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德伦理学已经发展为一种与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相抗衡的道德理论。其复兴的动机是对现代道德哲学以及当代社会的道德现实的不满,有着特定的时代诉求。经过许多当代哲学家的理论建构,美德伦理学成为了当代西方伦理学理论中引发众多哲学家的关注与争论的崭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法律和道德内化的必须手段,其规律性、科学性的运作近年逐渐为教育学、德育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所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育德价值和自我享用价值。但是,与之相伴的部分领域的教化误区也突出存在,文章例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误区:一是道德善恶标准误区;二是道德教化方法误区;三是道德教化内容的或缺性吸纳。并对其误区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目前 ,伦理学成了一门显学 ,但是要做出有创造性并富有成果的理论建构 ,却是非常难得的。教化论思路却提供了这个可能。詹世友教授的最新专著《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本以教化哲学为基础 ,系统阐述道德教化理论的专著。道德本质上是对人的尊严和精神力量的理解 ,也就是说 ,道德的本质不仅仅是道德规范 ,仿佛遵守了道德规范就有了道德 ;也不仅仅是先验的道德价值观念 ,仿佛确定了道德观念 ,给人们以价值启示 ,人们就有了道德。道德的本质是教化而成的美德和人格。人受到道德教化 ,其实质是人的精神、心灵受到了实实在在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休谟的伦理学的现代意义。(1)休谟关于区分道德关系和事实关系的思想与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伦理学的主流方向相一致,它特别地受到当代偏好逻辑分析的伦理学家的欢迎和重视;(2)休谟的伦理学与当代自然主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无论就发展渊源来说,还是就内部的方法变革来说,休谟的情感论伦理学都堪称当代情感论伦理学的先声,但是它们关心的问题不一样,因而具有不同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道德评价的根据再认识——从道德的本质谈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只有人的用心,主观能动性才存在善恶问题。善恶仅为动机的属性。道德评价的根据只能是行为的动机。否定动机论是我国当代伦理学的一大理论误区。效果本身无所谓善恶,效果也就不能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为道德评价根据的“统一论”,也不成立。动机论与效果论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容有第三条道路存在。“统一论”的认识论根源是:把对行为的理想要求混同于道德评价的根据;把对动机的考察方法混同于道德评价的根据等。重新审视康德的动机论,他把动机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是无懈可击的,其错误在于他对动机作了绝对非功利的解释。从伦理思想史上看,动机论和功利主义是可 以统一的。边沁、穆勒修补效果论漏洞的过程即是不断向动机论让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及其理论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和理论特质在学科类型上讲是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统一 ,在价值追求上讲是功利论伦理学与道义论伦理学的统一 ,在伦理精神上是道德目的论伦理学与道德工具论伦理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既要关注"道德形上学",又要直面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实践问题.郭金鸿博士的<道德责任论>围绕道德责任这一论题,界定了道德责任的概念,阐明了道德责任的特征,辨析了道德责任的类型,揭示了道德责任的特点,构建了道德责任研究的学术框架.<道德责任论>着眼于"道德形上"理论建构的同时,没有忽略"道德形下"实践的重塑,既具理论性、又有现实性,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创新的理论勇气,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实践品格,体现了伦理学研究"体用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伦理学领域,德性伦理学至今已成为与规则伦理学的两大主要类型(结果主义和义务论)鼎足而立的思想主流之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核心问题是基于规则的伦理学与基于德性的伦理学的地位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规则与德性之关系的争论。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和协作的。若非要强行用其中某一概念来解释整个道德生活,那么这种解释必将是对道德生活的人为歪曲。德性伦理学与结果主义、义务论三足并举才是规范伦理学的正确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威廉.K.弗兰克纳(W. K. Frankena)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二十世纪初,西方伦理学研究以元伦理学为主,其对象只限对道德语言做逻辑的或语义学的分析,以确定其用法.由于元伦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道德生活,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道德冲突及为人们行动提供指导,因而加剧了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学自身的危机.人们要求重建道德,返回规范伦理学.于是到六十年代,曾被长期冷落的规范伦理学再次返回伦理学的殿堂.弗兰克纳的代表作<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便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写成的.书中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规范伦理学的问题,并在综合以往规范伦理学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混合义务论".  相似文献   

10.
斯洛特是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日常道德、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只关注他人利益而忽视道德行动者自身利益的倾向进行了批判,他将这一批评称为"自我一他人不对称".斯洛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论证过程存在问题,因此只能看作是美德伦理学视野下的一种不同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传统学校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过分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缺位,影响了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到学校德育中的应有位置。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当代道德教育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全面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以实现道德精神向现实善的转换为指归,使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内外价值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本次研究基于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困惑,探讨可供借鉴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颇具影响的威尔逊的理论.论文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威尔逊注重道德思维和方法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发现威尔逊主张把道德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强调它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他的道德要素表是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成果,他提倡用直接教学法开展"道德思维"课的教学.这些独特的思想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研究也发现他对道德的定义是片面的,侧重于人格的培养,忽视社会规范的传递.在借鉴他的理论时,读者要注意中西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提出的在高校开设"道德思维"课程,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景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它旨在批评贬低和歧视女性的伦理理论,建立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在发展中呈现出“破”与“立”两大主流,并以自身的理论特色与其他伦理理论区分开来。它主要探讨的实践主题有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性伦理等。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命运将寄托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德育,其德育思想深刻而丰富,对于我们加强当代青年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做好青年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理论基对。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主张利己主义的道德契约论思想,因此他对美德的强调和分析却容易被人忽视。以霍布斯的"愚昧之人"为例,阐述其从美德立场解释道德规则和功利问题之思路,通过比较霍布斯的美德与古希腊的传统美德,指出在当代伦理思潮中人们看待美德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7.
责任伦理: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伦理,即一种以“尽己之责”作为基本道德准则的伦理,其判定道德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尽己之责方有德。作为一种独特的伦理精神,责任伦理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世界伦理学领域得到日益广泛而又高度的重视,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根据,是现代社会伦理精神的必然诉求。其必然性根据即在于比较适应现代社会中公民的权责关系状况、道德生活境况和道德推理方式对富有成效的道德规范或道德原则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混合、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具有重要启示。借鉴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合理思想,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使德育目标得以分层递进、德育内容得以循序渐进、德育工作体系得以整体推进,将有助于实现大、中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选择两难的困惑、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冲突增多、现行的道德准则的模糊、道德评价标准的模糊等因素造成。应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重塑合理的道德理念、营造良好的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环境,进而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综观近三十年来学界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中国传统修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来源,坚持唯物论、辩证法、实践性是其根本特征;它首次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问题,将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具体化,具有哲学、伦理学及实践方面的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它实现了对儒家伦理学说和道德修养理论的超越、升华。不足之处在于:鲜见对该论著创作的深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等问题的研究,对其当代价值发掘不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