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学类文献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学类"文献进行细致考证,认为周秦时代的小学文献具有综合职能的特点;<八体六技>应是<八体>六篇,"技"为"篇"之讹;"训纂"类作品是增补性质的识字书;<别字>十三篇即<方言>十三卷的别称.  相似文献   

2.
别字笑话     
一日,(嘉平)公子有谕仆贴,置案上,中多错谬。“椒”讹作“寂”,“整”讹作“江”,“可恨”讹作“可浪”。女见之,书其后云:“何事可浪,花菠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娟。”—摘自《脚斋志异·嘉平奋子》/别字笑话~~  相似文献   

3.
今本<尚书>与石经本<尚书>之异文可分为五类,这些异文主要表现为借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的不同,亦存在义近通用、异体换用和文字讹变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认识早期<尚书>写本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异文也是校读今本<尚书>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正> 古代学者把通假叫做假借,与六书之假借同名,朱骏声说:“夫假借之原有三:有后有正字先无正字之假借……;有本有正字,偶书他字之假借……;有成用已久,习讹不改,废其正字,专用别字之假借…….”①第一种情况指六书的假借,后两种情况指行文中的通假,具有假借之名.近人亦不乏沿袭着,或为区别二者,不得不用“无本字假借”与“有本字假借”、“造字之假借”与“用字之假借”等累赘的区别语.这样的表述,异实同名,除了带来行文的不便和理解的困难以外,更主要的是掩盖了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合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禮"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6.
利用<楚辞> 本文所据<楚辞>,以中华书局2002年10月印刷出版<楚辞补注>本为准. 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结合今本<楚辞>以外的其它本子及相关的传世文献相佐证,可以对今本<楚辞>部分"倒、脱、衍、讹"的错误内容进行有益的勘正,同时借助<楚辞>以外的研究成果也能对一些既有的重要学说予以重新的审视,从而有助于<楚辞>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7.
<文选集注>中保留有许多左思<三都赋>旧注,其中包括卫权<吴都赋注>.台湾学者周法高撰<吴都赋卫权注辑>,但颇多讹漏,因此重新辑入并加以补正.周先生认为,卫权注今独存<吴都赋>中,颇合裴松之注<三国志>谓"权作左思<吴都赋>叙及注"语.其实不然,卫权<略解>序注皆当是针对<三都赋>而作的,其注独存<吴都赋>注,盖与<三都赋>旧注本流传有关.  相似文献   

8.
唐代墓志仍有不少讹混俗字待考。选取25例加以考释,认为“■”当是“因”字俗讹,“■”当是“周”字俗讹,“■”当是“旦”字俗讹,“■”当是“晷”字俗讹,“■”当是“折”字俗讹,“■”当是“郵”字俗讹,“■”当是“贊”字俗讹,“■”当是“雨”字俗讹,“■”当是“丹”字俗讹,“■”当是“逝”字俗讹,“■”当是“蠖”字俗讹,“■”当是“纏”字俗讹,“■”当是“予”字俗讹,“■”当是“峩”字俗讹,“■”当是“痛”字俗讹,“■”当是“砆”字俗讹,“■”当是“澂”字俗讹,“■”当是“群”字俗讹,“■”当是“挹”字俗讹,“■”当是“勝”字俗讹,“■”当是“八”字俗讹,“■”当是“鵷”字俗讹,“■”当是“顧”字俗讹,“■”当是“青”字俗讹,“■”当是“庶”字俗讹。  相似文献   

9.
<龙龛手镜>是为识别手写佛经疑难俗字而作的一部字典,是脱离了原文背景的文字汇编.所收录的文字大多形体怪异,难以辨识.<可洪音义>则是一部以辨析手写佛经中的俗讹难字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佛经音叉,此书可以说是佛经随文注释的汇缡,所释俗字、难字很容易还原到经文背景中去,容易辨识,所以此书对于识别<龙龛手镜>中的疑难俗字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相对人违法从事或未经同意擅自从事行政许可活动规定了法律责任,其中行政责任主要是通过行政处罚实现的.<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而相对集中许可类行政处罚权力既是<行政处罚法>第16条应有之意,在现实中也有实践的必要性和理论意义.从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和行政许可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着力对相对集中许可类行政处罚权进行理论分析,对制度依据与模式选择进行阐述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简帛文献中的异文别字除异体字外,学术界一般通称“通假字”或“古音通假”。这些“通假字”里有一些异文别字是同源词(字)。这些异文别字是因同源而相通。同源词可以是同义词,但更多的是近义词。这样的异文别字相通(同源相通)才有分别词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校对的本质属性是校误订讹.<辞海>(1979年版)、(1999年修订版)对校对的界定是片面的,用以指导实践是有害的.应将校对条释义为:"图书、报刊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如果原稿等参照物有误,即使校样与其相符,也应一并订正,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第一年.根据规定,小企业可以在<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进行会计制度选择.无论是从会计核算成本还是经济后果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均较<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有利,<小企业会计制度>应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小企业会计制度>推行起来仍面临阻力.  相似文献   

14.
至今常说的“错别字”、“错字”是笔画间架之类的错误。“别字”则是把甲字写成乙字,这是尽人皆知的。那么“别字”这种说法产生于何时呢?  相似文献   

15.
河南商城话有两个互动功能对立的句末语气词:"好"和"唅"。它们都能给句子带来主观性意义,表达说话人的立场。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联盟。在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中,"好"表达的是说话人在和听话人结成联盟基础上的对听话人的提醒、关心、协商等情感;"唅"则相反,它所表达的说话人的催促、辩解、不满等情感都是建立在不和听话人结成联盟的基础上的。两者在疑问句中呈互补分布:"好"只能用于揣测问句,不能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唅"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自<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之后,很快红遍上海.<万象>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万象>也发现了她,探寻她在<万象>上的状况可为张爱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乐启示录--解读《中国农家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家乐>为农村新经济研究,不失为一部里程碑著述,<中国农家乐>对农家乐成功要素的分析中肯而有启示性.<中国农家乐>最具启示性的成果,莫过于它的第三章关于"农家乐的经济学模式"的阐述.农家乐是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和经济改革的特殊背景下的产物,笔者认为,与其强调它的高层文化渊源,不如说,它更直接来自人们历来有"交游、踏青的民俗习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偏见与误解的产物,我国<公司法>第64条虽然有利于保护一人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但却对一人公司的股东严重不公,甚至堪称歧视.该条规定不仅违背我国<公司法>确立"一人公司"的初衷,而且违反公司法的一般原理.它的存在与施行不仅是对"一人公司"的否定,而且是对公司基本制度的颠覆.<公司法>第64条应当予以废止.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传播和接受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指出创造性叛逆具有一个内在的"度",它与不负责任的错译、滥译与讹译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由于<国际经济法学>课程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课程内空凸显繁杂性等特点,对此课程开辟课程群既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又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协作能力.具体而言,<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群应该包含以下重要课程:<国际经济法学概论>、<国际贸易法学>(英语教学)、<海商法学>、<世界贸易组织法学>、<区域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国际商事仲裁法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