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共组织学习的组织文化障碍:从机器情结到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组织文化层面分析公共组织由于领导专制作风所加重的下属机器情结 ,组织对个人生活空间的收缩 ,多元利益相关者对公共组织角色的不同期待产生的冲突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组织学习形成的障碍 ,是公共组织学习中的根本性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肇始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各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华新生代出于强调马华独特性的需要,则将故乡情结虚化为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现代化"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现代化"概念入手,在纵向的历史维度和横向的国别维度探讨"现代化"概念的演进过程;其次遵循从原理到方法论的思路,辨析"现代化"在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实现路径与含义,以及映射到指标体系的多元化特征;再次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处的阶段,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讨论;最后归纳江苏现阶段的基本特征,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可行性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5.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卓绝一世"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的屈原情结。汉代士人中最先体现出屈原情结的便是贾谊,他的思想和赋作中无不体现出屈原情结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6.
7.
赖寒 《江淮论坛》2003,1(6):50-54
关于中国的发展战略,现有的两种主要观点(“比较优势”战略和“稀缺要素优先”战略)都有其不足之处,东亚奇迹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由于教育投资回报曲线的非单调性、多种要素的共享性以及利益集团的干预,发展中国家注重人力资本方面的追赶是可行且有益的。但是,这一追赶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要素逆转”,而是一种量力而行的、“亦步亦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刑法体系非常发达完善,无论是《吕刑》还是《法经》或《唐律疏议》、《宋刑统》等,都可以说是刑法典。而在汗牛充栋的法典中,却找不到一部民法典或具有民事性质的法典。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典,如果有,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如果没有,那调整民事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是什么,其性质如何认定?  相似文献   

9.
冯梅  姬生雷 《河北学刊》2013,33(1):104-106
英国人有着浓厚的"贵族情结"。自古及今,他们通过各种文学形式为这种情怀的形成、演变、延续提供着佐证。从古英语文学中的贝奥武夫到近现代作品中的人物达西、苔丝、安玑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是贵族精神最全面、最深刻、最忠实的诠释。英国人对贵族和贵族精神的崇尚经历了从重出身到重内涵和素养的转变。深入研究英国文学中的贵族形象,对于了解英国人的"贵族情结"及其对英国人性格的影响和英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三吴游览志》是余怀游踪的忠实记录。在此游记中,余怀借山水之漫游,写逸士之胸襟;托文士之雅集,吐亡国之忧愤;藉歌女之遭际,叹前途之多歧;借友人之凋零,申己志之坚贞。余怀的《三吴游览志》寓意深刻,寄托遥远,已非单纯游览层面的意义,而是他的遗民情结的载体和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对颍州的归隐向往在他中晚年以后的诗文中经常出现。但若仔细爬梳其书信与表奏,则会发现欧阳修所谓的隐其实并非实际意义的归隐,而是一种隐身的需求,凸显了欧阳修在政治高压氛围下作茧、静默以安退藏的龟缩心态。而六一的称号则是这种隐身心理的总结呈现。  相似文献   

12.
金璐璐 《兰州学刊》2007,(3):127-128,64
汉代文人有着深厚的政治情结,他们积极地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该文主要根据他们的散文创作来具体分析这种现象,并详细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是对民事单行法进行"扬弃"的过程。我国民事立法虽受潘德克顿观念影响而继受以德国为主的大陆法系的立法体例,但基于历史惯性、社会现实、体系因应、伦理观念等原因,我国《民法典》的立法体例、物权主体、合同效力、人格权利类型、亲等制度、继承顺位及多数人侵权制度等明显具有守成的一面;而社会变革、交易保护、政策调整、价值协调等因素则决定民法典各编在权利体系、交易与担保规则、未成年利益保护与财产分配、权利保障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创新。本次民法典编纂的守成与创新,相当程度上系基于我国实践经验,其实用主义的立法态度值得肯定,亦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之佐证。  相似文献   

14.
安史乱后,唐王朝江河日下,时人追怀盛世,形成社会性的盛唐情结.这一情结的作用使中唐文人对李杨公案的观照由批判逐渐转为同情,由政治视角逐渐转为审美视角.这种时代心理深刻影响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使<长恨歌>的主题不自觉地发生偏转,由讽谕转向爱情,并将对李杨的审美化解读推向极致,这一转变正是盛唐情结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心理的变化,揭示白居易的心理走向,并由此对<长恨歌>进行文本解读,可以为<长恨歌>的主题形成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从1922年苏俄民法典编纂看列宁法治理念的渊源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文 《兰州学刊》2010,(3):131-134
列宁的法治思想源自于自彼得大帝以来诸位沙皇的依法治国理念,强调依法治国是俄罗斯近现代化转型中的一条重要主线,但是列宁的法治理念与诸位沙皇的依法治国理念的共同的局限性都在于法制不缺,但都不是作为保障民众自由的法治,而是作为统治阶级“改组社会的组织手段”的工具主义的法制。  相似文献   

16.
17.
从“所有状态”到所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有权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所有状态"是日常财产归属的一种状态,二者在逻辑上有相当的连贯性和相关性.经过近代民法的系统阐释,所有权将"所有状态"解构并废除,自身成为财产归属领域的唯一有效概念.这一过程和现代性的展开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法学精英通过控制权力话语改变人们理解日常生活的模式的过程.这样的结果存在着相当的不公正,中国未来民法典关于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应考虑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魏晋风流是文化长河中不绝的嗣响,民国文人追慕魏晋六朝,显示传统文化更新的生机与活力。建构贴近民国文化的阐释框架,在国家民族文化情态中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成为透视民国文人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民国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态出发,充分考虑影响文人情结的民国机制,揭示文人情结的民国风范和中国气派。贴近民国文化生态的学术阐释框架,或可成为探索民国文人情结或当下知识分子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04-111
汉语之名是用来表征实的,命名其实是一个赋义的过程,使事物成为意义的对象,名因为在文化符号系统中的解释而获得其他的意义,如名号、名分之属等。名实的对应关系使得自然与社会分别获得秩序。黄老道家援法入道,试图通过执掌形名来掌握自然和社会秩序,发展成为黄老形名之学,并为法家继承发展,形成形名法术之学,法家将其应用到社会秩序的治理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儒家正名到黄老道家正形名,以至法家之正刑名,社会规范是从名的符号规范开始的,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的语言规范到行为秩序的社会符号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70年农业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五个主要的发展阶段:1949—1953年,以土地私有、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融合为主要特征;1953—1956年,农业计划体制构建,以合作化、工业化与计划经济初步融合为主要特征;1956—1978年,以集体化、工业化与计划经济高度融合为主要特征;1978—2003年,农业计划体制逐渐消解,农业市场体制逐步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农民流动为主要特征;2003—2018年,农业市场体制作用进一步增强,以土地产权流转、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人口城镇化为主要特征。新中国70年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说明,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开放城乡交流的大门,开放市场交流的大门,农业现代化的脚步就得以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