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作中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多干、肯干、主动干。1994年中考后,我意外地收到了上海市园林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母亲极力反对,因为她简单地认为搞绿化如同种田一般,非常辛苦。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觉得要抓住这机会去闯出一番天地来,母亲拗不过我,最后我如愿进入了园林学校。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进入南昌县竹林小学上一年级。母亲拿着我从学校领回来的新书凝视良久,她闻着新书散发的阵阵墨香,嘴角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想读书的梦,在我这里终于实现了。之后她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书包,书包的正中还缝了一颗红五角星,它使书包更美观、更光彩夺目了。母亲郑重地帮我把书包背上,对我说:"你碰上好时代,好好读书吧。"我牢记母亲的嘱咐,兴冲冲地背着母亲自制的书包,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谎言     
20岁那年,我平生第一次和母亲吵架,也是唯一的一次吵架,吵得很凶,吵得天翻地覆。我歇斯底里地对母亲大喊:“我知道你不爱我,我知道他们都比我优秀。”母亲咬住嘴唇,有些怒不可遏地对我说:“是的,我不爱你,你自己都不爱惜你自己,别指望别人会爱你。”我不可置信地看着母亲。母亲目光坚定地与我对峙,毫不掩饰。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绝望,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但我依旧梗着脖子回望母亲,脸上写满不屑与叛逆,内心里,却早已泪流成河,亲情构筑的世界顷刻坍塌。母亲有3个儿女,我是最没出息、最没长进的那一个。上学的时候,从学校里逃出来,以…  相似文献   

4.
爱到无力     
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相似文献   

5.
记得,小时候,我的书包是单肩斜背的军绿色布包。临上学的前一晚,母亲用红棉线在上面绣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刚开始,我嫌难看,不愿背,母亲却说:怎么会难看呢?雷锋都是背这样的书包啊!我一听,半信半疑,就勉为其难的背去了学校。到了学校,老师以及高年级的学姐、学哥们都嚷嚷:“吆!雷锋来了!”我一听,便高兴得不得了。后来,那个书包一直被我背到磨出了洞。  相似文献   

6.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7.
母亲住在广西农村,我当兵转业后留在了太原。为尽孝,我将母亲接了过来,希望她能无忧地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心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一如既往的推着自行车要去学校。可我左脚刚迈出门槛,母亲突然大喊了一声:“扣子”我低头一看,我的上衣掉了一个扣子,又一看,就掉在我的左脚旁。我说:“哦”就弯腰把扣子捡起来放进了衣兜里,然后就往前走。不料母亲又说道:“等一下,我给你缝上。”  相似文献   

9.
三月 《北京纪事》2016,(4):16-18
他又去网吧了,而且是在他母亲与我刚刚会面交谈过之后。交谈时我和他母亲都认为最近他有一些进步。  相似文献   

10.
刘克宁 《山西老年》2011,(12):27-27
1959年农历八月十五,学校放了一天假,让学生回家过中秋节。那年,我十岁,正在读小学。我回家后正赶上队里分菜。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只有我和母亲。母亲让我拿了个篮子去分菜,说:“上午队里分了半斤羊肉,看队里分啥菜,回来妈给你做饺子吃。”  相似文献   

11.
我特别看不惯一些做母亲的人一惊一乍的,好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孩子的敌人。过马路是危险的,因为有车;上楼梯是危险的,万一一脚踩空;陌生人是危险的,他们可能是人贩子;看电视是危险的,视力会下降……我至今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要赶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下雪,母亲一定坚持要我步行或者搭公交车去学校。当时我在吃早饭,马上就要吃完了,忽然闻此“噩耗”,几乎呆住了——我的期末考试啊,要我坐公共汽车,等我到考场人家还不都交卷了?  相似文献   

12.
爱心降血压     
第一次带妻子回家见母亲,妻子的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她耳闻我母亲是个“厉害的角色”。多年的操劳使母亲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一着急生气,血压就“噌噌”地往上窜,降压药大把大把地吃,一天也不敢耽搁,效果却始终不理想。为母亲诊治的医生说她老人家是顽固性高血压。我对妻子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母亲脾气不好,又有病,有言语不妥之处,我们多担待就是,她唠叨她的,我们左耳朵听右耳朵冒,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妻子提着精挑细选的礼品紧张兮兮地随我到了家,一口一个“妈”地叫,直喊得母亲心花怒放,嘴都合不上了。我正暗…  相似文献   

13.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14.
日本原众议院议员藤山爱一郎,曾写文章谈他母亲的教育方法,其中一段写到:“我上幼儿园时,母亲常让我到赤坂、日本桥等地卖东西。如果买错了,母亲并不发脾气,只要求第二天再来,”  相似文献   

15.
小妹不是我的亲小妹。 她是继父的女儿,母亲带我改嫁到许家的时候,小妹就在了,她比我小十天,我记得自己很紧张,一直牵着母亲的手,那年我九岁,小妹倚在门上甜蜜地叫我,哥。  相似文献   

16.
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着电脑。有时母亲睡着,但更多的时候醒着。她醒着,除了偶尔起床到阳台上活动一下外,就只好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母亲大多数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有时候她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  相似文献   

17.
从小,我一直不喜欢母亲,与父亲倒很亲近。我和父亲说草讲鱼、谈古论今,母亲在一旁时,总想插几句话,问些问题,我总是不耐烦地用三言两语打发了她。后来渐渐的,她也就不再问了,只是默默地听。此时,我心里总有一种隐隐的报复后的快感,我认为这怪不得别人,母亲完全是咎由自取,谁叫她这副怪脾气!  相似文献   

18.
妻的唠叨     
王涛 《社区》2008,(23):58-59
结婚前,每当母亲和父亲吵嘴后,母亲就整夜地絮叨着。那种细细切切的声音,在土屋的夜晚弥漫。伴着屋外寒风的凄厉,母亲不停歇的絮叨,钻进我用被子捂着的耳朵,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夜游的老鼠,则不怀好意地与母亲附和着,在房间上的楼板上进行着百米短跑赛。夜晚的时光,就在母亲的絮叨与母亲呵斥老鼠的交错中极其缓慢地苦捱。  相似文献   

19.
陈浩 《山西老年》2014,(3):32-32
自从以写作为专职,家里的大小事儿多半都由老公打理。每天他早早地起床送两个孩子上学,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去上班,下班路上顺道去菜市场买菜回家,每天学校、公司、菜市场、家四点一线的生活雷打不动,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从没听他说半个怨字,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夫。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打电话向母亲询问她需要什么,没想到她却笑呵呵地说:"你不是打钱给我了吗?还要买东西干什么。"原来老公偷偷地帮我汇了钱。我娘家人的生日,老公比我记得还清楚,除了母亲的、小妹的、奶奶的,他还记得外婆。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12,(17):47-47
周末,回家看望母亲,家里静悄悄的,一只猫安详地卧在阳光下花园的一角。奇怪,母亲呢,我有些怅然,迷茫间,我听到低低地唱声,是越剧的腔韵。原来母亲坐在楼上阳台温软的阳光下,戴着老花镜在绣花,嘴里还悠闲地哼着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