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廖波 《世界民族》2013,(1):69-75
印度的语言问题非常复杂,印度国语观念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民族独立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在甘地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印地语初步确立了印度国语地位,但独立后印地语的国语地位受到地方民族意识的严重挑战。后来的印度语言政策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三语方案"加强了英语在印度的地位。英语在许多领域的主导地位对印度有负面影响。为了真正使印度在精神上、文化上、发展模式上摆脱殖民主义的桎梏,印度应更大地发挥民族语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印度,各种反动集团、政党和组织显得异常活跃。他们利用广大劳动群众对严重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满和对由于种姓、“不可接触者”、宗教、民族(种族)、语言、部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而产生的各种歧视和特权的愤恨,挑拨种姓间、教族间冲突,煽起民族仇恨,千方百计鼓吹分立主义狂热情绪。在印度独立后不长的时期内,就曾由于某些宗教、种姓、地区、语言等方面的差别和矛盾经常发生群众抗议活动。五十年代,在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在审定印地语作为国语的决  相似文献   

3.
印度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到1979年为止共有22个邦、9个直辖区。它把同巴基斯坦有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占区算作印度的克什米尔邦,并把它在1975年吞并的锡金也作为印度的一个邦。此外并将中印边界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我国的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它的阿鲁纳查尔邦直辖区。印度居民为62,00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民族有印度斯坦(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中央邦)、泰卢固(安得拉邦)、孟加拉(西孟加拉邦)、泰米尔(泰米尔纳德邦)、锡克(旁遮普邦)、马拉地(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古吉拉特邦)、阿萨姆(阿萨姆邦)、奥里亚(奥里萨邦)、坎纳达(卡纳塔克邦)、马拉雅拉姆(喀拉拉邦)等十一个,其中印度斯坦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46.3%。印度于1965年1月宣布以印地语为国语,但仍继续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译者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越南曾把汉字和喃字做为国家正式文字,八月革命后把越南语列为国家通用语言,称为"国语",并视之为民族主权与尊严的象征,体现在宪法里,因此,越南语言文字使用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的国民由多种民族组成,其中华人占75.7%,马来人占15.3%,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占7.7%,其他占1.3%。他们的宗教信仰、语言、生活方式也因民族有别而有所不同。虽然规定国语是马来语,而通常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实际上是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四种语言。官方语言是英语,然  相似文献   

6.
一、印度加罗人简况印度加罗人 (Garo,亦称加洛人 ) ,自称阿奇克人 ,为印度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萨姆邦加罗丘陵地区 ,人数大约为 6 0多万。从人种上看 ,他们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在加罗人内部 ,又有阿维人 (Awe,或称阿克维人 ,Akwe)、奇萨人 (Chisak)、杜阿尔人 (Dual)、马奇人(Machi)、阿本人 (A -beng)、甘青人 (Ganching)、阿通人 (A -tong)和奇博克人 (Chibok)等支系。他们操加罗语。据认为 ,加罗语是属于藏缅语族的一种方言。在宗教信仰上 ,加罗人大多信奉万…  相似文献   

7.
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语言最多样化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语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过程中,印度政府秉承“承认”“包容”和“团结凝聚”等理念,通过推行宪法框架下的“第八附则”“语言建邦”“三语政策”等一系列构筑国家认同的策略选择,最终将语言多样性化解为印度国家认同的力量和土壤,实现了“两种认同”的和谐共生。印度构建国家认同的独特范式,将其内部貌似“松散”的语言文化多样性,凝聚成为一种“互嵌式”的团结,客观上造就了“印度式团结”。正是这一独特范式,成就了印度“崩而不溃”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8.
壮侗语族称稻词在其他民族语言中的演变及栽培稻的传播覃乃昌笔者在本刊1996年第二、三期分别发表了《“耗”、“”、“膏”、“a:i”考一兼论广西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及壮侗语民族对稻作农业的贡献》和《左右江、邕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原始居民的家园与稻作农业起...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描述了赫哲族聚居区民族语言以及学校民族语言课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学校提高民族语言课程质量的策略是:创设学习语境、增加学习趣味性、增加学习时间、促进标注方式由汉字向国际音标转换、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赫哲语.  相似文献   

10.
裕固族历史久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拥有两种本民族语言,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另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裕固族民歌的产生、发展与裕固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其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因此在今天新的生态观、民族观的指引下,重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已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文化生态为视角,以裕固族民歌的生存价值为对象,参考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对裕固族民歌的产生根源、生存价值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历史久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拥有两种本民族语言,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另一种是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裕固族民歌的产生、发展与裕固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其生存环境岌岌可危.因此在今天新的生态观、民族观的指引下,重视、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已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文化生态为视角,以裕固族民歌的生存价值为对象,参考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对裕固族民歌的产生根源、生存价值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土族惯用语浅析──兼议惯用语的土译汉问题席元麟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其有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一整套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律及语用习俗,同时还有一系列因思维方式、构词心理和语用习惯等因素形成的独特词语。本文仅就土族惯用语作一初步探讨。土族语虽然在历史上无书面...  相似文献   

13.
东欧国家语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其各民族之间围绕语言权利和本民族语言地位进行博弈的过程。苏联解体前,俄罗斯民族的博弈实力最强大,俄语处于优势地位。独立前后,东欧国家民族主义高涨,各国主体民族利用有利地位制定新的语言政策,确保本民族语言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地位,消除前俄罗斯民族及俄语影响。东欧国家语言政策有其狭隘性的一面,引发了国内新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4.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语言间的互相接触为各自的语言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青海汉语与青海蒙古语的互相影响也不例外。本文试图通过青海汉话的“着”与青海蒙古语——屯的对比,探讨一下蒙汉两种语言互相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语言景观作为以书面语言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符号,是多语社会语言关系和权势地位研究的突破口.本文以贵州典型民族旅游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语言景观的语言特征及各语言群体对语言景观态度的调查,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剖析西江多语社会结构中各语言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地位;进而基于文化资本理论,探析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旨在提高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弘扬民族语言和文化.研究表明:文化资本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决定着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民族文化符号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实现是提升民族语言文化社会地位,进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口较少民族同样享有使用和发展其语言的自由.然而,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语言在实际发展中面临了诸多困难,很难进入大众传媒的传播体系.目前,尚无专门使用门巴语、珞巴语的大众传媒.发展门巴语、珞巴语广播顺应保障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的世界潮流,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实践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权利提供了珍贵样本.  相似文献   

17.
东乡民族的交际工具主要是东乡语,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语长期处于汉藏语系语言的包围之中,不仅语言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主要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语言转用就是语言功能变化的一种。据我们调查,在东乡族自治县的24个乡镇中,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转用了汉语。主动的文化同化、经济条件等是造成东乡民族语言转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印度的部落社会包括众多规模不一、发展也不平衡的部落集团。目前,印度有大约250个表列部落。他们讲大约105种语言和225种方言。除操达罗毗荼语和雅利安语的部落外,还有众多属于南亚语系的部落。后者包括中印度的桑塔尔人、蒙达人、霍人、科尔库人、萨瓦拉人、加达巴人以及梅加拉亚利的卡西人和尼科巴群島的尼科巴人等科尔或蒙达语族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部落社会中有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有游牧者、轮耕者、定居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苏俄时期的语言本土化政策、斯大林时期的语言俄罗斯化政策,还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将哈语作为惟一国语的政策,政治目的始终是其要旨。对今日哈萨克斯坦而言,其语言政策是将单一语言思想、多语言思想和国际化语言思想等因素集于一体:将哈语作为惟一的国语体现了单一语言思想,强调的是哈语的象征意义,并通过复兴哈语和扩大哈语的使用范围来增进哈萨克人的民族认同感;俄语和其他语言的地位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表明了多语言思想;而将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以及英语的普及,则是国际化语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媒介变革的赋能。然而,既往研究在探讨印度教民族主义何以取代世俗民族主义、印人党何以击败国大党的动因时,对历史拐点之处的“媒介变革赋能”却较少触及。事实上,受益于对“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追求,印度国内很快就完成了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转向网络媒介的变革。正是这一变革的赋能,使得“电视+印地语”“网络+印度教”先后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复兴的重要技术平台。正是依托这一平台,使得印人党可以有效动员“识字率低且方言众多”的广大印度教教徒,抢占全印最大“票仓”,进而击败秉持世俗民族主义且对新媒介适应性严重不足的国大党,开启全面执政的历程。简言之,媒介变革的赋能,是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