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名量词“把”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量词,通常有集合与个体两种用法。集合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容器与容纳物的关系,个体量词“把”与其所搭配的名词之间是动作与对象的关系,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具备孳乳的条件,且两者在泛化方式上亦不相同。对个体量词“把”与动词来源的个体量词“乘、张、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及泛化方式上均存在平行性,并且在具有量词的语言中,由操作动词向个体量词的演变是一种常见的演变模式。“把”由动词发展成为个体量词,主要基于句法转喻也即转指,转指的必要条件是“把”不存在可以支配的受事。  相似文献   

2.
汉语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枚”与“个”两个通用量词。在分析“枚”与“个”更替的原因时,应该注意区别量词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正确认识个体量词使用的范畴化和专职化的关系,了解“个”的不同来源。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量词"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例证考察,分析、说明了"位"的变异现象,并分析了其变异的原因。我们认为,语言的变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应正确对待这种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4.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本义为“树木细长的枝条”,后引申出“条令、条款”义,均为名词,至东汉初期虚化为量词,由本义虚化为称量“条状物”的量词,由引申义虚化为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二者只在实义上相关,虚化为量词后没有直接联系。量词“条”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词义泛化过程:表“条状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静态事物-静态及动态事物-静态、动态事物及人体属性等演变,表“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法律刑罚类-法律刑罚类与信息事件类-法律刑罚类、信息事件类与言语条文类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汉语个体量词是汉语中特殊的一类,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生、性质和专著描述的探讨。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都经历了虚化的过程,大部分来源于名词和动词,后经词义的演化和类推,逐渐有了表量的语法功能。通过对个体量词字形分析、语义演化和句法功能的描述,以期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个体量词用于计量名词时,不是随意的.从文字学角度来说,在汉语中,名词和个体量词的搭配都与个体量词的字形、字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与名词所记录事物的外在形体和语言使用者的观察视角也有很大关系.这种关系,也正是汉语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的理据.  相似文献   

7.
个是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通用性个体量词,它经历了从计量具体向计量抽象的认知过程。danε是维吾尔语中使用范围较广的个体量词,它展现了人们的认知总是由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向不熟悉的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事物映射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道"本义为"道路",但"道"虚化为量词并不是从"道路"本义而来,而是选取了"道路"的作用义,即"通道的作用"作为虚化的理据。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道"虚化为量词时,没有发现用于称量"路"的用法。"道"虚化为量词之初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随着发展演变,这种动态特征越来越微弱,以至于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已经忽略了它的"动态特征",但实际上,这正是"道"与一般的"长条状"形状量词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谈量词"个"与"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量词"个"与"位"的使用规范入手,分析量词"个"与"位"的语义特征和使用范围的不同,以及产生这些区别的历史、文化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汉英语个体量词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功能,但存在着相同的认知构建。本文试图从隐喻、转喻以及语法化的认知角度对汉英个体量词的构建进行分析,寻找两种语言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块”本义为“土块”.西汉时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土块”,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块”的名词本义一直存在,且实义性较强,因此“块”作为量词的用法发展较为缓慢.唐代以后才开始用于称量其他“块状”事物,泛化的机制为“形状属性”类推而非“范畴属性”类推.“块”在宋代以后的发展中,用于称量的事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抽象,并从个体量词衍生出了部分量词和度量衡量词的用法.明清时期“块”的量词用法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量词“个”非范畴化的表现主要有:语义的抽象与泛化;一些形态句法特征的消失;在语篇和信息组织上,功能和范畴的扩展和转移。人类认识发展与创新要求是量词“个”非范畴化的内在动力,其非范畴化的机制是类推与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形体单位”与“计量单位”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形体”可以看作是“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有形”的量;能有条件地接受形容词的修饰是“量词”与“类别词”的相同点而不是相异点,二者与名词进行组合时,都同样具有双向的选择性和制约性;“类别词”被认为是名词的语法性分类标志,只是因其经常与名词“陪伴”而产生的误解;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个体量词都具有表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一 量词 NP"结构中,数"词一"或"量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隐现,从而造成这种结构的两个变式":一 NP"式和"量词 NP"式。量词、NP及句法位置是这两种变式形成的主要制约机制;此外,结构前动词的音节和附着成分、结构与动词的亲密程度以及话语的语义重点,"对量词 NP"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深层的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的理据等是制约产生这两种变式的主要原因,两种变式在语用上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个体量词一方面以独特鲜明的形象特征表现了汉语重感受、重体验的具象精神,不同于西方表量方式;另一方面又以独特的产生方式区别于汉语其它词类。在汉语发展史上,个体量词的产生有可能是对汉语抽象化进程的一种局部反动,因而值得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7.
古今汉语中能表示尊敬色彩的量词并不多,“位”是宋元时期逐步萌芽发展成熟起来并沿用至今的,能表示尊敬色彩的一个称量人或神的特别名量词.中唐到两宋,名词“位”已出现语义虚化的趋势,似乎已经在朝着量词发展了,我们可以视作准量词或临时量词.只有当语素义“位置”完全脱落时,“位”才取得量词的资格.据现有语料来看,“位”作为量词广泛来用大约不早于明代.近年来,“位”作为量词被修饰中性义或带贬义的名词中心语了,其色彩意义被忽略了,“位”的使用有泛化现象,是语言规范化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个体量词更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本研究从已有的量词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出汉语学习者个体量词加工的三种模式:双系统加工、名词主导的双向选择组合加工、语块加工,而这三种模式难以准确解释汉语学习者量词习得过程.根据二语学习和教学的特点,本文提出二语学习者个体量词习得是名词特征附着于量词之上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还指出汉语个体量词教学要根据不同量词的特点,帮助学习者建立量词习得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福建省西部许多方言点中修饰条状物的个体量词的词源考证,通过方言比较,从语义、语音两个角度进行充分的论证,把这个量词的本字考订为“茎”,从而否定了前人写为“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量词"位"的全方位考察,意在阐明目前汉语中量词"位"的广泛运用并非"使用混乱",而是有着坚实的修辞表达效果的支撑.辞典义不是判别语言运用是否规范的唯一标准.汉语规范化应有正确的规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