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日本侵占时期台湾佛教的日本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进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台湾,近代以来以“王法为本,镇护国家”为旗帜的日本佛教也随之传入。从此台湾佛教逐渐背离了中国佛教传统进而受制于日本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日本佛教并没有随着教...  相似文献   

2.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13,(2):144-146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佛教     
这是一方神秘的土地。在东晋至辽的700多年间,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佛教文化遗存遍及朝阳,  相似文献   

4.
黄夏年 《浙江学刊》2003,(5):160-166
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 ,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 ,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年间 ,佛教复兴 ,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 ,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 ,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 ,大机大用 ,受益终身 ,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5.
宋濂的佛教观李道进宋濂是明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由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就学术思潮而言,是一个儒学心学化,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时代,因此,他对释氏思想的关注也是相当深切的,自称至壮龄潜心内典,三间大藏,可谓佛书无所不览,研究颇为深切。我们从他留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6.
因果观念是佛教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佛教自产生时就对此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随着佛教的发展 ,后来的佛教思想家又对此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不断丰富这方面的思想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念。本文拟对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探讨。一、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 ,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 ,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  相似文献   

7.
何剑平 《唐都学刊》2003,19(3):10-14
刘禹锡与佛教的关系,贯穿其一生。他与僧人的交往具有文字之交、佛理之交和不拘宗派的特点。贬谪之后,刘禹锡奉佛尤盛,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会通儒释的观念代表了中唐文人的普遍看法。《维摩诘经》是对刘禹锡影响较大的一部经典,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与之相关的佛教传说故事的袭用及义理的阐发,还表现在他以维摩诘教义为人生践履,在尘俗世界一直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形成有别于其他文人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佛教涅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涅槃是原始佛教追求的最高目的。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指人生充满痛苦,集谛指痛苦的原因是有欲望,灭谛和道谛指通过修习八正道,灭寂欲望,达到涅槃。但涅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古代印度,涅槃这一概念并非佛教独家使用,印度教和耆那教也使用这个概念。而在佛教内部,涅槃的概念也随教义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佛教的涅槃概念。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民俗佛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认为,中国的民俗佛教是与经典佛教不同的存在形态,后者属雅文化层次,精纯、严格;前者属俗文化层次,散漫、可塑。但从宗教发展规律看,民俗佛教却更多地体现成熟宗教的普遍特点。文章探讨了民俗佛教与经典佛教的异同,民俗佛教的构成特点、宗教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佛教神通观     
神通在早期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五世纪觉音撰写的《清净道论》是一部权威性的上座部佛教概论。全书二十三品,其中有两品(说神变品和说神通品)是专门论述神通的。但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实证主义的兴盛,在佛教研究界,学者们常常故意回避早期佛教中的神通问题,甚至佛教学者也自觉地对神通问题进行淡化处理。因为按照近代科学标准,佛教的  相似文献   

11.
“佛教的走向”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佛教东渐” ,即佛教不断地向东传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的确是先传到中国 ,后传到日本 ,这句话如果表明了某种历史发展规律 ,佛教就会越过太平洋 ,传到美国。历史也的确是这样发展的 ,正如人们大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那样 ,如今人们又在议论美国佛教了。历史还证明 ,佛教完全可以很好地同其传播地的精神习俗融合 ,在该地区完成佛教的独特发展。印度佛教如此 ,中国佛教如此 ,日本佛教如此 ,美国的佛教也同样如此。其实 ,佛教不仅仅是向东方传播 ,也在向西方传播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讲…  相似文献   

12.
尼泊尔佛教起源甚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在尼泊尔卡皮尔瓦斯图县(古迦毗罗卫)的蓝毗尼园。释迦牟尼本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公元前565年出生(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南传佛教认为他在公元前624年出生),29岁出家,35岁时在印度菩提伽耶成佛,创立佛教。释迦牟尼虽是尼泊尔人,但他在印度创立佛教,因此,佛教何时从印度传入尼泊尔,则是个疑问,尼泊尔佛教界和学者们一直关心与研讨着这个问题。一在尼泊尔,人们为了说明尼泊尔佛教起源之古老,常引用尼泊尔往世书《苏瓦扬普史》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时期,荆南政权的佛教不及十国中的南唐、吴越、闽、南汉和楚兴盛。但是荆南的佛教因为其自身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统治者高季兴、高从诲等人的支持,也是较为繁荣的。荆南管内地区庙宇众多,有六十余所。也屡见僧人活动。见于史籍记载的主要有驻锡荆南的齐己、尚颜、怀濬、知节禅师和荆南无名僧;外地游历的有吴僧文了与僧可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海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作者认为,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是:古代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代上海佛教除了寺院经济、佛教信仰和佛教仪札有所变化,弘传佛教的中心已由寺院转向新兴的佛教团体外,上海佛教不仅处于全国佛教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而且在整理古代文化、培养佛学人才和举办慈善事业等方面都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佛教宣扬的阿罗汉果强调自我解脱,而菩萨果则一方面考虑自我解脱,另一方面要求帮助众生也获得解脱。从道德基本原则,即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而论,罗汉显然是以利己为根本目的,那么菩萨呢,其根本目的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或是两者兼之?这是一个涉及到佛教本质的问题。按照佛教徒自己的说法,菩萨果是自利利他,即两者兼顾。如《无量寿经》认为:“自利利人,人我兼顾。”《佛学大辞典》有所谓“二利”的概念,里面明确指出:“上求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小乘之行,唯为自利,菩萨之行,乃兼利他。”这里一个“兼”字看来似乎使大、小乘泾渭分明,似乎大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不是像小乘以利己为根本目的,而是“自利利人”,而是“自利兼利他”。  相似文献   

16.
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创造历史。我们说认识世界,首先是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外部世界。佛教是追求解脱成佛的宗教,所谓“解脱”,就是要解除此岸世界的束缚,到达彼岸世界。但是,人为什么要摆脱此岸世界以追求解脱呢?这就涉及到对这个世界的种种看法。所以佛经上说:不了解此世界,不了解彼世界,就不可能得到解脱。可以这么说,佛教的宇宙观念、世界模式,是全部佛教理论的基础,在佛教中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8.
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崇敬向往的佛教圣地。早在公元405年,就有我国山西省僧人法显到达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城和他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佛陀遗迹,从而开创了中尼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尼泊尔佛教与山西佛教结下了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献中没有单独成书的神话集,但佛教神话是存在的。它散见于三藏经典,尤其是佛陀传记类经文。即使在佛陀尚未被神化而仍然作为人师的巴利文经典中,神话成份也已见端倪。例如,《长尼迦耶》第十四部《大本经》(Mahāpadāna)中说佛陀具有天耳通、天眼通等等;《中尼迦耶》第一二三部《未曾有法经》(Acchariyabbhutadhamma)中记叙了佛陀出世时的神奇事迹。但在那里,陈述和描绘都很简炼和朴素。后来,随着“菩萨”(Bodhi  相似文献   

20.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即佛陀逝世后100年,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这两部又分裂成十八部派,从而原始佛教进入部派时期。至公元前1世纪,在大众部的中心——南印度的安陀罗国,兴起了一个新的派别——大乘佛教,后来传至北印度,得以发展,公元3-6世纪达到鼎盛。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它们被大乘通称为小乘)的经文流传下来的完整成系统的只有上座部的巴利语三藏。大乘佛教以梵语或混合梵语作为经典语言。但大乘佛教的梵文原典已大量失传。因此,巴利语三藏与汉语三藏、藏语三藏同时构成现存于世的比较完整的三个不同语系的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