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我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中但书的规定,从理解和适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澄清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期待可能性的法理来看,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当事人"应理解为"与案件的裁判结果有利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除了诉讼法所明确规定的"当事人",民事、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而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监护人,还有在诉讼中为单位利益而毁灭、伪造证据行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都是本罪所规定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片面对向犯的核心问题,没有明文设置处罚规定的一方是否可以作为处罚一方的共犯进行处罚,理论上远未达成一致意见,因而也造成了司法适用上的混乱。立法者意思说、实质说、可罚的规范目的说都无法单独承担解释片面对向犯核心问题的重担,因而应联系犯罪的本质、期待可能性、刑法的谦抑性、刑法体系解释的要求等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服务经营者提供的技术支持、帮助行为作为一种正当的中性业务行为,本身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当其技术支持、帮助行为被滥用,制造了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风险时,就可能构成犯罪。信息网络服务经营者技术支持、帮助罪无疑对于规范网络环境秩序、促进互联网技术的良性循环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服务者的法律风险,对其经营模式的创新可能造成限制。应当建立有效的犯罪风险控制机制,保持刑法介入的正当性,实现有效的规范网络环境与互联网机制创新的均衡发展,完善现有的传统刑法理论体系,加强信息网络服务主体主观方面的明知认定研究。  相似文献   

5.
《德国刑法典》第17条的立法,以对有无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可能性的判断取代有无违法性认识的判断,被认为是在责任概念中抛弃了违法性认识。但第17条其实抛弃的只是那种认为违法性认识只有通过了解法条才能获得的错误理解。违法性认识是一个社会生活经验判断,与是否知法没有必然联系。法规范的内涵不能违反常识、常理、常情。在现代法治国家,法规范的精神即宪法精神。通过不法认识这一概念,第17条的违法性认识应该理解为社会危害性或反社会性认识,或者说违反宪法精神之认识。违法性认识在责任概念的构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失去,反而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6.
犯罪论体系是集多种司法效能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它既是案件事实评判标准又是案件事实证成标准,既是"标本形态"犯罪的衡量根据又是"非标本形态"犯罪的衡量根据。我国"三大块"式的犯罪论体系在功能上呈现为大类定位司法功能之犯罪概念、小类定位司法功能之"四要件"犯罪构成、微型定位司法功能之"与犯罪相关的特殊形态"的实现路径。具体应用上始终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即案件事实的形成过程表征为对体系要件的初步应用,案件事实与刑法规范的对接过程系体系要件置于各个诉讼阶段的再应用。  相似文献   

7.
作家巴奇加卢皮、罗宾逊和李昌来的气候小说在呈现人类世灾难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命运方面具有典型性。文章聚焦3位作家的4部小说——《水刀子》《纽约2140》《未来部》和《满潮之海》,从人类世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析二元论模式下各种气候非正义之间的同构性,探究人类世气候危机给女性造成的困境与挑战,女性应对困境的力量与智慧,以及气候灾难中的新型本体论和后人类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通过解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来集中认识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和解放思想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另从一个侧面来认识共产党员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就应该具有解放思想这个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9.
T.S.艾略特诗学的起点是文学的评价问题,他从讨论文学批评应该用什么参照物来评价作家作品入手,从而将文学"传统"提升到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地位。艾略特坚持文学体系的独立自主,主张任何文学评价活动都必须回到文学体系内部,用文学自身的"传统"作为评价准则。在关于"传统"的界定中,艾略特抛弃了通常仅把传统看作属于过去历史的僵硬封闭体系的认定,他在肯定传统"过去性"的同时还把"现存性"的概念引入到传统体系中,以补充传统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从而使传统成为一种过去性和现存性结合的历史意识,成为一个涵盖过去、活在现在、走向未来的动态开放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本文根据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的若干提示,引入康德把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分为“纯粹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体系”两个步骤这个视角来考察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所谓黑格尔绝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有着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日常性”类似的特征,这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征则与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性”相似。前者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挣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宏大历史叙述”方式后自由表达的结果。当然,由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承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等,致使“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艺术境遇方面与二者相比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只是当我们在共时的层面将他们进行横向审视时,仍然能够发现其“日常性”与“作者性”方面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2.
纵观现代主义及其以前的叙事文学,作品的结构无论是“隐喻”的纵聚合结构,还是“转喻”的横组合结构,都在空间或时间的线性发展层面保证故事的连贯性与整一性.《法国中尉的女人》在“转喻”的横组合结构下具有“隐喻”的纵聚合结构,但是这两种结构在各自方向的重复中,因为故意设置的叙事“链条”的断裂,逃逸了整一性与连贯性,彰显了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社群"与"社会"是政治哲学中的两个基石性概念。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社群"与"社会"两个概念都拥有自身的独特内涵,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若即若离的交织关系。从比较性的关系性思维为视角,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内涵特征及其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孤独者》与《伤逝》都以"另类"女性的人生遭遇为文本叙述中心,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追忆,完成对缺席的女性"另类""在场"的叙述,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女性叙事策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弱势的妇女阶层和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而男性主人公忏悔和自我救赎的失败,则彰显了鲁迅先生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批判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以及对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切实探索。  相似文献   

16.
当红网络小说《鬼吹灯》与《藏地密码》一方面体现着现代社会商业策划出版的成功秘诀,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当今读者的阅读取向,体现着在文学作品中不变的规律与特质,尤其是"想象力"与"神秘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当小说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当今社会流行的旅游探险等文学心理结合起来,就诞生了所向披靡的当红小说。  相似文献   

17.
社区治理是当今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研究对象类似但结论南辕北辙一直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本文认为,观点矛盾的背后是当下城市社区面临着两种“自然分化”,一方面,在高异质性的城市社区中,“趋同”的人类本能会在社区内部坍缩出各种“小团块”;另一方面,情感辐射递减的特性会让社区利益分化成为常态,因此城市社区并非统一和均质的概念,由此而产生类型差异和研究结论差异是必然结果,进一步细分为“模块”不仅可能而且需要出现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