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育现代性之思与德育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锐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05-109
德育现代化是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其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德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德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德育秉承着“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德育现代化则要求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德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
因为思维机制上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缺乏,并及实际操作中独尊一家而对其它种种可能的有意无意排斥,所以时下许多学者并不以把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和现代性话题进行连接为然。但事实上,若作"同情的理解"或更全面地看,人们自会发现无论在接受的动机上还是在具体的历史建构之中,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种明显的现代属性,由此于时代的具体语境中进行个案的整体解读,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历史自是也将获得一种全新的现代性描述。 相似文献
3.
欧腊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51-153
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德育中各种现象的反思,找到其背后存在的理论根源,剖析其德育实践中的道德观,讨论德育模式和公正团体德育模式中蕴涵的主体德育理念。同时,还结合我国高校当前的德育现状,吸收柯尔伯格理论精髓中的合理成分,探讨如何塑造我国高校的主体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德育主体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根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6):16-18
德育主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子项的体系。通过解构德育主体体系 ,发现该主体的层次性特点 :国家 (社会 )是学校德育的原发性即本体性主体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性主体 ,具有派生性特点 ;同时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 ,教师作为实践性主体又具有替代性主体与精神自我性主体的双重结构。本文特别指出 :学生只是自己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主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 ,他只是客体而非主体。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深入一方面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更为广阅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生存。这种困境主要体现文学话语的失语所导致的认同危机。在这种语境下,文学中强调认同话语的建构意识也日益强化。文学认同话语的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寻根、文学怀旧和话语重塑。 相似文献
6.
面向道德需要的德育接受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4)
如何促进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中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是学校德育的时代使命.德育的有效性提升取决于德育矛盾的解决:即传授德育内容与个体道德接受的统一,取决于德育内容是否满足、契合和引导接受主体的道德需要.个体有无积极的态度对待德育传授,是德育是否有效的关键问题.德育接受性研究从学生道德需要出发,尝试通过德育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变革,激发、唤起和培育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进而提高德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谢狂飞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187-188
现代性给高校德育提供了很多新的启示,但也带来了如意义的缺失、工具主义的泛滥等隐忧及挑战。高校德育只有正视这些挑战并很好地应对之,才能使自身在现代性范式下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而在应对挑战的措施中,重建生命的意义链条、重建精神层面的道德共同体、重塑价值理性的尊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罗新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6):43-45,64
钱钟书关于文学接受主体有许多论述,其中以下三点得到特别重视和强调:工于诗文;研究理论;追求真理.它们是钱钟书感应特定时代语境所提出之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瑞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31-35
全球化并不预示着一个全球大同时代的来临,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对抗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各民族文化尤其是对非西方社会来说,如何理解现代性与追求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过程中,既要求加深对现代性的理解,也要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重唤醒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1.
黄雪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2):128-130
现今中职学校的政治课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授课形式,很多都是有科学而无灵魂的德育教育。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成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的,必须让它成为有灵魂的教育形式。要使政治课教学变成有灵魂的教育形式,就要实施政治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教师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道德需要:传统教育转型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竞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72-76
道德需要是德育实现变革的主要突破口.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推动力,扬弃了道德的外在性,使德育从外在规范灌输走向通过实践激发内在需要与追求,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回归.为方便叙述,拙文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刘韵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92-94
思想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艺术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都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品德教育中 ,导之以美育 ,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性 ,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就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就德育整体性和当前中学德育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断裂”与“脱节”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辨证统一的理论高度论述了中学德育与高校德育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并提出和强调了做好中学与高校德育教育衔接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任兰香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3)
传统德育模式和现代社会激变是影响当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倡导参与式德育,即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学生亲历亲为和在其中的感悟生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这要求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更要求教师,家庭和全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16.
德育工作载体建设探析——兼论美国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83-86
加强载体建设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 ,必须在正确把握德育工作载体特殊内涵的基础上 ,对各类载体进行有效整合 ,借鉴国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 ,充分挖掘德育工作资源 ,形成整体合力 ,推动德育工作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现状与创新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杰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2):58-61
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21世纪我国高校德育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德育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法,构建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面向新的世纪,还需要继续探索高校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探讨高校德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古今中外的综合比较研究,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郑姝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71-73
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过程等方面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弊端。要行之有效地开展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应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原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生活道德,注重规范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胡映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93-94,109
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探索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影响着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