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1):107-113
湘西游侠精神是沈从文创作的精神支点,无论在他的散文创作还是在小说创作中,都有对湘西游侠精神的生动描述和热情歌赞。血性正义和生命冲动构成了湘西游侠精神的基本内涵;民间立场与人性光辉使得侠与匪的纠结在文本中得以自由释放;道义理想和生命自由成为沈从文改造侠文化的价值指向。对游侠精神的发掘和张扬,不仅蕴含着沈从文对于国民人格改造和文化改造的思考,更寄寓着他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未来生存道路的积极探寻,体现了他以现代意识改造侠文化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湘西系列文学的扛鼎之作 ,是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学”。作者把自己的故乡湘西所拥有的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俗、真挚的人情挥写得自然流畅 ,留给读者的是一曲不尽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田园牧歌。因此也代表着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笔下的老湘西儿子在近现代社会变动中,面临着生存的窘迫与困境,存在的陌生与荒谬,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从沈从文对老湘西儿子的“笑”中带“泪”的抒写中,反映了他对湘西民族生存的日益加深的焦虑感和强烈的危机感,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命运感到“沉郁隐痛”。  相似文献   

4.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游俠列传》,是记西汉游侠人物的。近年来,很多人认为,游侠是受压迫的下层人物,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来反对封建势力,司马迁给他们作传记,具有着人民性。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游俠到底是些什么人物? 司马迁把游侠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贵族之侠,一类是布衣之侠。战国的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属于前一类人物;西汉的朱家、剧孟、郭解之徒,属于  相似文献   

5.
丁文 《云梦学刊》2015,(3):28-32
在三十年代的《湘行散记》和《湘西》中,沈从文因返乡机缘而集中思考其写作的文学源头,实现时空双重意义上的返乡之旅。进入四十年代,沈从文关注时局与历史的走势,在杂文中对楚人性格进行思考与总结,因此,有必要由长时段视角厘清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之所以蜚声文坛得益于他所建构的完整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它们是短篇系列《柏子》、《丈夫》、《萧萧》等;散文系列《从文自传》、《湘西》等;长篇系列《边城》、《长河》;民间传说系列《龙朱》、《月下小景》等。正是因为这充满异域情调的湘西题材,使得沈从文在现当代文坛被误解、曲解长达半个多世纪。到了九十年代,又因为同一题材,沈从文被誉为“边城圣手”,当重排二十世纪文学大师座次时,他成了仅次于鲁迅的大师级作家。对沈从文现象如何认识?怎样对其作出合理的阐释?这些问题都有再思考的价值。 我们今天重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题材是因为湘西艺术世界中隐藏的某些东西吸引了我们,而只有时代精神的更迭,那些本来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意义,才能被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到它:湘西题材是一曲以湘西人生形式的探索为主旋律的生命之歌,寄寓着沈从文期望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一生都在做一件事 ,那就是构建一座希腊小庙 ,里面供奉的是人性。对这个自称是“乡下人”的乡土作家来说 ,他的“人性即自然”、“人性美在自然”、“人性美在生命”的人性理念 ,既是源自湘西文化的自然精神 ,又是对湘西文化自然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湘西自然精神的文化内涵 ,一是主张自生自灭 ,一切顺其自然 ;二是主张人性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三是主张自然淘汰 ,崇尚生命的雄强。一、人性即自然1 固守人性的本来作为人性的自然 ,就是人性的本来 ,或曰自然人性。湘西人主张自然人性。如今乡下男人下河洗澡 ,仍喜欢光着…  相似文献   

8.
龚天平 《船山学刊》2001,(4):136-137
湘西,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多少带有神秘色彩的字眼。许多人是从电影《芙蓉镇》、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或沈从文先生的著作中接触湘西的。在上古,湘西属楚国,垂西南,行政区域上曾隶属黔中郡、汉中郡,明清后属湖南。现在地理学意义上的大湘西,包括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等。就是在这块不大的地盘上,湘西人民以其特有的禀赋演绎了一幕幕壮观的历史活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而,编纂一部全面、系统展现湘西文化的工具书,就是一项极其艰难但意义重大的工程。令人欣喜的是,地处湘…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水浒》在民间的反映 ,即《水浒》的民间读法。以往出现在报刊书面上的评论多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语言。而在民间 ,无论孩童还是老者另有自己的关注点。一是英雄情结的满足。研究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众对英雄及英雄事业的渴求。换句话说 ,民间喜欢《水浒》就是因为它生动地展现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行为。二是侠之精神的宣示。研究中华民族对“侠”之精神崇尚的独特心理及《水浒》对这种心理的满足。《水浒》正是在这一层面上表现了侠的精神 ,所以特别为民间传颂。  相似文献   

10.
文化保守主义是近现代中国的一股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沈从文的《长河》延续着他乡土作品中的田园牧歌式的风格,描写了三、四十年代湘西社会。本文从《长河》中的无聚焦叙述切入,探讨其背后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孙晓东 《兰州学刊》2009,(6):189-193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受儒家道家平等思想的影响,抱着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平等生命形式的“湘西世界”。以往人们所留恋注目的通常是他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溢于表层的人情关、人性美的人生形式,而对于隐藏在这个理想王国之下的“平等”的文学理念,缺乏具体、细致的认识。文章从沈从文创作中“平等”的文学理念这一角度,通过对湘西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关系的描述,以期揭示其小说的深层意蕴,探寻其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苑野  薛忠义 《社会科学论坛》2013,(3):229-231,236
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创造的“湘西”文化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人性:少女形象的塑造、湘西少年纯洁的爱情和中老年人朴实的人格,讴歌了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世界’人性,表达了作家一生以文学健全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许宁 《东岳论丛》2022,(9):146-151
《论语》一书以“君子”始,以“君子”终,是一部以“君子”为主题的著作。其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若干文化意象,值得深入梳理和阐释。“松柏”之操,旨在提示“君子”如何经受公私、存亡、生死等考验,践行和成就儒家的超越精神;“瑚琏”之器,旨在要求“君子”具备担当使命的能力素质,彰显儒家的经世意识;“山水”之乐,旨在论说“君子”人格的审美特征,强调“孔颜乐处”,涵摄儒家的境界追求;“日月”之食,旨在说明“君子”如何面对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不迁怒,不贰过,突出儒家的自新品质。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用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赞美湘西古朴和谐的生活和优美善良的人性,而当沈从文把目光转向“城里人”时,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刻,他把都市文化视为一种扭曲人性的虚伪、做作的文化,恰与湘西自然淳朴的民风民性形成对比。都市人生和湘西世界的对立互参是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指向。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和都市文明世界的比较分析,试图探寻沈从文两个文学世界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湘西自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的人性理念,深受湘西自然精神的浸染。他的“人性即自然”,是主张固守人性的本来;“人性美在自然”,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美;“人性美在生命”,是崇尚生命的庄严和雄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特的重要作家。关于沈从文的创作思想、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早有众多的论著。本文仅试图从沈从文爱情题材的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做一些粗略的探讨。沈从文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他独特的出身、家世、生活环境和生活见闻 ;一是他走上文学之路以后受到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教育与影响。沈从文出身并自幼生活在凤凰县 ,这是湘西苗族最为集中的县城之一。自清末到民国 ,贪官污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镇压 ,使他对统治者的残酷怀有极端的反感。14岁之后 ,沈从文离开家乡—…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是作为他实践自己创作主旨的秘密代码而存在着的。在他所构建的湘西小说世界里,写于1932年以后的小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这一年,沈从文走出了自己的精神误区,他高扬起“民族品德”和“人的品德”重造大旗,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追求。沈从文...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8,(3):143-148
沈从文通过小说《边城》,在一个自然无为的空间里展现了纯美的道德人性,他试图通过剔除人性之"恶"去重塑人性之"美",排斥病态"都市"且回归精神"原乡"。这种披着道家"虚静无为"的外衣,其实质却是张扬儒家"人和"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使《边城》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彻底摆脱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话语,最终只能是一曲沈从文哀叹传统被现代逐渐消解的生命挽歌。  相似文献   

20.
王化平 《北方论丛》2020,(1):16-22,78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