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代节日很多,唐人在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意蕴独特的节庆民俗意象.唐人小说中的这些民俗意象,不仅其本身洋溢着超迈的异想、卓绝的才情,并在小说艺术诸方面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且在小说美学的更深层面上,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大量存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是构成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重要存在.  相似文献   

2.
唐朝各种外来宗教都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这些外来宗教的神职人员即唐人所称的胡僧除出现于历史、宗教典籍外还被大量地写入小说当中.本文分析了唐代的胡僧现象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重点论述了胡僧来华的动因、活动、形象特点等三个问题,以期深入研究这类新出现的特殊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圆美意识为唐代诗歌打下了明显的"圆美"烙印。唐代诗歌丰富多姿的圆相之美,是由于唐人敏感的诗心对外界的全面领悟,而此领悟心内又潜藏着丰厚的宗教质素。宗教思想丰富了唐代诗歌圆相之美的形态,加深了诗歌圆相之美的底蕴。  相似文献   

4.
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前学界多集中于唐诗本体来观照其审美价值,忽视其背后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唐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出唐代物质生产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游戏娱乐等文化内涵,成为我们了解并研究唐人生活的又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上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发达,上巳节发展到鼎盛阶段,尤以娱乐性和狂欢性为主要特点。官方的重视与参与成为唐代上巳节兴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唐代上巳节以水滨祓禊、曲水赐宴、出游踏青和竞射竞渡等习俗为主。这些习俗揭示了唐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情感内涵,丰富了盛唐时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唐人小说以它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唐代最重要的俗文学样式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众多的文学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背景,从人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意识、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来探讨唐代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老庄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家哲学成为道教思想支柱;轻方仙道术,重心性双修;道教全民化。唐代道教渗透于唐代文化各方面。本文拟从唐人的文化心理意识、审美情趣和唐代的文学、艺术、民俗、科技诸方面探讨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及唐文化的道教特征,说明唐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宗教祭祀活动受世俗的影响,逐渐解脱了肃穆的外套,向节日、游乐甚至向市场贸易方向演化,这是历史的必然过程。《诗经》中的很多情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宗教祭祀活动向宗教节日的转化,宗教节日向青年男女游乐集会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活动将更多地融入世俗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不仅搅碎了唐人的梦 ,而且使唐帝国从顶峰转向滑落 ,国力日衰 ,社会风气也从开放转向拘谨。这种时代特色、社会风气影响到中后唐时女子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民俗源于生活 ,从民俗事象中可以反馈出生活的状态。乞巧是个女性的节日 ,在唐代发展成了以女子为主体的全民积极参与的节日。这种转变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出土唐人墓志保留着唐代珍贵的经济地理信息。由于唐人仕宦空间跨越性大、调任频繁,其墓志中往往会记述生前多个任职地的地方社会信息,经济地理信息就是其中之一。就唐代南方社会而言,出土唐人墓志留下了较多的南方地区的经济资源、经济开发的记录,同时,也披露了经济领域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唐人墓志也在一定程度上记载了唐代北方地区的山地经济、都会城市的商品经济特点,此外,墓志还折射出了唐代北方社会经济下降、衰退的某些迹象。  相似文献   

11.
市民音乐的繁荣是宋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由此,宋代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型期。市民音乐以世俗化、平民化的独特个性在各个社会阶层的音乐活动中得到繁荣发展,瓦子勾栏音乐、茶坊酒肆音乐、节庆音乐活动等音乐形式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不仅表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所有认知,而且还作为一种稳定性的认知框架,规制着人类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结构和关系。传统岁时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不仅反映了人类建构对自然的认知框架的过程,而且还反映了古时特定的社会框架和经济结构。本文在广泛收集贵州世居民族传统岁时节日的基础上,从岁时节日反映古时自然节气和时间记忆方式、原始崇拜和宗教禁忌观念、农耕经济形态、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等四个方面对其多重文化意义进行了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世俗民众表达宗教虔诚与社会互助的社团组织,兄弟会(confraternity)是一个以世俗阶层为主体、男性居主导地位的宗教社团。它具有鲜明的慈善济贫职能,且救助对象呈现出世俗化、本土化和道德化的群体特征。借助于宗教团体互助的方式,兄弟会客观上起到了弥合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传承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各种宗教场所或各类宗教活动中,由特定宗教职业人员以特定节奏和旋律宣达宗教情感、表现宗教观念、展演宗教仪式的一切声乐和器乐的总和。在社会现代化、文明多元化、宗教世俗化的整体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不断偏离宗教这一载体,神圣性逐渐剥落,世俗化、舞台化、娱乐化趋势表现明显。"去宗教化"已经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发展的悖论式困境。集政府、社会、市场与宗教四方力量,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 ,使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 ,佛教的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 ,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世俗化的根本含义是价值取向由彼岸向现世的转移,它贯穿于基督教发展流变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特征也在不断发挥作用。宗教改革前,教会自身的世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正是宗教改革或者说宗教复兴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7.
罗马法的世俗化是罗马法历史发展演进的结果。世俗化的本质是去宗教化,反映的是人对神的驱逐。罗马共和国前期发生的罗马法走出神龛、为平民所知悉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而是大众化过程。因为当时不具有"去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在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文化在呈现浓厚宗教色彩的同时又出现地域差异性的明显特征。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地区的流播过程中,也会向该民族的习俗或节日文化方面渗透而深受影响。这种渗透是在节日文化与宗教信仰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显体现在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相互妥协及人文宗教本地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9.
派别意识和地理区隔是形成寺坊隶属结构的两大主因。在全球化、社会改革、教育普及、人口流动和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北农村伊斯兰教寺坊结构开始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教派观念淡化,村落行政权力下降,寺坊成为村民重要的交往和互动空间。乡村宗教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世俗化、教育式微、寺坊人口下降、活动和号召力减弱、阿訇供养隐忧等困境。伊斯兰文化的传承、读书与念经的关系、寺坊人口的保持和稳定、新的宗教思潮的应对、宗教资源的分配、宗教社区的吸引力及其功能和角色等问题,将是未来农村伊斯兰教面临的较为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