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尚书》训释三题刘运兴释“乃言维服”《尚书·说命中》记商王武丁以傅说为相,傅说直言教王以政要,王曰:“旨哉!说,乃言维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旨,美也。伪孔传曰“美其所言皆可服行”,“汝若不善于所言,则我无闻于所行之事”,率皆望文臆揣,支离属辞... 相似文献
2.
<正> 相传孔删《书》,定为百篇。秦焚书后,伏生以所存二十八篇,教于齐、鲁;汉景帝时,鲁恭王从孔壁中得古文《尚书》四十五篇,后又亡于汉魏之间。到东晋时,豫章(今江西南昌)内史梅颐,始得安国《传》奏上。历代对今古文的真伪问题,聚讼纷纭,各持己见。现在流行的今古文并《序》共五十九篇,是记载唐、虞、夏、商、周首领的言行,是我国古代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我国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总集。《尚书》由于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传抄,误字、衍字、脱字和其他纰缪不少, 相似文献
3.
赵航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2)
《尚书》亦称书经,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今存二十八篇,绝大部分是商、同时代,少数是夏代奴隶主贵族的谈话记录、讲演辞、命令、文告、誓言以及有关天文、地理、刑法的记载。相传《尚书》由孔丘编选而成,故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它列为儒家经典之一。“神州故籍,唯此最先”,它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乃至书面语言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正> “民讫自若是多盘”、“杌隍”出自《尚书·秦誓》,“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出自《尚书·无逸》。这两篇常被高等学校中文专业选作教材。旧注中有很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现对它们的含义作一探讨。一、民讫自若是多盘。到目前为止,在对本句所作的解释中,以下列三种影响最大: 1、孔安国在尚书正义中将“若”解释为“顺”,将“盘”解释为“乐”,将全句 相似文献
5.
温晓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Z2)
高校教材释《洪范》等《尚书》篇章应力求准确温晓莉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国家教委1986年下达的“七·五”国家项目、作为中国法律院校本科教材使用的《中国法制史》(张晋藩先生主编)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见该书第44页第3段): ̄①“……当时的刑事规范─... 相似文献
6.
肖立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
<文心雕龙>问世于公元六世纪初的齐梁时期,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全书共五十篇,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艺美学巨著,不仅在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空前绝后,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永放光芒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人均极为推崇. 相似文献
7.
《茶馆》主题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忠煌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老舍的名作《茶馆》的主题,人们历来认为是“埋葬三个时代”。笔者认为,《茶馆》主题是揭示从清王朝至蒋政权的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因此,《茶馆》的认识意义不限于对历史的揭示,而带有更高的哲学概括性。 相似文献
8.
黑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3):52-53
西汉时期桓宽依据盐铁会议纪录编撰而成《盐铁论》一书。此书内容较为广泛,非"独述盐铁"而已,却独以"盐铁"二字为书名。历代学者对其中含义颇有猜度,歧说纷纭。本文对各种观点一一评判,辨析出较为近是之见。 相似文献
9.
蓉生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红楼梦》(简称《红楼》),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简称《十二钗》)、《情僧录》,凡五种书名。为何有这么多书名呢?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是曹雪芹在创作时就曾因侧重的内容不同而用过几个书名,如《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红楼梦》等;二是在评点中又出现了各用其名或混用数名的现象,如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脂砚斋仍 相似文献
10.
周晓瑜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2-46
书名是认识该书性质的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产生于唐代的《史通》 ,自宋代起 ,学者们对其书名内涵的解释仁智相参 ,颇不一致。分歧的关键即在一“通”字。有的认为《史通》之“通”是笺注的意思 ;有的认为与语言通顺有关 ;还有的辨析此“通”没有“通识”的意思 ,也不具备“贯通”之意。异说纷纭 ,莫衷一是 ,影响到了对《史通》主题思想或作者主体意识的认识的一致性。其实 ,作为史学理论大家的刘知几深明书名体现和规范该书性质的道理 ,对其书名的涵义是有明确界定的。所谓“史”即指历史学 ;所谓“通”即通义的省称 ,属古代理论文体专有名称。 相似文献
11.
翁长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两千年前,在我国汉代产生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巨著——《史记》。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共同创造的史学硕果。其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究竟作何解释,其后又为何演变为《史记》书名,这引起历代学者的思考与探索,但始终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成了历史之谜。笔者想就以上问题,在“网罗天下旧闻”的基础上,谈谈个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2.
中外有不少学者说:《金瓶梅》最早的名字叫做《金瓶梅词话》,后来才改为《金瓶梅》。这一说法很流行。其实这一说法是错误的。笔者认为:《金瓶梅》最初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各种抄本均名《金瓶梅》,而非《金瓶梅词话》;大约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冬,吴中才有了初刻本,书名仍是《金瓶梅》,而非《金瓶梅词话》;重刻本大约成于天启初年(1621年)。现将这些新说阐发如下,附带也简说一下《金瓶梅》书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陈维礼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正> 《春秋》一书,被奉为儒家“六经”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书,何以名为《春秋》,自西汉以来,众说纷纭,久讼不决。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4.
欧阳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书·武成》:“越翼日癸已,王朝步白周,于征伐商”。孔传:“步,行也。”《辞源》(修订本)据孔传在“步”的“行走,步行”义项下使用了这个先秦书证,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根据古代的礼制,大夫已不徒行,王者之尊更不会徒行。《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15.
《利簋》铭文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孙权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利簋》铭文新释吴孙权利簋于1976年3月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的一个西周铜器窖穴里,其上有铭文4行2字,记述了周武王代商的历史,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1977年,唐兰和于省吾先生发表考释文章。其后,张政、商承祚、徐中舒、黄盛璋等先生发表文... 相似文献
16.
兰和群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6):105-108
该文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钅正戈)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遣"是个表示"施""舍"义的动词;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惟乍昭考爽谥曰大政"意为以被称为执政大臣的英明父亲为榜样. 相似文献
17.
艾荫范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6-71
经典的魅力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想像力。它的每一度变身都是想像力的的瘦削和能量的消耗;而当它的全部都转化成了现实世界的规约或话语,它就耗尽了所有能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是它的内能又可以不断开发。像《论语》这样的重典,要保持其鲜活生命,就要用新视角、新方法继续开掘它的未穷尽的角落和新的层面,为此就要敢于超越。 相似文献
18.
冯春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2)
《辨骚》篇论《楚辞》说:“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慢(“慢”,依唐写本当作“宪”)于三代,而风雅(“雅”,依唐写本当作“杂”)于战国:乃 相似文献
19.
20.
赵立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今本<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句当在化居之前断开;<益稷>在治忽历来异文众多,当依<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咪;<益稷>朋淫于家本或作风淫于家;<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汉石经作天既付命,汉石经付为本字,今本作孚者为借字,今本<康诰>殪戎殷,汉石经作壹戎殷,当以后者为宜;<尚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释为一着戎衣而天下大定为牵强附会之词,应理解为一次用兵伐殷而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