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共两党实现初步合作抗日的根本原因是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日本的侵略不仅危及中国人民的利益,也逐步危及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和蒋介石统治集团的利益,因此国共两党逐步调整各自政策,而共产党则是首倡者、推动者,终于实现了两党初步合作抗日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无比愤怒,各阶层人民纷纷起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要求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接着,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出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在东北,党发动工人群众深入农村,与广大农民结合起来开展游击战争,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影响和领导下,东北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战长达十四年之久。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  相似文献   

3.
国共合作抗日与祖国统一付静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在亡国的威胁面前,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摒弃前嫌,一致对外,携手打败了东方最凶恶的日本法酉斯,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时至今日,发展经济,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雄居...  相似文献   

4.
1937年9月,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但是,国共两党始终未能制定出双方都同意的成文的政治纲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并不等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没有政治基础。没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不可能合作的。那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就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中华民族。 首先,抗日是中华民族和国共两党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八一宣言》是我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根据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在法国巴黎中文版《救国报》上公开发表的重要文献。宣言辗转传播到国内,给地处抗日前哨的北平青年学生以极大地鼓舞,推动了“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宣言传到党内,引起了毛泽东等同志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宣言秘密传到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唤起广大爱国将士的政治热情,促进了国共两党的接触,为两党重新合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二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日高潮,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两次合作,留给世人以诸多启示。国共两党应进行再次合作,为反对台独、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的卖国方针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仅三个月的时间,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东北三省,并以伪满洲国的形式统治东北长达十四年之久。日寇在武力侵略东北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实行了殖民地思想文化统治,即实行割绝东北与关内的文化联系而依附于日本帝国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政党,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建立了大批抗日根据地,把解放区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两党之间除了抗日之外已不可能再有其他政治上的共同点;两党用三民主义作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的问题只是表示了一种可能性,并未见诸于双方共同承认的纲领;两党在抗日纲领上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关于“三民主义”的论战,表现了双方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尖锐对立;《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为这场论战作了总结,在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抗日战争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五年八月,我国各族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最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两党的合作,没有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对日作战,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武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回顾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探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土地政策历来是每一个政权最基本的政策.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对土地政策都十分重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土地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有利于调集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反击日本侵略,两党分别调整了土地政策.新的土地政策对于抗战以及双方政权的生存、巩固乃至民心向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二八”中的群众抗日团体韩明华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向上海发动军事进攻,上海地区绵亘不绝的抗日运动又掀起新的高潮。面对战争威胁,为求民族生存,人民群众自动组织起来,纷纷奔赴战场,出现了群众抗日团体同仇敌汽、踊跃支前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与侵略者...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是中国抗战的枢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走上一致抗日的正确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西安事变也为左舜生争取政党合法化与加强国、青两党合作抗日提供了历史契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左舜生实际领导的中国青年党实现了从反蒋独裁、野战抗日到拥蒋抗日的思想与策略的转变,但仍然没有改变其反共抗俄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不仅意味着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也标志着日本用武力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日本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制定了有利于抗日...  相似文献   

15.
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是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逐步放弃了实行多年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走上“对内和平统一”,“对外抗日御侮”的道路,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如何评价国民党当局的这一转变,直接涉及到能否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本文略谈几点看法。一1935年华北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处于越来越紧张的对抗状态,中日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这时,“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七年间,陈毅奉中央指示到湘赣边区游击根据地找省委和谭余保,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围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打击民族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动员和收编湘赣边区游击队开赴抗日斗争前线。这一重大活动,党史说法不一,争议较大,至今尚未定论。争议的问题主要有: (一)关于会面的时间:一说是一九三七年  相似文献   

17.
抗日时期国共两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其发展变化过程看,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具有转变的坚定性以及内容的理论性和战略性特征。国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具有两重性、曲折性、策略性和散乱性的特征。但二者在抗日内容上也有许多共识。其异同的原因在于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和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在于国共两党的抗日目标相同,但抗日的政治路线不同;在于两党的人才观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总觉醒,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在事变发生后不久,便使国共两党由原来的对立、停战走向携手合作,酝酿已久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抗战开始到武汉保卫战期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合作抗日,关系比较密切。两党虽在政见上有所不同,而且矛盾很大,但终究没有破坏统一战线,各自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同谱写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光辉篇章。认真研究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特别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国共关系出现的特殊局面,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关系中的磨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激化阶段和相对缓和阶段,各阶段是相互连续的,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在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内容上以武装冲突为核心,其它为辅助;范围遍及各个抗日根据地。存在磨擦的原因是国共两党阶级矛盾的存在与发展,两党最终的抗日目标不同,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奉行的反共政策造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破裂的根源在于中日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由于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合作,并采取了正确的斗争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20.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需要国共两党的努力和合作。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成功地实现了两次合作。两党尽管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纲领不同,政权性质不同,但为了同家民族利益,国共双方以民族大义为宗旨,在共同抗日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能坚持以至于取得胜利。历史发展到今天,祖国的和平、发展与统一,是任何政党都无法抗拒的潮流。而国共再次合作是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近几年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中,我们也看到这种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