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刘怀玉一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近代以来西方一切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历史进步观念都来自于两个传统源头:一是希腊的乌托邦思想,二是希伯莱(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末世论。被现代英语音译为Utopia的乌托邦一词,本始于古希腊语(意...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观念对杜威政治哲学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理想经过其实用主义的转化后完全被"理性化"和"现实化":"民主"取代了基督,成为他的最高信仰;"民主共同体"取代了"天国",成为他理想的社会目标,而实用主义哲学成为其宗教情感与民主思想架构的桥梁。基督教文化的"底色"成为我们理解其民主思想的"本色"与"特色"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乌托邦”的文化分析王德明自从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一书传人中国后,人们就习惯用“乌托郭一词来泛指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了,本文当然也不例外。只要有苦难和痛苦,人间就会不断地产生乌托邦。可以说,乌托邦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它反映着人类对美好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的意愿不仅在空间上普遍存在,而且在时间上也持续不断.在西方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中,一直有一个想象最美好社会的丰富传统.鸟托邦是人在现世、在人间建造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关于灵魂与天国的幻想.儒家影响下的传统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世俗文化模式.中国这种往古的乐园并非由原罪而丧失.也没有宗教的含义.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另一种乌托邦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文学的传统.乌托邦尽管有文学虚构的形式,更重要的特点却在于其寓意和内容.在政治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国文化传统有许多因素具有乌托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为马克思早期著作,见证并标志着马克思思想的重大转变。解蔽与超越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逻辑主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宗教批判起笔,将瞩目点从对"天国幻想"的批判转向对"异化人间"的揭露,以对"天国幻想"的清算和"异化人间"的披露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解蔽,并在解蔽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即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考量与研判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践的双向驳正寻找到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和踏上现实路径、肩负实现彻底解放重任的现实力量,为彻底的人类解放事业指引道路。  相似文献   

6.
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的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展开了激烈碰撞和冲突 ,既相依相生 ,又相悖相克 ,既以教兴国 ,又以教亡国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基督帝国的时代已经过去 ,试图利用宗教神权建立空想的人间天国 ,失败是必然的 ;要推动中国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必须学习西方 ,但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谬误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开始时期,洪秀全学习、借鉴基督教,创立了拜上帝教,其要在人间建立天国;洪仁玕进一步提出建设资本主义国家的蓝图,欲"与番人并雄".他们都坚持"洋为我用"、独立自主、友好往来的原则,坚决反对外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权益和民族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胡勤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43-49
将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南船星系列》第二部《异族婚姻》置于乌托邦传统中进行解读,发现她笔下的三区王国是一个女性与男性共享的乌托邦社会,这个社会既不同于男性的乌托邦社会,也与女性主义者的乌托邦有明显的界线.她从三个方面改写了乌托邦传统:女性在乌托邦社会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力;军队、权力、"正义"等男性所崇尚的理念全部遭到放逐;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她们是思想者、反叛者.但是她通过女王艾伊思的遭遇揭示了乌托邦社会存在的弊端如对思想、情感等的钳制,对异己分子的排斥和打压.她认为只有打破封闭的文化,实现文化互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文学创作的主题经历了从古典反乌托邦小说的理想瞩望、近代乌托邦文学的未来社会方案设计到20世纪反乌托邦小说对现代性方案的反思和批判三个阶段。反乌托邦小说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科技与政治领域严重弊害的深切反思和对未来社会恐怖图景的绝望与反叛。这种绝望与反叛并非对现代性价值理想以及"进步"观念的全然否定,而是以一种"反方案"的方式表达着作家们对未来的筹划,是人们热切期盼健全、合理的未来社会的乌托邦情结的另类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把理想性与现实性真正统一起来主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形成的.在这种批判中,马克思解决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问题至少经历了两个思想上的飞跃首先,从理性过渡到人性,并以此为基础从人性的解放过渡到人类解放,再把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理想的现实力量;其次,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上,从现实经济关系中完成了从"人的本质力量"到"生产力"的飞跃、从"类"的关系向"交往"(生产)关系的飞跃,找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而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途径、规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哈维由空间向度出发,以两个三段论式模式架构他辩证乌托邦理想:一个是通过分析"全球化"和"身体"这对宏观与微观相对的话题,指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平衡地理发展为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另一个是通过对空间形态乌托邦和社会进程乌托邦优缺点的批判考察,建构时空统一的乌托邦。虽然,这样的乌托邦依然有颇多空想色彩,但是它体现了乌托邦思想批判现实和想象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德法年鉴》时期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其理论视野逐渐从“天国”到“尘世”、触碰人的解放的重要节点。沿着文本的印迹,可以看到:马克思以宗教批判的武器穿透“天国”的迷雾,摆脱了宗教世界;面对德国历史运动的局限和政治解放的内在限度,马克思以政治批判的武器跨越了政治国家;面对市民社会原则的化身和人的异己本质的流露,马克思“沉入”市民社会,抓住了当代问题的根源;在探索人的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人的解放的领导力量和普遍路径。马克思在研究视角从宗教世界、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到人的解放的不断转换中,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3.
开普兰犹太文明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普兰认为,19世纪以来,人类生活的重心从来世转向现世中的自我实现。因此,必须建立新的犹太教文明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犹太教文明不仅包括犹太宗教,而且还包括了历史、文学、语言、社会组织、民间规矩、行为准则、社会和精神理想、审美价值等等。在犹太宗教中,上帝不是超自然的存在,没有人格性。它作为内在于宇宙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产生自然界和人间万象的源泉,同时又为人生提供了理想目标和趋向完善的动力。这就是上帝的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历史地看,开普兰的学说是犹太文明在20世纪的重大发展,但是它并不构成犹太教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邓杰 《社会科学研究》2006,7(6):147-152
1940至1945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利用成都基督教学校暑假空隙,组成大学生边疆服务团,前往川西和西康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民众开展教育、生计、公共卫生服务,并进行基督教福音传播。学生边疆暑期服务是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潮的具体实践,使边民得到了许多实际的帮助,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从传统走向近代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认识理解教会大学在近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主张用"解构"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即解构现存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池田大作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慈爱"和"博爱",其和谐思想的理论支点分别是佛教和基督教.池田大作的理想是把"人间世界"建构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6.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结合物质利益问题困境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马克思超越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视野,将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社会现实层面;通过深入研究宗教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解释与批判宗教现象的新原则,戳穿"天国"与"尘世"的秘密,回答了"尘世"如何创造"天国"的问题,彻底完成宗教批判。宗教批判的完成是展开其他批判的前提,也是解决人的解放问题的第一步,宗教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李丹 《北方论丛》2011,(4):133-135
马尔库塞的美学乌托邦思想的建立,深受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理想社会图景建构思想影响。面对着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文化已成为一种对现存社会秩序非批判的认同性力量,马尔库塞力图通过美学乌托邦的建构来消除异化并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在马尔库塞看来,美学乌托邦建构的核心便在于爱欲本能的解放和艺术审美化。  相似文献   

19.
陆凯华 《社会科学》2020,(11):121-128
学界通常将《论犹太人问题·下篇》视为马克思对"货币"及其"异化难题"的探讨,但这一主张忽略了马克思笔下犹太人形象的政治维度,其被马克思概述为一种"无政治权利的政治权力"。在"完成的基督教国家"中,基督教复归于犹太教的前提,在于犹太族群早已在前政治革命的欧洲社会中借助金钱势力寻得了维持其生存空间的政治权力;而与之对应,"日常的犹太教",即现实中的犹太人精神,其由金钱势力所构建的政治权力,又有赖于"基督徒重新转换为犹太教徒"——真正的民主制国家中将宗教排除出政治领域后——才能深耕于其中,演化为以财产权为核心的"人权",获得其合法性。马克思借助《论犹太人问题·下篇》中"犹太教"与"基督教"在神学与政治维度上的语义双关,旨在表明,以北美为代表的"民主制的、完成的基督教国家"其所有秘密的诞生地,乃是拥有"无权利的政治权力"的"日常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20.
孔祥田 《北方论丛》2005,(6):116-119
"民主共同体"思想是杜威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影响杜威"民主共同体"思想形成有四个因素:(1)黑格尔的"统一体"和辩证法思想,(2)基督教中的"天国"思想,(3)社会进化论思想和现代生物心理学,(4)美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