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北碚区联片教研第四片的教研文化建设,本着遵循"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区进修校"博学、穷理、强师、优教"的教研文化理念,积极建设"问题中心、教师主体、学校基地、理论导向、交流互动"的校本教研机制,确立了第四片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研为本"的校本教研理念,调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关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聚焦当前学校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上,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增加共识,有效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广大中小学校创新方式,大胆实践,逐步构建起"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学习、研究、培训一体的新课程校本研训体系,有效保障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本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中小学教学工作、教师专业成长及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笔者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来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探索得失与同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逐步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们应增强教研意识,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并最终成为校本教学研究的积极实践者呢?我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一、增强校本教研推动力,克服"两种"教学思想校本教研是为了推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障碍而开设的。为此我们必须增强校本教研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简称,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一种"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教学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研制度,就是把学校建成为有活力的学习化组织,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本文从四方面阐述关于校本教研的思考,即:提供支持,营造浓厚教研氛围;改变方式,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建立机制,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搭设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扎实开展互动式、反思式、引领式、共享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既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又满足了广大教师的内在需要,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取得了大量富有使用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加快了新课程的实施步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是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落实课程改革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最佳途径.校本教研依托的是教研(备课)组,落脚点在组本教研.但是,目前在一些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由于多种原因,校本教研面临不少困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或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叶以来,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到了90年代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校本运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的思想与提法也渗透到我国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本文主要中小学校本教研模式进行探究。一、校本教研的内涵及特点(一)校本教研的内涵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学所面临的教学实践(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研究。(二…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关于课改实验要求的<通知>指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时代的呼唤,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一、"校本"就是"在学校中" 有一句很简捷的表述校本行动的话"以校为本,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因此,有人便认为"校本教研必须在学校中".这种认识的误差就在于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缺乏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支撑制度,勿庸质疑,校本教研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研究型的学习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教师自我反思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出现的新的研究形态,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产物。在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围绕“以校为本、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四个基本要素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形式,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校本教研工作终于破茧成蝶,在课改的韵律中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出现的新的研究形态,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产物。在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围绕“以校为本、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四个基本要素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形式,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实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校本教研工作终十破茧成蝶,在课改的韵律中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12.
如今,好多地方都在进行校本教研,取得了相应的实践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实验成果.那么,在农村普通高中如何进行校本教研呢,我校自2004年底开展"农村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以来,首先面临研究"校本教研研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针对本校实际,我们从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研究意识、研究外延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六三”区域整合行动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北区是重庆市首批“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2003年承担了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重点课题“创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研究”,2004年又独立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校本教研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欠缺日益凸显,校本教研被期待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迫切需要。浙江温州灵溪一中2005年参与温州市教研院牵头的省教研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策略研冤》,致力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行动推进,探索适应新课改的基于校本的文化营建和学生、教师、学校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在各地的学校蓬勃兴起,对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在农村学校实施校本教研呢?现就笔者的思考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在各地的学校蓬勃兴起,对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在农村学校实施校本教研呢?现就笔者的思考浅述如下。一、加强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目前,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存在两个较为普遍的误区一个误区是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推选一位教师出来,上一节公开课,相关学科的老师来听一听,评一评,这就是校本教研:这是对校本教研的一种片面认识:上公开课,听课和评课,它虽然属于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17.
北碚区联片教研第四片的教研文化建设,本着遵循“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区进修校“博学、穷理、强师、优教”的教研文化理念,积极建设“问题中心、教师主体、学校基地、理论导向、交流互动”的校本教研机制,确立了第四片区“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研为本”的校本教研理念,调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关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聚焦当前学校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上,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增加共识,有效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大家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有深度和力量的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8.
自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广大中小学校创新方式,大胆实践,逐步构建起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学习、研究、培训一体的新课程校本研训体  相似文献   

19.
自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以多种形式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广大中小学校创新方式,大胆实践,逐步构建起“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基于学校的学习、研究、培训一体的新课程校本研训体  相似文献   

20.
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育人的质量。校本教研过去一直有,现在来认识它,应该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重在发展和创新。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设置,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研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老师成长的必然要求。我们北碚实验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重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