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系统,还是复杂的巨系统.中国研究自然界已有几千年.所以,自然国学有着体系也是无问题的.问题是在当前已有较大发展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情况下,又提出"自然国学"是否必要.如确有必要,则必须说明当前两学科体系有何本质性的不同,"自然国学"的提出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研究有何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2.
1.关于"自然国学"在世界科学体系中的定位 把自然国学置于世界科学体系中的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是关系到自然国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反感,不利于它的存在与发展.我读了<"自然国学"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后,感觉它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不够明确,对于自然国学的定位有欠妥当.  相似文献   

3.
<自然国学宣言>说出了当前中国文史学科的许多关键问题,不乏精辟之论,为笔者敬服.但"自然国学"一词,不管创用者如何定义,读者公众总会依既有汉语去理解,那将是很狭义的.过去小学校有"自然"课,内容是自然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4.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使我国的自然国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崇高的科学精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摆脱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他曾提出过"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过分把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基础本质化的观念。另外,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思维特点,也限制了他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能够作出更高的认识。他奠基、开创和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事业,其宗旨不是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更大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种开拓性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为了继承他的精神,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在保持几十年来的分科传统的同时,还要开拓综合性研究,以发掘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宝贵矿藏,促进和实现全人类的现代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5.
为勾勒晚清教会期刊演化轨迹提供文献支持,运用原始资料分析与考证法,从传播学角度对创刊于1879年3月16日的天主教在华第-份中文期刊<益闻录>的编辑策略、出版宗旨、缘由及栏目设置等作系统研究.认为<益闻录>以传播天主教教规教义为宗旨,填补了天主教在华中文传播的历史空白,在拓展天主教社会影响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其主笔李杕系中国天主教第-报人,深厚的国学根基与对西方文明的推崇,使<益闻录>在内容设置上呈现出了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明的特殊风格.  相似文献   

6.
介绍编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信息检索系统的编纂方法,指出<高等教育分类主题词表>是建立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信息检索系统方法的基础,并分析该系统的检索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传统自然国学体系的形态特征 除了医学,绝大部分自然国学的论述是经验性的、片段的、不完整的.就是医学,用现代眼光看来,也是不够明晰,缺少系统的推理与论证,也没有严谨的实验与分析方法.之所以有这种印象,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面对自然了.但随着西方科学由简单到复杂、线性到非线性的演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平心静气的探索,我们日渐明确地认识到,有两种思维方法被人类用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一个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西方逻辑、实验方法,另一个则是不够熟悉的中国古典直觉、体验方法.前者长于局部认知,后者善于整体把握,似乎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称互补结构.我们透过表象,隐约中能够感觉到一个看似无形却有形的自然国学体系的存在,构成这个体系的基本要素是道、气、易.  相似文献   

8.
所谓"石无定形,山有定法",说的是中国传统园林之道[1].自古以来,园林总是与诗歌联系在一起.读园就如读诗.事实上,不管是园还是诗,都是对自然的摹仿.中国如此,西方亦然.胡家峦教授<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园林传统>(以下简称<园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循着园与诗之间的亲缘道路,探究了英国诗歌与西方园林传统之间的文化渊源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四川国学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十世纪初年国学思潮兴起之时,四川于1912年首创国学院并刊行<四川国学杂志>,廖平、刘师培和刘成炘皆推动了四川国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向西南转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西迁,国学家和学者云集四川,特别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和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学派的发展壮大,给四川引入了新的国学观念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这使四川国学与主流学术融合,改变了国粹主义的态度和旧学的方法.1949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的解体,标志四川国学运动的结束.四川国学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国学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国学运动摆脱国粹的约束而走上新的科学道路的历程,从而可认识国学的真实性质及其历史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报道在美国大报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纽约时报>在寻找天灾中的人祸因素;<华盛顿邮报>在突显地震后的风险判断,并把这种风险判断延伸至美国加州;<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向世界宣传汶川地震后的救灾情况.这些特色皆源自于环境新闻的相关理论.并为保护整体生态系统服务,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里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围绕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历史过程与指导思想这两个问题,分别对古代图书分类中居正统和主导地位的"七分法"和"四分法"展开叙说.着重论述了"七分法"的代表作<别录>、<七略>、<七志>、<七录>和"四分法"的代表作<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目录>、<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演进历程和思想特色;同时对以南宋郑樵为代表的非正统分类法作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2.
国学研究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国学热为当今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当今的国学研究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胡适的国学研究在当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国学研究中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不可把某一学派定为一尊;国学研究要有助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国学研究中,不可忽视和反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性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3.
刘向<列女传>是一部集女性传、女性史、女性学于一体的具有丰富文学价值和文化诗学价值的经典著作.<列女传>对女性的分类可以看做我国古代女性类型研究的雏形,其对女性品性性格特征的描写为后代女性形象书写提供了必要的范式和原型意象.<列女传>的女性分类具有重要的文化诗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阎真的小说专注于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刻画.<曾在天涯>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精神漂泊困境;<沧浪之水>聚焦的是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精神根基和价值观惨遭解构的具有传统信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因为女人>则主要展示了中国当代女性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和价值信仰的毁灭.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是一部追求"文化真实"的历史小说.它展示了多样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生存图景.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体现了文化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历史观.<张居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迥异于当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棒,迥异于19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对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一份冷峻的考辨.它所折射出的历史观,已经不是对1990年代中国历史小说的文化史观的接续.而是对这些历史文学的历史观的超越,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是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和阐释分不开的.在人们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已经把美学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了,因此,当我们寻求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时候,立足于已有的美学传统,重估<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过程中,<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特殊的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支点,另一方面它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前行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论及中国社会与中国宗教的问题,不能不想起梁漱溟.梁漱溟曾经在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宗教问题乃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也许是因为他曾提倡"道德代宗教"之说,此论不太受人关注.但是,无独有偶,费孝通也在<乡土中国>论述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特征时,认为西方的团体社会特征源自于上帝"至上神"的崇拜等云云.梁漱溟此论的要害并非在于宗教问题本身,而是他提出的国家融入社会,摄法制于礼俗,因此宗教为礼俗所取代,社会才由伦理来组织.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就有撰述学术史的传统,上自<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下至梁启超与钱穆各自撰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是学术史的名篇,各正史中的<艺文志>、郑樵<通志>中的二十<略>也都含有学术史的内容.而"思想史"的概念原本产生于西方,先传播到日本,20世纪初期才从日本移植到我国来.  相似文献   

19.
水书,是中国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中国政府于2005年底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第501号的水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项目.水书,作为水族特有、中国贵州独有的重要传统文化遗产,逐步引起世人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建于1990年的北京,到2012年3月10日完成1000讲,是一个由天文学研究、地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人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中老年学者组成和主持的民间性质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潮流中,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的大交叉综合学术研究,发掘中国古代自然国学整体论思维的资源,对复杂性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关注人地关系的矛盾及解决,是一个全开放、纯公益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二十余年来,围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国自然国学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的复兴、民间科学研究的振兴、科学观念辩证、复杂系统的整体论科学思维的发展、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等主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探索。讲座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保存一方学术净土;种一块整体论与还原论优势互补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