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与农村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其根本是土地及其利用,仅仅依靠农业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又有助于农村旅游的开发和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莆田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依据循环经济原理发展“优质、低耗、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农村庭院农业,使农民家庭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莆田人多地少,农民仅靠责任田并用传统耕作方式想步入小康生活受到一定的制约,必须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莆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莆田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应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优化、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的原则,并在原有基础上采取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广泛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队伍管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等措施完善发展模式,以期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从农民理性的视角出发,采用在荆门市X镇“二村一社区”的调研数据,研究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农业清洁生产和农民绿色生活状况,分析农民在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等特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农业清洁生产并不理想,农民绿色生活方式有待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尚不明显;政策认知、清洁生产分别与绿色生活正相关,政策认知、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各自与建设成效正相关。据此提出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政策认知水平、形成生态意识行为自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发展农村绿色文化、培育农民绿色生活方式,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格局等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宋代张载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阐述“民胞物与”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爱人爱物,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是宝贵思想资源。随着人们在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中心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形成以满足人们需要和利益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越富越光荣”的财富伦理和农民的利己主义导致农民在追求财富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农村生态伦理教育方面欠缺制度保障,尚未形成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村民主体协同配合,这些因素共同制约“民胞物与”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农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要在主体上注重协同性,在内容上注重通俗性,在方法上注重实践性。“民胞物与”的思想精华需要与时代诉求相对接,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宣传中,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户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受益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实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中,政府主导的农村环境治理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但要取得长期可持续治理效果,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的水平,农户的行为参与和实施程度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湖南省衡阳市254个试点与非试点区域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探索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政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机理与效应。结果表明: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是通过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间接正向影响农户的行为意愿,进而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试点区政策的推广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效应较强。建议:政府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的政策及措施宣传,同时致力营造积极的治理氛围,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以巩固和提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扶持政策,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推进,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全方位参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丘陵和长江资源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肉奶、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经济林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并强化科技引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试验示范、完善提高,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产品增质、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86%,居全省第四位。再加上进一步加大和推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及广泛开展农民和农业干部培训,镇江农业自主创新优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发展旅游生态经济是桂林北部地区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桂林北部地区具备了发展旅游生态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旅游生态经济发展在优化配置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能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经济发展基于桂林北部地区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需要采取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实施生态补偿,加强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价和社区治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全面提高旅游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0.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绿色发展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人“天人合一”智慧的弘扬。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培育和提升农民绿色发展主体意识,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以科技引领创新,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机制,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现状,形成了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为目标的"三农"思想体系:依靠改革引领、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强;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开展生态保护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乡村,展现农村美;完善惠农富民政策、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和实施转移就业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引领农民富。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往往不能与之相协调,以至出现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生态振兴、做到生态宜居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特别是事关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农村创新发展和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挑战、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以及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它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户籍制度与三农问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是中国在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践中处理和解决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关系及矛盾背景下的产物。户籍制度在其渐趋完备并走向固化的进程中,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户籍制度遭受冲击并逐步走向改革。目前,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一国两策”格局的彻底打破,也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三农”问题破解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海南特区农业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就要解决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发展问题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上;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途径;3.进一步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加强琼台合作,发展“特”、“热”和“反季节”农业;4.工业要支持农业工业化。  相似文献   

15.
广西自治区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的一个探索性举措,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和调解农村纠纷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一制度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运行机制问题和局限,这进一步表明了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实现“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良性互动,通过“政府下乡”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完善政府下乡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华魂》2005,(10)
罗江县编制“十一五”规划,重点是: 农业。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新兴专台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方向,大力建设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畜牧水产业发展,扩大畜禽良种化规模,提高产出能力和养殖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路地”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渠系整治工程、库堰治理工程、金土地工程、组组通工程,加快农村小康示范村和扶贫新村建设。 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工业经…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生态道德教育是工业革命后逐渐兴起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内容包括生态价值观的涵育,绿色消费观的培育,生态国情常识的知育以及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因此,村支部委员会干部要带头践行生态道德活动,依靠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生态道德教育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转变,抓住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难点、重点和要点,同时培育农民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赋予农民生态权可以使农民成为农村生态维护的权利主体,为农民在生态立法上争取话语权奠定制度基础。然而,生态资源的公共性导致农民生态权权益主体的权利不明晰、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引发生态权利冲突,这使得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遭遇实施困境。为了使作为抽象人权的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得以落实,在理论上应明确生态权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在立法上需要具体规定作为农民生态权权能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生态公益诉权。  相似文献   

19.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竞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赋予农民生态权可以使农民成为农村生态维护的权利主体,为农民在生态立法上争取话语权奠定制度基础。然而,生态资源的公共性导致农民生态权权益主体的权利不明晰、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引发生态权利冲突,这使得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遭遇实施困境。为了使作为抽象人权的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得以落实,在理论上应明确生态权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在立法上需要具体规定作为农民生态权权能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生态公益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