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内在协调方式,其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对经济运行机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式,因为经济运行首先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资源配置过程,只有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生产的  相似文献   

2.
闽粤赣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况,不但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而且对闽粤赣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推动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对缩小闽粤赣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推动闽粤赣中央苏区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联动意义——现实基础——对策建议的研究分析框架,对推动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进行一般性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推动闽粤赣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此过程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共商协作机制、区域分工机制、产业园区共建共享机制,并出台系列联动配套政策措施,走出一条产业联动、基础设施互联、市场整合、资源联动开发的区域联动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行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流域经济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运动过程,探讨其内在的微观运行机制,从动态的角度把握区域经济运行规律,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尤其是流域经济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经济关系的合理化,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改革前后城乡二元经济运行的机制及机制运行的基本效果,从而为提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一、我国改革前的城乡二元经济运行机制世界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几乎都经历过二元经济结构阶段,这是因为实行了超前工业化战略。超前工业化是在原有社会结构中的“嵌入式”发展,它很难使旧的经济体系迅速改变,这样就必然形成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长期共存的局面。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建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区域一体化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一体化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区域一体化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约束机制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提升环保意识,通过区域内产业结构多项工作的结合形成区域规划整体化,通过区域商贸规模化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通过健全区域协调与指导的全面制度来促进区域一体化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毅 《阴山学刊》2004,17(2):70-75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包括动力机制、传递机制和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建立运行良好、系统完整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7.
河北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指出实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要以沿海经济隆起带为龙头,强化11个市的通力合作,促进相关地市的"一体化",使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区划的各种壁垒约束而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协调发展中建立互促互动和促进新型区域沿海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加快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使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努力为上市公司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和条件.从而真正实现上市企业与区域经济共赢.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要为广西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两新"目标起示范作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点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清洁生产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四方面工作,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观实验区.  相似文献   

10.
<正> 在经济特区建立与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经济特区经济运行机制,是当前特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笔者拟从几个方面提出自己初步思考的意见.一 经济特区建立与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的主要依据近年来,人们对特区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比较集中的意见是要把特区办成外向型.然而,仅此而不研究与外向型经济目标模式成龙配套的特区经济运行机制,外向型经济是建立不起来的.首先是因为,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要求特区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与外向型经济相协调.辩证唯物主义指明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无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变化着和发展着.把经济特区办成外向型经济正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是建国以来邓小平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是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南。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 ,先沿海后内地的战略布署 ,以及正确处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内涵。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继承与丰富。目前 ,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发展战略构想的必然实践。这一理论 ,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9):172-177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定义、目标框架及动因分析,考察总结发达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其经验启示;回顾分析我国各个经济区域的区域布局及成型逻辑,提出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设计与对策建议,有助于促进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进和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完善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六大构成要素 ;论证了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运行条件和内在机理 ;在论述过程中 ,提出并分析了改进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 ,改进完善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实现经济活动真正向区域经济功能的转变 ,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冲破地方封锁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各方面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海发达地区行政区之间的横向联合不断向纵深推进 ,如何因势利导 ,推动区域经济联动系统向区域经济互动系统的转变 ,实现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 ,这是一个必须正确面对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江浙沪等沿海发达省市在与周边地区的邻域联动、本地与西部地区及区内的跨域联动 ,最终形成若干不同层次、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区域互动系统 ,借此提升经济运行结构、质量和效率 ,促进本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根据国外已成功的范例 ,并推及我国其它区域的联动与互动 ,旨在为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新型机制体系、共同富裕四个层次诠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环节入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促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在中国逐渐被运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之中.此类生态经济化制度安排的初衷在于缓解地区间及地区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排除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实证研究表明,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作为生态经济化的主导性制度安排,前者侧重于行政手段,后者侧重于市场手段.两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更强,且更灵活;而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稍弱,且呈现出生态补偿资金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辟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总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是:依托总部经济模式,打造海西三大中心城市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局面;发挥政府调控、协调作用,培育新的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互补性的"总部一基地"经济链条;构建现代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区域通讯、金融、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完善总部经济服务体系;调整海西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缩小山海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因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缺陷以及传统研究把握区域本质方面的局限性,至今在把握实现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仍存在欠缺。基于现实的块状经济和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角度,本文提出了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不断强化发达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而要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则要降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必须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设立一定的政策梯度的主张。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则应实行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为此,《建议》指出:“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坚持这个两大局,应是正确处理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区域经济总体上经历了低水平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协调发展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性、互动性和协调性持续增强。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具有中国特色、聚焦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本形成,其核心要义是缩小区域差距,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完善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交通设施、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完善区域政策调控和预警机制等机制创新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