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是社会的主题,对人的研究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人的问题的关怀也是哲学家不可回避的责任,哲学家们对“人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也给出了很多回答,但这些回答几乎郡是从静态角度加以界定的,都把人的本质作为一种想象中的实体。卡西尔则对人的本质加以动态界定,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本质在于其功能性,在于人能够利用符号创造文化,从而给我们认识人及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2.
人是什么 ,人的本质如何 ,这始终是哲学的根本使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现代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力图从一种与前人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综合性的、功能性的诠释。他创建的符号与文化哲学就是从人的符号功能入手 ,把人看成是“符号的动物” ,而人类的整个文化系统就是其符号功能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的结构     
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存在着某种最重要的东西,即任何人都具有某种固定的品质,或者不变的“人的本质”,而社会只是加以补充。“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早就提出的。他们用这一术语把人与动物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4.
符号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符号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符号与人的本质统一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分析符号的社会实践性基础,找到了分析人的本质的新方法,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今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日益完善,而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却陷入了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卡西尔把人界定为"符号的动物"。符号催生了人类的自我意识,维系了人的社会生活,推动着人类的认识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但符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工具。要深刻地理解人的符号本质,我们必须要找到符号的实践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贝塔朗菲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文化世界作为人的世界,在本质上是符号世界。基于对人、文化、符号三者之间关系的这种独特理解,贝塔朗菲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观念,并运用这一文化观念分析了困扰着现代人的两种文化分裂与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容置疑: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没有全面科学地揭示出自由的实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不能对社会实践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与先前相比,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主义把劳动视为自由赖以确立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得以实现自身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劳动生产活动的样式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所以,劳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和体现。表现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肯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权力之争——论传播符号的崇拜与贬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多种符号积累和沉淀的产物.符号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各种不同的符号承载了文化的不同含义.晚近的"文化研究",强调文化是意义的生产和解释,由此特别注重语言和符号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人作为符号的动物,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对不同的符号产生崇拜,而每一次媒介以及传播符号、传播方式的革命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和影响.论文阐述了文化传播史上的符号崇拜与贬抑,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哲学?舍勒认为哲学活动是人的精神介入到本质存在中去的爱的行动,哲学认识是一无前提的自明性认识。胡塞尔认为只有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从同样作为现象学哲学家的两人的哲学观的差异可见,追问哲学“自在”的本质是徒劳的。“哲学”作为一个语词,具有实现其意义的特定语境。哲学家试图对哲学加以本质界定,但我们只有从其理论动机和目的出发,才能恰切地理解其之所谓哲学本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是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也是现代符号哲学的创始人。他对人的问题的探索,不仅是其哲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智慧,而且对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科学地揭示人的问题,都具有启迪作用。本文拟就此作一摘要。 一 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可发现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总是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于是,在探寻世界起源的同时,古往今来的哲人们无不对人的问题深感兴趣,并都力图揭开这个斯芬克司之谜。卡西尔认为,对人、对人的本质以及对人的种种活动的哲学思考,历史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苏格拉底阶段──人被定义为是理性的动物。在苏格拉底那里,没有一个独立的自然理论体系或一个独立的逻辑理论体系,唯一的问题是:人是什么?苏氏的答案是:人与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自从人类从自然界进化出来以后,人与自然便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原始统一到后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愈益疏远,陷入了现代文明的悖论:人追求理想的家园,却破坏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面对危机和困境,人类必须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认识到人与自然通过互为对象的关系而内在的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低碳社会,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探讨了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亚当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待自然,与自然相背离,精神饱受痛苦却不自知;塞缪尔尊重、关怀自然,爱护每一寸土地,受到自然的恩惠与庇护。通过“自然人”塞缪尔正面、积极的精神力量的塑写,斯坦贝克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张:对待自然,人类应该给“自然人”塞缪尔式的伦理关怀,从而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以感性人取代观念人,打破黑格尔把个人理解为封闭实体的观点,却未能走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所以无法让感性人真正走向社会。这种人性理论产生了两个结果:把人的自然属性直接上升为社会属性;把自然原则直接提升为道德价值原则。这种提升,克服了个人主义抽象社会观和个性观,把社会理解为扩大了的个人的集合体,而把个性看成与普遍性的天然统一。马克思引入实践概念,把感性人改造为处于真实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实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的双向互动,从而使社会成为现实个体与自然不断融合产生的历史性共同体;它使个性成为在社会机体中展示出来的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规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它回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道路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以共产主义理论指导当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体现;它与现代历史发展的潮流相符合,是现代文明的要求.当前,在"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论"、"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本"及与"以人民为本"等问题上均存在不同看法,应在讨论中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5.
尽管"生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未明确使用过,也从未出现过,但在他的学说中却内在地包含有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方式的内在缺陷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直接根源,他还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这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基于山西太谷玛钢厂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更直接形象地认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而有利于人类得心应手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宋皇室后裔赵宧光买山葬父,隐居寒山数十年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太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线索。在赵宧光的出身及其隐逸文化的背后有着南渡文化的深刻背景,以此为文化地标,由宋室南渡追溯到泰伯奔吴,当可寻找到破解吴文化与越文化的异同、吴地文化缘何由尚武转变为崇文以及"天堂"的由来和蕴意等等诸多谜团。"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主张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提倡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在尊重"自然的尊严"的前提下赢得人类自身的尊严。当代人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呼应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人格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兼爱思想,检讨了现代文明中人欲横流的人格缺陷和"战天斗地"的畸态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太湖地区将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更加深广意义的文化地标。  相似文献   

17.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04,24(5):66-69
鲁迅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 ,即是实现人性的健全与解放。他尊崇科学 ,同时反对科学泛化对人文精神的抑制 ;提倡民主平等 ,又反对绝对平等 ,强调民主要建立在民众人性健全基础上 ;他吸收尼采“超人”哲学中对个体人的重视 ,又扬弃了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鲁迅向西方文化学习时呈现出不拒斥、不盲从、批判性吸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和谐整体。建立和谐生存世界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与呵护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主体。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现代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图书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人性化服务,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读书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一观念的考察,区分出它的多重性含义,并指出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根源和他的文化意义,阐述它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