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拉斯普京的<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通过对一个俄罗斯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展示,对当今残酷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和彻底批判.小说作者对人们在精神领域中迷失方向和传统道德沦丧的行为发出了警示,对良知和人性的深情呼唤一直是拉斯普京为"俄罗斯的出路"问题所寻找出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贪污犯罪、教育的失职、大众传媒的泛滥等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来。拉斯普京199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揭示出俄罗斯当代社会现实的残酷,是在为“俄罗斯的出路”寻找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辉 《齐鲁学刊》2005,(5):107-110
张炜的小说创作思想源于其对多种文化理路的博览众采,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俄罗斯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构成了其创作的主要思想背景,形成了他创作中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意向。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纳斯焦娜的形象.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作家笔下女主人公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她内心的历史责任和人文理想的二律背反,从中使我们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的精神困境和创伤的深切关怀.小说正是在这充满张力的人物画廊里,再现了作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正> 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1937——)出生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安卡拉河畔的一个农村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青年报社工作。作为特派记者,他跑遍了大半个西伯利亚。他熟悉西伯利亚的民族风情,热爱西伯利亚的一草一木,尊重农村中的传统美德。从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些旧式农村日益失去原来的面貌,走向都市化。这就使传统的生产方式、文化道德、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精神出现了滑坡。于是时代提出的“人和人的品质问题”成为“生活和文学发展的中心问题”(苏联《文学报》,1975年11月5日)。拉斯普京就是在这个时代登上文坛的。他一开始就肩负起了培养人的“善良的、纯洁的、高尚的情感,医治精神上的冷漠”(瓦·拉斯普京《我不能不同马焦拉告别》,见《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的使命,致力于健全、完善人的精神道德的探索。拉斯普京从开始发表作品到1974年获得国家奖金,前后只有七八年的时间。他成功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他并不属于文如泉涌的多产作家。至今他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总共有5部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最后的期限》、《活着,可要记住》、《告  相似文献   

6.
当代俄罗斯文学是指与今天的俄罗斯读者群生活在同一历史和精神时代的俄罗斯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创作背景下, 后现代、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学等文学模式在文坛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一切无不和"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追求自主性传统的文化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始终试图建立一种与本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追求相适应的新型文化政策模式。本文通过考察近20年来俄罗斯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试图揭示当代俄罗斯文化政策的基本特征,并做出俄罗斯社会正走向文化治理的趋势预判。  相似文献   

8.
王莹 《学术探索》2012,(8):58-61
精神文化产品是以观念形态存在并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得以呈现的产品,是精神文化生产者劳动智慧的结晶。社会效益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导向,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也是指导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大众性与文化精品的贴近性的结合。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是较高层次上的商品消费活动,是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信仰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核心问题。他用纯粹文学的方式探讨神秘的信仰 ;用人性的眼光 ,解读俄罗斯的基督教精神。作家把俄罗斯下层民众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虔诚信仰和坚忍品质 ,看作是带领俄罗斯走出苦难、走向未来的保证。而十九世纪俄罗斯知识青年对基督教的反叛 ,在作家看来 ,只会使人们精神迷乱、道德堕落 ,最终导致社会失序。在信仰的层面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展示了复杂多变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原作家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从创作思想、创作选题、人物形象诸多方面都表明了作者的文化担当精神。小说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思想,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小说关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的创作选题显示了作者对社会未来的忧思;而小说中王氏的母亲形象所彰显的文化内涵,既是作者文化担当精神的人格折射,也是解读中原文化精神的锁钥。  相似文献   

11.
张平 《学术探索》2014,(2):110-114
本文从文化的视野去探究普京的俄罗斯文化观:一是普京的爱国主义文化观;二是普京的复兴强国文化观;三是普京的东正教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德国传教士花之安是鸦片战争后来华的著名汉学家。他撰写的大量汉学著述,体现了鲜明的教育观和宗教文化观。其汉学著述体现出精湛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风范,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小说的性爱书写主要源于地方风俗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沈从文把充满激情的性爱当作"爱与美的新的宗教",以两性之间自然的性爱和情欲来高扬不受现代文明约束的野性,其中饱含着对生命力的赞美,以期通过对野性文化的呼唤,唤起有血性的民族精神。通过性爱形式发掘民族古老文明的根源以重建民族文化,成为沈从文的文化重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全集》中有四次提到《支那人气质》。可见,在鲁迅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批判、重建和实践、选择之中,斯密司的《中国人气质》一书自始至终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阿Q所代表的中国国民性的核心就是“精神胜利法”,但这种“国民性”却并没有直接受到道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民间道教思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衍化。鲁迅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明显可见道家传统的影响,怀疑与否定精神本身并非只有消极、破坏的功能。从反面来看,正是怀疑与否定,才推动了积极、正面、建设的形成与发展。鲁迅经由与老庄道家非常接近的思路构建了“鲁迅式的沉默”世界,表现出他情感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的《心灵史》以“非小说”的姿态,融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显示出区别于一般小说的文体特点。《心灵史》的文本构成,历史是其骨骼,张承志深入西北进行实地调研,并采用了多种历史资料,使《心灵史》达到“信史”的效果;文学是其血肉,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张承志饱含着对哲合忍耶的深情,向读者讲述了他炽热的宗教情感;宗教是《心灵史》的灵魂,正是为了确认哲合忍耶的信仰合理性,张承志调动了众多史料,并以文学手法加以铺陈,在最大限度上宣扬了哲合忍耶的教义。作为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张承志的写作难免流露出宣传教义的可疑,但也蕴含了文本创新与精神上扬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杜庆龙 《学术探索》2013,(10):69-7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以下简称哈克)从小就具有天生的反叛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他的家庭社会和宗教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他的反叛行为又受到这种背景的制约。于是哈克选择了逃离当时虚伪的社会文明,寻求自身的精神自由的行为来表达其反叛,尽管哈克选择了逃离的方式,最终他的反叛是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社会文化的。但这种反叛的精神在当时仍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7.
单建鑫 《河北学刊》2012,32(2):242-244
俄罗斯传统文化内核与特点造就了其独特的音乐艺术,而音乐又是一个民族固有文化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具体体现在精神、语汇、节奏、性格等各个方面。俄罗斯巴扬艺术在其所处文化语境中发生发展而产生的表征,可以清晰的展示音乐现象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廷富 《阴山学刊》2006,19(1):28-34
西门庆的心理呈现出复杂、矛盾的特征。在将封建的伦理道德、纲常律令踩在脚下的同时,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具体表现在他对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家庭、权势、宗教、性和金钱的态度和观念上。他的家庭观念主要表现为他对女性贞节和子嗣的双重心态;在权势心态上自信与自卑交织;他的宗教观是实用主义为中心,更重视金钱的作用和个人的力量;在性领域表现为畸形的占有心理和焦虑、软弱心理并存;在钱财意识上,他贪财但不吝财,对金钱有着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