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白川何为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员工共识并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说,校园文化指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包括舆论风气、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对校园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逐渐趋向一致。一般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的精神氛围。狭义的校园文化指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或者叫非课堂文化,它包括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尽管内涵有大小之别,但共同的认识是,校园文化是连接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探求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要义,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要义包括:课程性质、地位、功能和课程教学规律、原则、目标等项内容.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又要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有益资源并实现其当代价值转化。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须承担着引领儒家文化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儒家文化,既源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先进性。而儒家文化之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引领,一是儒学时代化的需要,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需要。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家文化提供可能。在此基础上,坚持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原则,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儒家文化的当代引领。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广大学生进行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看,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看,校园文化指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或者直接称之为非  相似文献   

6.
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权利的总称。人权可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其存在状态包括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在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的过程中,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从保障个人人权的视角看,衡量一国政府是否在认真地对待人权,主要看其是否遵循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十分重视文艺家的修养问题,特别是文艺家正确的世界观的培养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理论取向与儒家诗学一直关注文道关系以及“配义与道”的文人内在修养路径有很高的契合度。除此之外,两者在谈论文艺家的修养时,也都十分重视经典的研阅以及作家丰富的社会阅历。这种作家论的角度,与西方文论,包括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重点围绕认识能力,特别是哲学思辨能力谈论作家修养的路径形成明显差异,具有比较突出的中国特色。中国古代崇尚“以文化人”及“德治”,因此对包括文艺家在内的承担这一使命的文士的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文艺家修养的文化根源。而看重文化的力量在社会变革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8.
一、我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育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等。狭义的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或者叫非课堂文化,它包括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文化来自拉丁文 Cultura(耕耘、培养、教育、发展、尊严),它表示人和社会在历史上的一定发展水平;这种发展水平,既反映在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组织类型与组织形式之中,也反映在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中。文化概念既用来评判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具体社会的、部族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发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指十四五周岁到四十周岁的年龄段或这一年龄段的人。经营青年人力资本的责任在政府。共青团应协助政府经营青年人力资本、管理青年事务。经营青年人力资本包括对青年管理、开发、培养、教育、使用等工作。政府经营青年人力资本应遵循社会化运作、动态性管理、学习型要求、扩面式发展、开发式扶贫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一代“四有”新人。而造就培养人最重要的又是提高人的素质,这个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本文主要谈人的道德素质及其提高问题.道德素质,一般是指人的道德观念素质和道德能力素质之总和.前者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等。道德认识指人对道德原则、规范的了解和掌握,这  相似文献   

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一体化发展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入新境界的一条必由之路。两种“大众化”的一体化既指理论阐释上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吸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转型要充分地马克思主义化,也是指两种“大众化”并非彼此隔离的两个行动系列,而是合二而一的一个行动。“一体化”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传统意识。其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理论诠释与理论创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中国革命斗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中国现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从学理的层面、从理论的核心深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主要是指与儒家哲学的融合,两种哲学融合的基础在于两种理论的核心深处存有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法则,即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强烈的实践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很好地将中国儒家思想包融于自身时,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与概括。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其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用。从哲学基石、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再次解读,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性质及其理论基础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权利原则和发展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所谓权利原则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维护人权和发展公民文化权利的原则;发展原则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原则。重视和坚持这两个原则对我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性质及其理论基础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权利原则和发展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所谓权利原则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维护人权和发展公民文化权利的原则;发展原则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原则。重视和坚持这两个原则对我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筑的人文精神是指建筑文化要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万物之本,为万物的原型,以人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衡量万物的价值。这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运作逻辑,也是建筑创作应遵循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指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文化子系统相互渗透、彼此协调,共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模式.从意义上讲,和谐文化意在建构人的和谐本质从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方法上讲,和谐文化是以价值管理统摄精神文化的政治生产方式和经济生产方式.和谐文化是和谐的人与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和谐时代的精神标志.  相似文献   

19.
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从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重视人类文化遗产是其本质的要求。它的开放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襟怀,乃是出于对人类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和理性地遵循。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性和现代性、先进性和广泛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创新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智力是指人们在掌握了系统化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认识能力。包括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认识力和思维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