韧性和自我效能5个维度,且各维度正向影响志愿行为。在对18名青年志愿者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志愿者心理资本影响志愿行为的机制模型,即社会支持和志愿动机在心理资本与志愿行为关系中起链式中介效应,角色认同在其关系中起调节效应。为促进志愿行为可持续发展,就要培育志愿者"为国谋发展、为民造福祉"的价值理念,赋予其更加崇高美丽的价值形象;培育志愿者理性强烈的需要动机,促使其坚守"自利利他,法皆具足"的初心和使命;培育志愿者积极乐观的心理预期和理性的归因方式,涵养强大的心理复原力;构建完备、体贴、温馨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志愿行为产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6.
陈思  魏珊珊 《职业》2015,(8):73-74
志愿服务对于倡导积极的社会风气、增加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志愿者中的主体,志愿服务拓宽了青年参与社会进步的渠道,为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但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化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要想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出困境,必须构建一个常态化长效机制,确保其继续为社会发展、公民道德的提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综合国际上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研究,有利于深入分析城市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原因与动机。目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呈多元化特征:青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出较明显的政府动员特征,而宗教价值驱动不明显;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公益的奉献精神与互助精神,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获得社会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浅谈志愿服务的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始于199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之后。4年多来,据统计,全国参加志愿服务的青年已达5520多万人次,为社会提供了11亿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此举开风气之先,重塑了道德规范,其社会影响十分深远。当然,实践中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暴露出不少的法律问题,如何保证志愿服务能够在法律规范和保护下进行,建议制定志愿服务的法律,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志愿服务立法的原因(一)志愿者行动存在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多层次…  相似文献   

19.
马潇 《现代妇女》2014,(4):94-94,93
毋庸置疑,高校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如何规范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问题,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和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在志愿活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唯有从立法上完善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管理,才能保障志愿活动的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体现了志愿者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大学生是当前志愿者队伍的主要力量,也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对其进行志愿精神的培育是鼓励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所存在的难以内化、难以保持等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寻求对策,不断强化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着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