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清前期两江总督及其对江苏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江总督尽管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但驻地江宁,因而受其治政影响最大的是江苏省。而江苏是清代财赋重地,其之治理好坏关乎国计民生,所以清延十分重视两江总督的简选。本文对清前期两江总督的设置、职掌、民族背景、出身、任前职位、任期等进行探讨后发现,在此背景下走出的两江总督多数都能相对清廉勤勉,对江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明在专制皇权控制下清朝地方的发展,总督的因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百年三江     
三江就地域而言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清三江域指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清末时期,江苏、安徽并称江南。故江南、江西称为两江。1902—1905 1902年清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督署江宁(即南京)办师范学堂。是年9月刘病逝。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清府准。由江宁藩司拨银,校址于江宁  相似文献   

3.
我看张之洞     
我看张之洞戴逸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有名的洋务派,他在近代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后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代理两江总督,晚年入军机处,直到1909年去世,享年72岁。...  相似文献   

4.
曹福华 《社区》2010,(20):41-43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氏,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晚清重臣。早年随族侄刘长佑率乡勇与太平军战。因战功累升广西布政使。同治四年.擢赣抚。后迁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要职。尤其是他第三次出任两江总督,时间竞长达12年之久(中途因甲午战争奉诏北上主持军务达15个月,两江事务暂由张之洞署理),清末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力主对日作战、反对废黜光绪帝、策划并参与“东南互保”、“江楚三折”建言变革等,无不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8,(14):64-65
中国电信业和南京电信业均始于有线电报。1879年.清廷在天津至大沽之间架线,成功创设有线电报。各地官府见“电线之设,紧要文报瞬间可通”的快捷、便利。纷纷投资上马。其中北洋大臣筹建的沿大运河架线、从天津至上海的“津沪线”尤为重要。是勾通我国南北的电信大动脉。当时,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刘坤——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奏准清廷筹建沿长江的南京(当时称江宁)至镇江的电报线,  相似文献   

6.
《金陵瞭望》2011,(16):I0045-I0045
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的前身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于1865年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园区也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魏源(1794年——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早年崇尚程朱理学,后从经学家刘逢禄学今文经学。在学术上他提倡“通经致用”。反对逃避现实,埋头考据的学风。曾在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两湖总督陶澍、两江总督裕谦、江苏巡抚林则徐等署中任幕僚。在此期间耳闻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侵略者的猖狂,受到很大刺激,立志发愤著书,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魏源一生著述很多,尤其是在林则徐的《四州志》基础上编著的《海国图志》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8.
陈宁骏 《金陵瞭望》2007,(17):62-63
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1779—1839年)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封疆大吏,而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多次会试落第的举人。后来,左宗棠从一位私塾先生发展成晚清有名的朝廷重臣,与陶澍的赏识和鼓励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负责皖南团防事宜的张芾为了筹办军饷开始抽收茶厘.创设之初,皖南茶厘抽收数额不大,后抽收额度逐渐加大.同治元年(公元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筹措军饷,特设皖南茶厘局,专门负责皖南地区的茶税、茶捐和茶厘,之后便形成了皖南茶厘局并由两江总督直接管理的惯例,直至清亡.  相似文献   

10.
两江总督的经济收入分为俸禄和养廉银两部分,前者非常低微,不足以维持生计;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群体的收入数额常常因个人的因素差异颇大。两江总督的经济收入问题,折射出清代地方吏治和社会治乱情况,能为我们今天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四年,也是林则徐在江苏任职的最后一年。因两江总督陶澍奉旨赴安徽、江西阅兵,林则徐以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执掌着江苏全省的军政大权。该年秋十月,林则徐为督防黄、淮秋汛,催儹回空漕船及办结要案等事,从南京移驻清江浦,接到盐城县令要求今冬开挖疏浚境内皮岔河的呈文。为着了解盐城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官场蒙骗等弊,林则徐特地到盐城进行厂一次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梁纪锋 《社区》2012,(20):42-43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从未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  相似文献   

13.
牟丹渝 《中华魂》2012,(22):25-26
今年11月是左宗棠诞辰200周年。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后三次会试进士不第,在已故两江总督陶澎家当塾师,遍读群书,钻研军事。科举制度下的他仕途无望。清咸丰元年(1851)起,他先后充当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1861年随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于长沙编练5000人湘军,赴赣、皖、浙边境地区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底他升任浙江巡抚,读书进仕不成的举人,依靠打仗成为掌控一方的大员。清  相似文献   

14.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大学士,勇毅候曾国藩长子。由二品荫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引见,“奉旨以员外郎用,戲分户部”蹇谕ㄉ毯?时代风会转变,中外交涉日益纷繁。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纪泽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江宁区文化志》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共分二十六个章节.100万字.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将江宁悠久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文化事业的发展脉胳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借签性。江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为将江宁文化历史、建国后江宁的文化事业发展轨迹祥实地纪录下来。2007年江宁文化局借第二次全国修志之机.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法编练新军,与此同时,各类军事学堂在南北各省纷纷建立,军事教育勃然兴起。其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就是张之洞。 一 张之洞军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对军事人才的重视,而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又与他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对外情的了解不断加深和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担忧有关。 1884年7月8日——清政府对法宣战前夕,张之洞从腹地山西抵达战云密布的广州就任两广总督。他上任后亟筹战守准备,起用老将冯子材,为谅山——镇南关大捷作出了重要贡献。事隔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之洞又奉旨到靠近战区的江宁权篆两江总督。在江宁,他不分畛域,调兵遣将,筹固大局,主张对日本的侵略进行坚决的抵抗。  相似文献   

17.
褒贬端方     
收到一张端方的红色信札,自然想起了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在清末曾任两江总督,历史上褒贬颇多。他有许多的故事留在历史上,不过在慈禧太后葬礼上的那一幕却最清晰——他跑到东陵,为慈禧送葬的队伍拍照片,此举大大触怒了监国摄政王载沣,认为不合章法,于是落了个被免职的下场。  相似文献   

18.
刘坤一与甲午战争商鸣臣在一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刘坤一任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如何评论他在这场战争中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一刘坤一是著名的湘军宿将。甲午战争爆发前任两江总督,并受命“帮办海军事务。”战前,刘坤一...  相似文献   

19.
薛冰 《金陵瞭望》2007,(24):59-59
清代道光年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为了提供一个让读书人“用经史古文相磨砺”的场所,同样选择了清凉山,在盔山东麓创建了惜阴书舍。太平天国剿灭异端的“圣火”烧光了清凉山周边的文化胜迹,也烧掉了惜阴书舍.然而天国灭亡之后.出现的是规模更大的惜阴书院。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号少穆,1785年8月30日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贫寒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林则徐四岁就跟着父亲学习,七岁父亲就教他学写文章,直至十二岁考中秀才,才离开父亲到鳌峰书院就读。1804年中举人。1811年赴京参加会试、殿试,朝考成绩皆佳,赐进士出身。由于林则徐为人正直廉洁、办事认真,颇受皇帝青睐,他仕途畅达,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杭嘉湖道,江苏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南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