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人魏源曾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老子本义》的确,这个“谁定之”的历史积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对老子问题的研究,又是十分必要,它对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有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伟大哲人,是孔子之师,这是司马迁公正的结论。《史记·老子传》记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  相似文献   

2.
韩非是先秦一个进步思想家,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自然观也是唯物主义的。这在《解老》、《喻老》两篇中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有人认为,《解老》《喻老》并非韩非所作。《韩非子》《五蠹》篇反对所谓“微妙之言”,《忠孝》篇反对所谓“恬淡之学”、“恍惚之言”。《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可见《老子》的学说,正是“微妙之言”、“恍惚之言”。韩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庄子本原》一书前言的第二部分,即第四至第六三段。第四段在阐释老子之“道”的内涵,说明庄子虽继承了老子之“道”,但他们对“道”的运用却有很大不同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庄子齐同物论,泯灭是非的哲学思想;第五段主要是论述庄子至人无已,任物自然的人生哲学;第六段则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为题,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4.
韩非著《解老》《喻老》时老子著作是否已名为《老子》,学界多持否定之说,此论略为武断。因为仅依帛书并不能判定此前无《老子》书名,且书名不存,《解老》《喻老》又从何而来?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两部著作之文脉学理的比较与印证来确认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得知:韩非当时已有《老子》之书名,《解老》《喻老》也确为韩非所著  相似文献   

5.
<正>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四卷(以下简称《要义述》)是中唐时人王真所撰的一部论兵著作。老聃所著的《道德经》(即《老子》),自西汉河上公以后,注家蜂起。元朝张与材在序杜道坚《道德经原旨》中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明、清以来,注释、阐发《道德经》的论著也很宏丰,难以胜记。注家虽多,但是系统地从军事角度来论述此书的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战国时,有韩非的《解老》、《喻老》是从军事  相似文献   

6.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予》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无”并举,但《老子》中更强调“无”的重要性;“道”与“无”在某些方面含义相同,但“道”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是《老子》哲学思想最根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一老子的思想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問題。这个問題不仅在当前引起了許多学者的爭論,而且在过去也影响了許多学者对于老子学說的看法。在历史上,韓非子是距离老子的时代比較近的,他研究过老子的书,著有“解老”“喻老”两篇专門說明老子学說的著作。关于什么是“道”?韓非子在“解老”中說道: 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韓非子在“解老”中认定“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又說:“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足见韓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9.
尽管《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个老课题,但是对《老子》哲学的两重性及成因的探讨则至今相当薄弱。我们认为正确认识《老子》哲学的两重性及缘由,有益于深化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认识,亦有助于对《老子》哲学思想研究的反思。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哲学思想述评林建康一、老子哲学思想简介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值奴隶制日趋崩溃,封建制蓬勃兴起的时期。面对社会大变革,老子怀揣矛盾心态,创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体系,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  相似文献   

11.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2.
黄彦同志在《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二期上,发表了《太平天国有一个“革命哲学思想体系”吗?》一文,对我们前几年写的《太平天国哲学思想初探》提出了批评意见。前几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我们对太平天国思想的估计是有偏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从解释学角度阐述韩非《解老》、《喻老》解读《老子》所带有的法家立场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家解释,指出韩非的解释实际是借“无为”之名,发挥“无不为”之术,其解读特点是“以刑名为道德”、具有指实倾向,并阐述其启示,即本文与解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中“道”的本义近乎对立统一规律,亦即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德”是君主或国家领袖(“圣人”)与“道”相合的品格,其内容的诸方面可以用“无为”来概括。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德”的实质与毛泽东晚年所说的“设置对立面”有契合处。因此,毛泽东哲学思想与《老子》的历史智慧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对《老子》“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中经》对早期道教修炼术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因其形成时代不明确而未引起当代道教研究的重视。本文首先考察了《老子中经》与《玉历经》的关系,然后主要从主张元气、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太一、中黄的宗教信仰,重视丹田、太一紫房的修炼方法,所见官制称谓之特征等四个方面考察了《老子中经》的形成时代,确认其为东汉时期的作品,并认为《老子中经》是东汉道书《玉历经》的一个传本。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的生平、著作及所处的时代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著名的哲学家。他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老子的生卒年不可确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据马叙伦考证:“生当在定王、简王之世。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敬王十八年,盖已八九十岁。其卒年虽不可知,而庄子载秦失吊其死,则非不知所终者也。”(见马著《老子校诂》第30页)此种说法大体可信。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传》)多年。守藏室史的职务,主管图书,是史官之属。马叙伦云:“老子盖为小史,……知者。小史掌邦国之志。”(《老子校诂》第30页)  相似文献   

17.
艾兰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关注研究方法的运用。如《世袭与禅让》中,主要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关尧、舜、禹、启直至商、周王朝的建立的历史传说等。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艾兰又运用西方哲学的隐喻认知理论,研究了中国早期思想史。本文以其中研究《老子》思想水的隐喻为例,说明:在基于对中国传统典籍“同情之了解”之后,恰当地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叙述背景,来发掘古典文本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是艾兰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德国被誉为一个哲学家的国度,其近现代知名哲学家从康德、黑格尔再到海德格尔,无一不深受《道德经》的影响。他们对老子思想的接受,则是通过各时期的各类译本。研究《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传播过程及特点,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些受老子影响的德国哲学家的有关思想。《道德经》在德国的译介传播经历了16至20世纪的“神学宗教化”、20世纪至二战初的“科学化”和二战后至今的“生活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曾经风靡于战国并在西汉前期达到极盛的“黄老思想”,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曾是一个难解之谜。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之后,人们才慢慢地认识到:历史上所谓的“黄老思想”,实际上就是帛书《老子》乙卷本前四篇古佚书的思想,而这四篇古佚书便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早已失传的道家重要典籍——《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使汉初的“黄老思想”之谜大白于天下,而且也迫使我们对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渊源与形成进行重新考察。本文便试图在对《黄帝四经》的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1879—1942)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之一。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陈独秀的一生是复杂的。本文仅就五四时期(1915年《新青年》创刊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的部分哲学思想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