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到饶宗颐先生及其学术著作的重要,并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从事专门性的研究,如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藏学、琴学等,为饶学的发展和研究开启了新的门径.涉及饶宗颐先生宗教学的民间信仰之评述,则仍未见.饶宗颐先生在中国古代神明和原始道教的探索研究方面,是具有突出贡献的一位学者.其研究古代神明、信仰、思想等论述文字,越发体现出饶宗颐先生学识之渊博、征引之繁富、论述之详明,于古代性别信仰、地域文化、思想,养生与巫文化等,都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学术意义、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饶宗颐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一定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名人。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迄今为止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在甲骨文、敦煌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音乐、韵学、古文字等方面颇有造诣,蜚声海内外。然而通过《中国人名的研究·序言》的阅读,我们发现他在人名学上也有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本文就此篇序言试着解读饶宗颐先生的人名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论饶宗颐楚辞学研究的文化还原模式梅琼林在20世纪战果丰硕、新见迭出的楚辞学领域,饶宗颐先生堪称大师。他在将近50年的漫长的学术岁月中,在许多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国学研究的一代巨擘;他的楚辞学研究在其国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深厚的中外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国学"这一称谓的弊病出发,力主饶宗颐的"华学"说.倡导将中国古代学术、现当代学术、汉民族主体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传承、流布、创造的中华文化,作为一个结构整体,构成古今中外文明交流发展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邹昌林先生新著《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以《周礼》为主要研究对象。他择取宗教学研究与礼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新视野,从文化源头上对中国古代国家宗教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他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探讨我国古代国家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侨批文化研究的兴起已成为潮汕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侨批文化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饶宗颐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在侨批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从侨批文化研究学术史的角度,综合评价饶宗颐的侨批文化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分析饶宗颐侨批学术思想在侨批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叶舒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冖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陷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拧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提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8.
饶宗颐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汉学家,最近应我校之聘担任顾问教授。本文是铙先生去年五月二十二日要我校中文系所作学术报道的记录稿,内容深入触及佛典与中国晚期诗论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新儒学”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马一浮先生的诗学思想不仅有意识地继承了我国学术传统之精华,也能够正视西方现代学术对我国近现代诗学研究的影响。他的这种既立足传统而又超越传统,因而能广收博取东西文化之长的诗学思想,在诗学的学科观念、研究方法以及诗学研究应该存在的形态等问题的认识方面,可以给我国诗学研究之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古琴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种种联系,在礼乐文明的语境下,对古琴的记载与阐释广泛见于各类儒家经典以及典章制度,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层面均扮演重要角色。先秦时期,作为祭祀活动使用的乐器,琴、瑟屡见于古代礼书。至汉代,琴所具有的宗庙礼乐身份开始出现变化,逐渐进入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饶宗颐先生将琴学与中国哲学,儒、释、道三教,乃至其所涵括的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提出“琴道”这一理念。又结合琴史,在形而上的高度理解古人赋予琴曲的哲学内涵。以古史、古学论琴曲,广及三教,对琴道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使我们从琴学研究角度,对先生在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领域的视野与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冯达文先生是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也是国内外知名中国哲学史家。他将“在信仰中成长”与“在理性中求进”的人生经验化为“以学术研究来支持价值信仰,用价值信仰来引领学术研究”的学术宗旨,依此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不仅以理性化、知识化的形式很好地诠释了古代中国哲学家以直觉方式建立的价值信仰,而且在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孟思想的阐发、老庄思想的定位、汉唐宇宙论的发掘、明代儒学情本论的表彰等方面独标新见,在中国哲学史界具有独特的影响。更为难得的是,其研究都本自亦归趣于对人类健康生存与发展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论述了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金景芳教授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着重介绍了金教授在<周易>研究、孔子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和中国古代典籍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同时也评价了金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是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家,在古史研究、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也同时贯穿在上述研究中,他把神话与史料、实地调查所得相结合,把民间信仰纳入到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框架中,目的是把握民众的思想,从中找到中华文化之根,唤醒民众参与到救亡图存运动中来。  相似文献   

14.
饶宗颐先生是国际著名汉学大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从其治学经历来看,他是靠家学、师承和自学才得以博古通今的。乃父饶锷对少年饶宗颐的人生选择与学术取向都起了关键性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涉及到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多元因素,但家学渊源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黎虎先生从事史学研究60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学术成就卓著。综观黎先生史学研究,“独立思考,推陈出新”为其治学思想,“经世以为学,创新以求是”为其研究原则。黎虎先生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这一新学科,还结合走马楼三国吴简等新史料,对魏晋南北朝“吏户”“吏民”等问题进行重新诠释,构建起“吏民”问题研究的全新学术体系。黎虎先生非常重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有机结合,在其研究中完美地诠释了“二重证据法”,从而在史料的运用上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6.
<正> 《韩山师专学报》1989年(5月印成)第一期是一册“潮汕文化研究专刊”。前不久,韩山师专成立了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着手对潮汕文化及其研究现状进行初步调查摸底,并开始组稿,该专刊就是这一工作的第一份成果。从整本来看,这一期的“潮汕文化研究专刊”,覆盖面不小。在古代文化研究中,饶宗颐先生之文,用翔实的史料,对宋代潮州之韩学,进行了钩稽、考订和辨正,指出其“可称述者,约有三端:一为潮本韩集之刊刻;一为名宦之尊韩,而多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之于华夏人文学术现代重建,经历了“本国学术”独立意识之形成、“广义宋学”之建构与“新宋学之建立”三个阶段之演变过程。这一学术历程,与陈先生治学方向变化之轨迹大体一致,亦与陈寅恪先生之文化理想密切相关。陈寅恪先生关于华夏人文重建之思路与业绩,不仅是陈先生人生志业之集中体现,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宝贵精神遗产,亦是“留赠来者”的关于华夏文化复兴的学术蓝图。  相似文献   

18.
《忏悔录》是中世纪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它是奥古斯丁改造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基督教学说的典范之作,是奥古斯丁有较为完整的人学思想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理性是信仰的基础”、“人人皆有原罪”、“上帝救赎”、“禁欲苦修”和“往生天国”等人学命题。这些论述对中世纪的哲学、美学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间接地孕育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研究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是深入研究中世纪人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学问在中西之间──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王邦维季羡林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主要研究领域是梵学、佛教学、以及中亚的古代语言。其学术成就是国际国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在这些方面,羡林先生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时候,又与中国有关。这方面的学问,现...  相似文献   

20.
《慵石室诗钞》系潮州现代诗词名家石维岩诗词作品集。饶宗颐系石铭吾后辈,1994,饶宗颐教授特为《慵石室诗钞》作序。他的序文,以文言为之,字凝句炼,感情深厚,见解精湛,人伦情怀与诗学思想交相辉映,不仅在饶宗颐的序跋中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还是一篇重要的诗学文献,极具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