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美大爱龙江”的内生动力与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月2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大爱满龙江"专题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围绕建设"大美大爱龙江"进行了深入研讨。建设"大美大爱龙江",弘扬大美大爱高尚品德,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仅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的力度,还需要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内涵、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加大阐释力度。这是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为配合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研究与阐释,同时贯彻中央文明委和省委、省政府"向张丽莉同志学习"的号召,本刊特从这次研讨会中选出一组论文,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杨威 《学术交流》2012,(7):10-11
2012年6月2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大爱满龙江"专题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围绕建设"大美大爱龙江"进行了深入研讨。建设"大美大爱龙江",弘扬大美大爱高尚品德,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仅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的力度,还需要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内涵、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加大阐释力度。这是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为配合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研究与阐释,同时贯彻中央文明委和省委、省政府"向张丽莉同志学习"的号召,本刊特从这次研讨会中选出一组论文,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2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大爱满龙江"专题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围绕建设"大美大爱龙江"进行了深入研讨。建设"大美大爱龙江",弘扬大美大爱高尚品德,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仅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的力度,还需要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内涵、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加大阐释力度。这是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为配合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研究与阐释,同时贯彻中央文明委和省委、省政府"向张丽莉同志学习"的号召,本刊特从这次研讨会中选出一组论文,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2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大爱满龙江"专题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围绕建设"大美大爱龙江"进行了深入研讨。建设"大美大爱龙江",弘扬大美大爱高尚品德,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仅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的力度,还需要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内涵、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加大阐释力度。这是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为配合对建设"大美大爱龙江"的研究与阐释,同时贯彻中央文明委和省委、省政府"向张丽莉同志学习"的号召,本刊特从这次研讨会中选出一组论文,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华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特质、情感诉求、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等关系密切,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部分。阐释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功能,中华节日文化是时间认知的产物,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生命美德的呈现,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应发挥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使广大青少年通过认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通过融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在认知、理解、参与、融入中华节日的过程中,真切领悟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道德之美、艺术之美、山水之美和生活之美,从而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6.
蔡婷玉 《探求》2010,(2):66-70
中国志愿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慈善"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慈善互助精神的结合,是对"雷锋"精神的重新诠释。中国志愿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宏观理论层面引领中国志愿精神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共黑龙江省委十届十八次全会将大力弘扬"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兴安岭精神和龙江交通精神"(以下简称"六大精神")作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置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21,(1):42-54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更是中华文化自我的当代生成。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与生成中兼包并蓄、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不断为中华文化自我的生成注入了源头活水和不竭生命。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的文化思维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主体与凝聚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核",美人之美"的文化融合造就了中化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文化生命",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生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个性和世界性的情怀",天下大同"的文化意境为世界与人类贡献了文化智慧,展示了中华文化自我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尚中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和"文化确立的"和美"、"和爱"、"和立"、"和达"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历史地维护着民族文化的独立统一性,也责无旁贷地担当着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以"和爱"思想认知社会的多样统一性,化解各种危机与冲突,以"和美"观念引领"真、善、美"社会终极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和立"、"和达"原则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无本质冲突的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8,(5):6-10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现代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就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关系而言,习近平认为我们既要借鉴国外文化的精华,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避免失去精神独立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都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也可以为其注入源源不绝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人群,龙江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志向,构成了龙江地域文化的精髓。回溯历史演进过程,龙江地域文化是从纯朴自然的生存文化逐渐过渡到创业文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是创业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而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本传统”“革新思想”“和合理念”“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等文化基因,借助文化固有的整合与认同力量实现了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统一,从而深刻地嵌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新时代,要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就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精髓,能够引领青年人的价值观及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的医学元素与医学文化内容,融入到医学教育,能够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与坚实的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医学品德。为此,需要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许卫权 《探求》2006,(Z1):9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先秦哲学思想中闪耀着和谐的思想火花.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社会".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倡建设一个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这种"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是指和谐社会中和谐与斗争的矛盾统一.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矛盾斗争则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和谐社会实质就是社会发展斗争中的统一体.至于"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重要思想则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发展过程.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哲学依据和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近代的发展中饱受屈辱,受尽欺凌,却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央集权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民主共和国,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事关培育时代新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因时而进",紧跟时代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更要高度重视它的当代价值,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坚持第一课堂的基础性、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能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探索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思政育人功能势在必行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治国富民”的社会理想、“义利相兼”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和“协和万邦”的世界胸怀是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软实力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概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正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城市之一,传统文化根脉发达,资源丰厚。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文化是青岛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表征,是青岛城市之魂和青岛精神的集中体现。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历来备受关注,古称少海,史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清代及以后则称胶湾、胶州澳、胶澳,近代叫胶州湾。清代以降"艳称胶州湾为屯船第一善埠",英国称之为"历史的地理枢纽"。可见此片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根脉相系的民族记忆,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非凡民族气度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丰厚滋养。从价值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从实践逻辑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传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融入载体、强化师资建设三重维度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