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吹乐是我国汉魏六朝以来,传统音乐中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一千多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更替,随着中华民族古老音乐文化艺术的不断兴盛、发展,鼓吹乐也曾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激起过无数绚丽灿烂的浪花。《山西八大套》是山西鼓吹乐的代表,是我国影响较大的传统大型器乐套曲。关于《八大套》的历史渊源与变革,史料中未见有所记载,今人亦众口纷纭,其说不一。常言道:“黄河万里,始于昆仑;溪水潺潺,自有源头。”民间鼓吹乐《山西八大套》也象世界上任何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衍发展一样,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有其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发展高师音乐教育,挖掘和抢救地方音乐文化遗产所编写的《吉林地方音乐》教材,共五章二十二节。第一章介绍了吉林民歌及其特点;第二章介绍了吉林说唱音乐的几种形式及流派;第三章介绍了吉林省各民族民间歌舞的形式;第四章介绍了吉林省唯一的戏曲剧种──吉剧;第五章以介绍吉林省的地方乐器为主,兼说吉林鼓吹乐。教材编写遵循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阐述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和古为今用的原则。《吉林地方音乐》是吉林省民族民间音乐有代表性的、音乐形态较为系统的、内容含量较大的一部教材。  相似文献   

4.
《国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语体史书,载录了许多西周和春秋时人用乐、论乐的资料。从这些材料能够看出音乐在先秦社会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音乐在先秦社会中的功能主要包括乐占、乐教和宴飨用乐。《国语》论乐文字展现了先秦乐论的三个重要特征:开始注意音乐的娱乐功能,强调乐是政治兴衰的表征,中和是先秦音乐审美和音乐伦理的核心范畴。《国语》所载时人用乐和论乐,既有一定的神秘意味,又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政治功用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乐器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珍宝。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在我国音乐史上,少数民族乐器占有着一定的地位。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山西省万泉县荆村、甘肃省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各种形状的陶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它们在汉族地区的音乐生活中已几乎失传;而这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音乐本质上是中国人的“灵魂的语言”;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是运用超越国界的音乐语言“向人类诉说”———这两点,是我读过刘再生教授的音乐文集《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之后,得到的关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突出印象。刘再生教授的论文善于从大处着眼,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势。如首篇《论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划分为以雅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以高度声乐化和高度器乐化形式为代表的现代专业音乐创作新音…  相似文献   

7.
从"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中人们发现,"敦煌音乐"之所以能够在古时流传上千年,与其自身不断发展及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亦是基于传承与发展之上的。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如何将"敦煌音乐"文化弘扬及发展,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通过对莫高窟壁画中伎乐形象的描述,以及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现代"敦煌艺术"文化所编创的舞台作品的分析,剖析古代与现代"敦煌音乐"文化的特点,并提出将来"敦煌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路,以期引发关于"敦煌音乐"文化乃至"敦煌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乐”字出现次数的统计,以及“乐”字音义的爬梳,分析“乐”的最初读音为yào,乐(音乐yuè)乐(快乐抡)的读音是后起的;又据甲骨文字字形、相关相近字形分析以及古文献资料推测“乐”的本义是“五觳生长”,而“快乐”、“音乐”、“乐器”等为其引申义;对《论语》中“乐”字语义分别作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9.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创作的基石,它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一、有关《乐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内容 关于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代学者就存有分歧。一说为战国初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乐书》取公孙尼子”“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但公孙尼子究为何人?史  相似文献   

10.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1.
格言诗,是丰富多采的藏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珍宝。早经问世,并且脍炙人口、被人津津乐道的著名哲理格言诗集有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1182——1251)的《萨迦格言》及甘丹墀巴索南扎巴(1437——1554)的《甘丹格言》、贡塘·甘白卓美(1717—1786)的《水喻格言》和《树喻格言》(简称《水树格言》)、米帕嘉措(1846——1912)的《王道论》。但是,仅为少数人知其一斑而未亲窥其全  相似文献   

12.
季伟 《南都学坛》2008,28(3):14-16
汉初少数民族乐舞《于阗乐》、《棹歌》、《箜篌引》以及《摩诃兜勒》等相继进入汉室宫廷。源于少数民族的鼓吹乐进入中原后,迅速成为重要的宫廷仪仗音乐和军旅音乐。而少数民族舞蹈更是风靡两汉,在宫廷和民间舞蹈中不乏其身影。进入中原的乐器胡笳、胡箜篌等经过发展融合,也均已成为汉代宫廷音乐及俗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音乐的传入,对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破阵乐》是初唐三大乐舞之一,其创作素材的来源在音乐史学界至今仍存有争议。《破阵乐》在当时可谓乐舞中的辉煌作品之一,它的创作并非仅仅是唐太宗在宣扬武功,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太宗的治国思想和军事策略,这其中渗透着他主张以武功打天下,以文德治天下的文韬武略。太宗时期,宫廷凡举行大型宴会活动的场合,必有《破阵乐》频频演出,这也反映了太宗时期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此舞在太宗以后的唐代帝王执政时期也频繁在宫廷演出,这也是太宗希望子孙继承作乐达意传统心愿的实现,更表达了他要求后代勤勉戒律、嗣守洪兴、戒骄戒奢、定国安邦的愿望。《破阵乐》不仅在当时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对后来历代的乐舞,特别是武舞的创作与表演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礼仪用乐包括仪仗用乐、皇帝和皇后即位仪式用乐、丧葬用乐、养老礼和射礼用乐、遣卫士用乐。仪仗用乐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异域音乐在中原的传播,养老礼和射礼用乐体现了先秦古礼和古乐对汉代礼乐的影响。此外,黄门鼓吹可以使用在仪式开始或者仪式结束环节,起到标志作用。宫廷礼仪中出现黄门鼓吹是黄门鼓吹署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破阵乐》是唐太宗制礼作乐的丰硕成果之一。以《破阵乐》为具体个案,追寻它在唐诗中留下的痕迹,分析《破阵乐》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和题材之一在唐诗中的直接表现、其内在崇武精神和尊儒传统时贞观及以后诗坛影响的间接表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礼乐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以"雅乐"为尊是《历代赋汇》乐曲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体现的是《历代赋汇》辞赋与礼乐思想同源的文化内涵。笔者将音乐学知识引入辞赋视域的同时,以《大合乐赋》为例,导出辞赋中体现的乐制、礼制、音乐观念,言说辞赋与音乐互动的礼乐文化内蕴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专著,那么,我国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乐记》,也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较完整的美学文献。这部古典乐论,较系统地阐述了“乐”的形成过程,审美功能与社会作用以及自身的审美特征等规律。虽然,《乐记》中所论的“乐”,是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但是,它论述的侧重点,还是音乐美学等问题。今天,再探讨《乐记》的美学思想,仍然有其现实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季伟  韩绍杰 《南都学坛》2002,22(4):119-120
<正> 鼓吹乐是汉代兴起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远古,形成于汉初,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其演奏演唱形式多样,使用类别丰富,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宫廷音乐和军队音乐使用,同时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在当时汉代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加之鼓吹乐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与我国现代的民间吹打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探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楚国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这篇文章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屈原列传》不仅在人物塑造、情节展开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在对整部音乐的乐曲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分别与纳西族本民族传统音乐、昆曲、伊斯兰音乐和蒙古族音乐有关。由此可以发现,“白沙细乐”这一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乃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