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学界关于著作人身权性质的认识存在固有缺陷,这使著作人身权的性质问题存在探讨的空间和必要。具体而言,一种观点认为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并无二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著作人身权实为财产权。事实上,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人身权之区别、民法意义上人身权之属性等诸多维度证实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之人身权并非同源,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修改权与著作财产权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其体现出一定的财产性。面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诸种新模式,重新界定著作人身权的性质成为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界关于著作人身权性质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并无二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著作人身权实为财产权。事实上,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并非同源,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修改权与著作财产权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其体现出一定的财产性。面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诸种新模式,重新界定著作人身权的性质成为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关于著作人身权性质的认识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并无二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著作人身权实为财产权.事实上,著作人身权与民法意义上的人身权并非同源,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修改权与著作财产权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其体现出一定的财产性.面对著作人身权保护的诸种新模式,重新界定著作人身权的性质成为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认为著作人身权是身份权的观点,只看到现象而忽视了著作人身权本质;认为著作人身权是财产权的观点,是对人格权的本质属性存在误解,没有看到社会人格权能够转让的属性。著作人身权是特殊的人格权,取缔或者合并到民法中的人格权中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对著作人身权的内容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传统著作权理论认为作品系作者人格之外化或延伸,著作人身权与作者人格无法分离,故其无从转让;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人身权转让之规定亦尚付阙如。然社会实践尤其于信息以"裂变"速度传播的互联网络领域,转让著作人身权之现象不时发生,学界于此形成了禁止转让说、自由转让说和限制转让说三种不同理论主张以维护或解构传统著作权理论。但既有学说在解释著作人身权之可转让性问题上则语焉不详,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发表权和修改权具可转让性,而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否;我国立法以此构建著作人身权转让制度具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国内对著作人身权信托进行研究的学者只有刘丹冰教授和杨延超博士,但两位学者对著作人身权是否可以信托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且这两种相反的观点均有商榷的余地。著作人身权虽然与民法上的人格权有相似之处,但著作人身权不属于人格权的范畴,因此,不能以著作人身权是民法上的人格权为理由而认为著作人身权不能信托。另外,由于法律的相应设计,著作人身权不进行信托也能达到信托目的,而且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或著作权人的权利,著作人身权不宜信托。  相似文献   

7.
给著作人身权定性,一方面要考虑民法中人身权的理论,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征,不能忽视著作人身权所特有的性质。为著作人身权定性,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综合考量,对著作人身权的性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著作人身权妨碍著作财产权交易问题的讨论中,主张摒弃著作人身权制度的取消说和主张著作人身权进入商业流通的转让说虽不无可取之论,但因其主体论说无法自圆其说而不能解决问题.著作人身权虽与主体之间具有一定的可分离性,但这与著作财产权的可完全分离性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著作人身权进入商业流转有悖设权初衷,等于变相取消了著作人身权.应从现实国情出发,借鉴英、法等发达国家创设与改革著作人身权制度的有益经验,从而探寻重构著作人身权制度的路径.建议我国著作权立法在规定著作人身权不可以转让但允许适当放弃的同时,对著作人身权作出必要的限制,以利于著作财产权交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著作权法>的解读表明,法人不仅享有著作人身权,而且具有多种取得方式.国外主要著作权法虽缺少类似的明文规定,但实质上对法人享有著作人身权同样持肯定的态度.在法人著作人身权问题上,我国<著作权法>与国外主要立法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只是在立法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为了完善法人著作人身权制度,我国<著作权法>还应从著作人身权的可转让性、法人作者和职务作品的成立条件、职务作品中作者与法人的利益平衡等方面进行适当完善.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人身权是保护知识产权人人身方面的权利,它具有专有性。人权是人依据其自身的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本文主要以著作人身权为主线,同时兼谈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冲突与协调,来探讨知识产权人身权与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德化与礼治通常是作为与“法治”、“刑治”相对举的概念在同一层域或相近意义上被论述的,然而,《礼运》所倡导的“以礼治人”与《中庸》所崇尚的“以德化民”却有着很大的悬隔。本文试从《礼运》之“礼治”与《中庸》之“德化”在哲学根据、现实根源与实践基点上的明显分别来管窥二者的差异,并力图通过更深层的抉发来揭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统计分析、类比评价、区带地质评价等方法,对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与资源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天然气供烃条件、储集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与配套条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区带地质评价参数取值标准;计算了刻度区天然气资源丰度,并对刻度区天然气资源丰度(y)与地质评价系数(x)进行回归分析和拟合;根据区带地质条件的差异,对松辽盆地深层区带进行级别划分;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徐家围子、庙台子等断陷中。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以下与版权混用)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其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使用和转让才能体现出来。著作权的使用和转让是著作权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各国著作权法无不对此加以明确规定。然而,在我国知识产权界流行着的一种观点却认为,我国《著作权法》中只有关于著作权使用的条款,而无著作权转让的规定。依据各国著作权法,著作权的产生基于创作作品的事实和法律的规定,并且即使在作者死亡之后作品仍受法律保护。因此,著作权的转让是著作权法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认为,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尚待完善,但对著作权的转让也作出了具体规定,持《著作权法》中没有关于著作权转让规定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著作权转让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14.
版权法制度历来重视版权人的非法垄断行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反垄断法都无一例外将不当行使版权作为调整的对象。本文通过对软件版权许可的非法垄断分析,认为版权滥用与有害市场具有非法垄断的共同特征,并提出在认定软件版权许可非法垄断的构成方面,应当充分注意版权人在版权贸易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均衡软件版权许可给版权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利益,作出有利于版权人的判定。  相似文献   

15.
版权法制度历来重视版权人的非法垄断行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国反垄断法都无一例外将不当行使版权作为调整的对象。本文通过对软件版权许可的非法垄断分析,认为版权滥用与有害市场具有非法垄断的共同特征,并提出在认定软件版权许可非法垄断的构成方面,应当充分注意版权人在版权贸易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均衡软件版权许可给版权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利益,作出有利于版权人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对于纪实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在我国存在不同的看法。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著作权制度的宗旨是保护作者的权利和鼓励创作。一般情况下,著作权属于作者。我国《著作权法》也在特定的情况下,把著作权归属于作者所在的单位或者委托人。纪实文学记述的事件,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对于纪实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仍然可以在辨明作者之后,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7.
纵观《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全文 ,可知陶东风教授对大学文艺学的批评与建设有着独到且富于启发意义的个人见解。然而 ,不难看出 ,在批评大学文艺学时 ,陶东风教授经常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或没有事实根据就随意断论 ,或未作具体分析便批评指责 ,或为了自圆其说而削足适履 ,或不作逻辑推导而任意发挥 ,或将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确 ,几十年来的中国大学文艺学远未尽如人意 ,故对其进行学科反思不但可以而且极其必需。不过 ,应该看到 ,对既有的大学文艺学成果持客观公允的态度 ,是最有效的学科反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许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是著作权行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许可面临着重重障碍.著作权是一种私权.著作权的保护和限制,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精神.作品的使用一般应当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国外网络环境下存在着著作权集体管理、补偿金制度、知识共享等著作权许可途径,这些途径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鉴于我国现有的著作权许可途径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著作权法的基本精神出发,我国应当建立如下适应网络环境的著作权许可模式:以著作权集体管理为著作权许可的基本途径,同时也鼓励多样化的著作权许可途径,包括知识共享、补偿金、授权要约、超星模式等等.这些许可途径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网络技术,尽量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9.
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网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由于网上作品著作权较之传统著作权在作品表现形式、著作权权利内容以及作品权利人方面存在其特殊性,因此,网上作品著作权法律保护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应扩大网上作品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包括扩大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范围,扩大著作权的权利内容,增加著作权人的作品利用方式以及重视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同时须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与著作权保护形成的专有领域相对而言的概念,公共领域保留的理念和原则在著作权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具有最终进入公共领域的性质,公共领域也是维系著作权法中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保障。作品中不受保护的事实、题材即属于典型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资源范畴,在著作权保护实践中应注意加以排除,以明确著作权保护的边界。我国著作权法在实施中应当在加强著作权保护的同时,注重维护公共领域保留原则,以更好地实现其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