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的<神曲>研究经历了六个多世纪的历程,从介绍点评开始,中经实证的阐释,发展到晚近的意蕴开拓,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与西方人由表入里、由局部到整体认知思维水平的发展过程同步同构,其规律性昭然可睹.  相似文献   

2.
但丁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站在新旧纪元的转折点上,把新旧两种思想交汇于一体.他的代表作<神曲>集中地反映了但丁所处的时代特征,充满着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世纪神学的旧思想与人文主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并贯穿于整部作品.这种矛盾斗争具体地表现为人与神、形与魂、阳界与阴界、神学与人道的对立与交融,这种对立和交融又是紧紧围绕它的主题思想,及其自由思想和爱的思想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典时期的文论一直恪守文体高低有别、不可逾界的原则。及至中世纪,由于受到《圣经》文体风格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出现文体逾界的现象。作为中世纪晚期的代表作家,但丁有意违背等级森严的古典文体规则,以"喜剧"这一古典时期被目为低俗的文体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并在《神曲》中频繁混用多种文体。以《神曲》第一歌为例,在这首135行的诗歌中,但丁尝试融合传奇、自传、史诗、预言诗等多种元素。但丁的文体创新导致他在身后数个世纪饱受批评家诟病。但自18世纪浪漫派文论兴起以来,但丁的经典作家地位得到了逐渐确立。  相似文献   

4.
在中世纪与近代文化交界地带,但丁面对内在外在的价值纷乱,在其长诗《神曲》中完成了一次终极追寻。《神曲》包孕着人生永恒的矛盾与困惑,包孕着但丁对这种矛盾与困惑的深邃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现代读者角度出发,从社会、文化、艺术(形式)三方面去诠释《神曲》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但丁的《神曲》中,水与土所象征的自然元素再现了但丁心目中救赎历史的图景,也参与了朝圣者的心灵旅程.因此在但丁的史诗中,关心水与土就意味着关心人的处境.这种为自然元素赋予精神寓意的写法来自《忏悔录》,在本质上,《神曲》是与《忏悔录》一样的精神自传,二者都隐含着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其中《神曲》中的上升方式是柏拉图的灵魂小宇宙学说与亚里士多德天体宇宙论结合的产物,在其中,心灵之旅的最后结局是人与自然的合一.  相似文献   

6.
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对不同民族历史的融合与传承,有利于对民族性的张扬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间的交流。该画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时代灵性,能便捷地与当代中学生对话并有利于历史教学,可以借此充分发挥历史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赏析作品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到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吴敬梓与巴尔扎克是十八、九世纪东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尽管他们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各有不同,但他们创作的作品,无论其思想内容与意义,还是其高超的艺术成就,都相互辉映,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围城》与《四世同堂》讽刺艺术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与<四世同堂>是在讽刺艺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之作.两部作品在讽刺视角、讽刺形象的塑造、讽刺哲理思索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在讽刺艺术内在指向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分别描写的是两块相距遥远的国土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两位作家都把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融于两部作品里.它们犹如两面镜子反射出动荡的社会、政治风云、更替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两部名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学一直未能摆脱乡村化的底色,延至晚清,还是在扬州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小说<风月梦>,它符合城市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小说场景的城市性,故事人物的城市属性,而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当时的城市心态,表达出对城市生活的独特反思.本文从题材内容、叙述方式、文化格调三方面加以论析.  相似文献   

11.
屈原和但丁堪称中西诗人之魂,他们都具有先知诗人的品格。两人虽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经历了大致相似的人生磨难。而两位作家的不朽之作——《离骚》和《神曲》更是中西文化之丰碑。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内涵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愫是其中之一。而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愫也最终使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广为中外读者歌颂和流传。  相似文献   

12.
《边城》和《古都》分别是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两部作品在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传达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达到了悲与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13.
<奥瑟罗>与<伪君子>两部作品有极大的差异性,但两剧中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形成一定对应关系.从中可以分析和理会莎士比亚与莫里哀作品的内涵,认识他们的思想特征、创作旨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变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与节奏、悲剧风格与结局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故事新编》与《神曲·天堂篇》结构、题材的相似性人手,探讨但丁对鲁迅的影响,进而指出鲁迅晚年在思想上"没有走向天国"的原因,为鲁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诚”是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学说中,尤其在《通书》中,对“诚”多有论及。《中庸》是先秦儒家学派中弘道派的代表作,其中有多处对“诚”的系统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通书》与《中庸》在内容和思想上的承继关系。讨论周敦颐的诚,可以增强我们现代人对诚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大师劳伦斯创作的<菊花的幽香>和中国著名小说家郁达夫创作的<薄奠>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分别以象征和写实的笔法描写了一个以男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的家庭悲剧,并对各自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因而具有进步意义,成为中英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代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封建统治,由皇帝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白虎会议",以讨论经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在讨论中,<诗经>的有关问题就成为主要内容.公元18世纪朝鲜李朝正祖时期,由正祖亲自主持进行了有关中国古代经学的"讲义",而<诗经>也就是主要内容.中朝古代<诗经>的研究存在可比性,其相同性反映了两国封建文化的相同之处,其相异之点,来源于两国文化的不同,也反映出古代朝鲜力图在文化上学习、借鉴和创新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在但丁的《神曲》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灵魂们具有身体的形象和特征。对此,《炼狱篇》25歌给出了一种解释,根据这种解释,灵魂在死后获得了由其周围的空气形成的新身体,灵魂通过这些身体与外界接触。但这种解释是成问题的,因为在它未曾注意到《神曲》中灵魂的"身体性"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本质上,无论灵魂"身体性"还是《炼狱篇》25歌的解释,其思想来源都是《约翰福音》第六章中耶稣与犹太人的一段对话,在那里,不信神的犹太人只能看到耶稣的肉身,却看不到他的灵性。因此在《神曲》中,"像身体的灵魂"是对不信者的神学讽刺,而"身体性"的逐渐消解则是皈依的表记。  相似文献   

20.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