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传统理论把语法看成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层面,其描述可置意义于不顾;而认知语法所处理的则是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体.意义被视为概念化过程,通过认知过程来解释.语言结构及其使用也以经验为基础,并与认知心理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论述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具体从语音与认知、词语与认知、句子理解与认知 3个方面论证了语言理解是由语言感知提供的输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同构的结果。阐述了语言理解过程的认知顺序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强调了语言理解基本知识层面和语言理解的文化知识层面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过程的结构模式。本文试图从语境认知 ,语用原则的认知角度出发 ,选择语言的使用过程即语用进行阐析 ,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们是如何运用语言结构来实现其交际功能的。  相似文献   

4.
情感对第二语言认知过程和效果产生影响。根据Krashen的说法,这种影响发生在语言信息输入的环节上。然而第二语言认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情感信息伴随着语言等信息进入学习者正在形成或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通过整合或阻滞新、旧信息在认知结构中的融合达到对第二语言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这一选择过程受心理认知和语言生成等规律的制约.语言各层面与人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模式有一致性,即顺应性.顺应源于人类创造语言之初简洁、形象、直观、高效、节省的结构心理,表现为语言结构与认知方式的顺应、语言成份间的顺应、语言彼此间的顺应.英语句名词化、复合成分、因果关联和信息前景化结构,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吻合,从而形成对汉语“把”字句翻译的顺应理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言形式和概念结构的隐喻二维模式认知研究发现,有些隐喻在加工处理上并没有采用跨域映射的比较方法,从而产生了认知过程中的一种隐喻矛盾。将交际维度纳入隐喻认知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关注隐喻刻意性的交际特征,构建语言、思维和交际三维一体的认知模式,有助于在概念结构层面将所有隐喻定义为一种跨域映射,从而解决隐喻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作为多层次复杂的心理与文化的认知产物,语言迁移影响着英语写作教学。具体而言,汉语与英语语言结构和文化认知差异所形成的母语负迁移,制约着学生的英语写作。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英语语内负迁移、语用失误和语篇顺应意识等认知能力,受汉语思维与文化的制约影响尤为明显。为认知与防范写作中出现的语言负迁移,写作教学必须在写前计划、写作、修改三个子过程之中建构一种认知策略,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隐性语言认知和英语语篇模式认知的能力,以完善写作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人类认知积极参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人的头脑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概念或概念结构.通过从词汇、句法的角度进行象似性研究,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认知在语言规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英汉双语范畴化差异的角度论证"双元结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结构”理论认为,成年人外语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一认知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心理机制。该理论已经得到了神经语言学和听、读技能实验方面的一些证据支持,但至今还无人从认知语言学这一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为核心的科学领域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英汉双语认知范畴化差异为视角,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双元结构”理论进行了论证。研究发现,英汉双语词汇所反映的范畴仅有22%完全重合,高达78%的范畴存在着包含、部分重合或空缺等复杂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建立英语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对以母语为基础所切分的世界进行相应的范畴化调整,逐渐构建起与母语的认知结构有别的外语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并存,语言使用建立在使用经验上,与心理发生关系。换用认知的语法分析方式,运用描写和评价程序,将语法特征和认知特征与实际功能联系,有助于揭示语言的大脑的反应机制。利用Eggins&Slade日常谈话语法模式理论研究《原野》人物所使用的小句结构模式,说明语气语法模式的心理以及社会语境化意义符号认知,表明文学是一种根植于人们通常的认识世界的能力的认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