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其实施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本文讨论了大部制改革的五点理论基础,并结合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阐述了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优势所在。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政府能力和责任的培养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共治理模式是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向,行政权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可行做法,树立中央权威是大部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为政府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然而,“大部制”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和困境。“经济人”假设主导下的个人及部门利益化是“大部制”改革面临困境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为个人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集团化;部门利益集团的分利竞争是其组织原因,具体表现为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部门利益集团对有损他们利益的一切改革都进行千方百计的阻挠,这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阻力。因此“大部制”改革必须打破部门利益的格局、冲破利益集团的阻挠,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3.
深化“大部制”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由此大部制改革拉开了第六次机构改革的序幕。为避免此次改革再次陷入“削减-膨胀”的恶性循环,本文首先分析这次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其次是正视大部制改革的四大挑战,最终提出改革中亟待解决问题的策略,分别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策略方法;内部协调、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四方面思考。努力实现“大部制”改革顺利进行,以达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大部制的概念,合理界定大部制改革的内涵与范畴,为大部制改革及今后进一步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又由于此次改革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及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在信息化时代探索新一轮改革卓有成效的路径模式,有必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大部制改革中的工具媒介和推动作用,为大部制改革实践的成功开展提供技术支撑,而大部制改革亦反作用于电子政务,缝合“信息孤岛与鸿沟”,促进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部制改革是当前行政体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大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职能相对接近的部门进行横向合并,从而拓宽管理幅度。在大部制的改革中,检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成效,既要看政府机构调整是否科学合理,更要看政府职能是否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了。所以,应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其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大部制是一种具有广泛管理职能的综合管理体制和组织形态,它具有“大而精”、“联而协”和“简而优”三个基本特征。国外大部制改革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部门协调与职能统一;权力相互协调和制约。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外大部制改革一般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与方法。国外大部制改革的经验对我国推进大部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大部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使政府改革有了新的契机。然而我国“大部制”改革也面临重重困难和部门利益集团的阻挠,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冲破部门利益阻挠,妥善协调部门利益在组建适应新的国内外形势的高效率的“大部制”机构的同时,健全法制,强化依法行政的理念,健全政府权力监督机制,建立责任政府、有限政府,以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中央政府实施大部制改革以来,各地方政府相继开展了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凸显不少问题。其中,佛山市级政府大部制改革出现基层人员力量薄弱、领导副职扎推明显、基层人员素质较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等突出的人力资源问题,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政府改革之路。为此,积极推行公务员聘任制,实现“分管型副职”向“辅佐型副职”模式转变,健全公务员培训与交流机制,拓宽公务员晋升渠道,才是解决市级大部制改革人力资源问题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9.
制度视阈中政府大部制的实现条件与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部制改革必须基于有效的制度构建,有效的制度和制度安排是大部制顺利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以制度的视阈观之,大部制的实现有赖于建立完备的大部管理法律制度、构建良好有序的大部运行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大部制改革的新型行政文化.法律制度、运行机制和行政文化三位一体,构成了大部制"马车"上的"三轮驱动",对于推动大部制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方整体政府对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是当前我国探索的一种政府模式。而整体政府是继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后政府改革新的发展趋势。大部制与西方的整体政府的契合点在于党政关系都非常密切、解决政府改革所导致的碎片化的治理和以服务型政府的公平和正义为核心价值。这将对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在党政关系的规范化、健全大部制改革的协调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带动政府转型方面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部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政府机构的大整合,行政职能的大转变和部门利益的大调整。国外大部制改革采取渐进式的推进策略,遵循动态式的改革原则,建立整合性的运作机制。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大部制改革主要是把握一个总体部署,采取渐进推进的策略,建立以部门、权力与利益为轴心的三大机制,同时协调和处理好六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制通过对组织结构进行合并整合,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以提高行政效率.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看,这是应对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行政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具体现实使大部制改革成为必要和可能.从组织内在结构看,我国行政组织结构导致行政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进行大部制改革.我国大部制改革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但是,大部制有其运行的复杂性和自身功能的局限性,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和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实现大部制改革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部制改革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就是改革引起了政府各部门固有利益的重新调整.全面认识和推进我国的大部制改革,需要有新的视角和进路.从博弈逻辑的视角出发,利用三个博弈逻辑模型对大部制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 推进高校科学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教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紧密相关。今年启动的大部制改革将为高教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提供契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教管理制度的改革不能停留在被动的跟进性改革中,而应深刻理解大部制改革的深意,大胆创新高教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兴起于西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的公民权、强调服务、注重公共利益的核心内涵与当前我国的大部制改革的目标相吻合,因此,推动大部制改革有必要吸纳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合理化因素,以便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大部制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国外大部制改革是多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推进过程主要表现为改革启动的权威性、改革原则的动态性和改革策略的渐进性等三个特征,其内容主要表现为宽职能的大部门架构、高效率的整体性协调机制和大范围的公共服务供给等三个方面。与国外大部制改革相比较,我国大部制改革既具有共性的内容,也呈现出中国国情的个性特色。国外大部制改革的经验对推进我国大部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部制改革成为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但其在地方的推行过程中存在利益博弈、成本障碍、心理障碍和代理缺位的现实困难。因此,可以从合理划分权力与平衡部门利益、降低改革成本、做好宣传和大力发展第三部门等角度来探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其改革目标包括三个层次,即初级目标是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机统一,中级目标是建立法治政府,根本目标是服务型政府的形成。通过目标定位,明确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引导我国大部制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从而为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表明,我国大部制改革已经起步。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笔者以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全面剖析了大部制的内外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论述了大部制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意义,以期促进大部制的健康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提出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指明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根据大部制改革的要素剖析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效能建设的实践,指出了其做法正是实行大部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巩固改革成果的现实路径。这对于新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