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发轫于西方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近年受到国内译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后殖民翻译理论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后殖民翻译理论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当今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以探究不同国家的文化属性,整合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第三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平等对话为根本目的,其代表人物为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以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分析文本,可以看出后殖民批评的理论内涵在具体文本中的呈现。当面对现今多元化、变化着的世界,我们研究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角和批评策略也应该不断变化、更新,不能片面关注某个评论家的某个理论,要全面灵活地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鹏 《江淮论坛》2005,(5):71-73
后殖民主义是在近几十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思潮,它最初在西方国家出现,并不断扩展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殖民主义的思想家大多是西方世界中具有东方血统的文化精英.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再加上后殖民思想家的尴尬身份,造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想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同后现代主义一样 ,后殖民批评虽然可以说与文学有着更为紧密的亲缘关系 ,但在今天 ,它早已弥漫于整个文化领域。尽管萨义德、斯皮瓦克等后殖民主义代表人物都着力强调后殖民与后现代的差别甚至“对抗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不仅与西方社会进入后现代这一时代背景相联系 ,而且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取向如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等还在相当程度上直接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源头。同样 ,尽管后殖民批评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 ,但由于当代人类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源起于西方的现代化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因而…  相似文献   

6.
张其学 《东岳论丛》2004,25(5):50-55
消解和批判文化霸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旨趣。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揭露了西方帝国对东方民族的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 ,还探讨了东方民族如何反抗这一文化霸权主义行径 ,提出了反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策略。后殖民主义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思殖民 ,这一文化主义的分析范式也就决定了后殖民主义所提出的反文化霸权的策略仅仅是在文化领域内的话语、理论抵抗 ,这些策略包括 :杂交性、模拟、女权理论和少数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进入中国大陆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文章和著作不可谓不多,它在开启中国学术界新的理论视野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混乱甚至一些常识的丧失。继续深入反思后殖民批评话语在中国本土的接受和应用情况,是急需继续推进的重要问题。本专题选择对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有深入思考的三位学者的文章来谈这种起源于西方的文化理论的中国化问题。章辉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在全球兴起的原因和在中国流播的语境,并就文化交流和文化殖民问题,中国现代性的话语认同问题和后殖民理论对于学科建设问题发表了具有启发性的见解。吴泽…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了东西方交往的不平等事实 ,从对马克思有关殖民理论的评述中 ,萨义德察觉到东方学的视野是基于毁灭和再生的转换 ,通过在经济与文化两个领域里分析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萨义德揭示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维护民族文化独立与尊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赛义德将福柯的权力理论,具体运用于分析西方殖民主义传统所形成的"东方学"话语体系,指出其中隐喻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实质.然而,他却刻意地与福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援引为自己的思想来源.这种思想的混杂性表明,包括后殖民理论在内的后马克思思潮,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理论变式.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理论是多种文化理论与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利于民族文化重建的理论方法。后殖民理论在中国民族文化重建中的理论实践,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视民族文化重建,弘扬民族文化势在必行;其次要“关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建立一种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7,27(4):101-104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甚大,要真正融合创新是相当困难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寻求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对接点。一般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不大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难以持久,必须以相配套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变革为基础,并逐步衍生出融合中西的新知识群体。随着新知识群体知识系统的变化以及民族知识体系的融合中西,就使中西文化的对接渐渐落到了实处;而知识体系的更新又带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国人在选择中西文化当中自然就提升了档次,使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戴鸿斌 《兰州学刊》2008,3(3):193-194,111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理论渊源有: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其代表理论家有: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爱德华·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的出现为解读英国小说中涉及殖民和殖民地的作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就中西方而言,由于各民族物质环境、文化起源等不同,所以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笔者通过对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全面、多层次地把握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内涵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何爱国 《河北学刊》2005,25(5):60-67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从儒家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儒家的调适和重建方式主要有:“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以“中学”释“西学”或以“西学”释“中学”、“中西会通”、“接续主义”、“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本位文化”、“中国本位”或“民族本位”、“西体中用”、“合题”、“化西”、“创造性转化”等十二种。在“现代化共识”形成(1919-1935)以前,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尔后是“创化论”(“创造性转化”)。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一种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架构。  相似文献   

15.
当从“自我”文化走进“他者”文化时,我们会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着众多惊人相似的文化“品种”,诸如共同拥有哲学、理性、诗歌、戏剧等。但是,在各自的地理、历史因素无形之手的铸塑下,这些各族文化“品种”的实质、形态变得不尽相同。以三组中西文化主题词为例,在把握这些同类“品种”的概念时,特别是用本族语去指称他者文化的同类“品种”时,要警惕以“自我”文化语境中的所指去填塞“他者”文化的能指,而应让这些概念还原、激活于自身文化语境之中,从而走出异文化同类概念误读的盲区。  相似文献   

16.
罗晶  过伟敏 《学术探索》2013,(4):131-134
由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背景和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的悉心经营和实业建设,南通兴建了大批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这些建筑是近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因其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特征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现存近84幢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多次调研、测绘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因,并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四种基本的式样类型。  相似文献   

17.
宋真宗和仁宗时期,为对抗西夏,北宋政府竭力经营甘青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边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北宋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试就此问题及其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睡狮而醒狮,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勃兴期民族精神的一个文学象征,其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融合,而由中国知识分子想象虚构历史生成物。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也有别于一般西方的狮子形象,它既是启蒙者又是觉醒者,既具有以武力为基础的强大统治力,又有威而不猛的温和威慑力。  相似文献   

19.
和合学理论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为根基并融汇中西古今思想,是张立文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面对人类共同的五大危机以及中国哲学所面临的挑战做出的回应。同时,也是他为了回答持续百年之久的东西文化之争而提出的文化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王泉 《学术探索》2010,(3):119-1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构成了新的文化坐标。在这一坐标系中,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民族文化人格开始形成,同时又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呈现出突围姿态。这样的文化坐标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指向,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方位的文化辐射。它沟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缩短了儿童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