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关于王统照的早期创作方法,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我认为,作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是同意"写实主义"的主张的.但他的早期作品,却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后来,随着时代的变革,作家渐渐面向现实,浪漫主义色彩渐弱,以至消失,终于在1932年写出了可与《子夜》齐名的现实主义杰作《山雨》.从浪漫主义的"诗的境界"到《山雨》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就是王统照创作方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正> 王统照(1897—1957),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著名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优秀的作家和诗人。长篇小说《山雨》,是他的代表作。当这部小说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时候,文学批评界曾把它和茅盾的《子夜》并列在一起,作为那一年革命文学创作丰收的一个标志。这样提,固然对《山雨》的称誉过高了一些,但也确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王统照这部长  相似文献   

3.
<正> 1987年6月10日至13日,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在济南召开了第三次年会,这次会议主要研讨了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李广田的文学业绩。一、王统照研究(一)小说研究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从前期对“爱”与“美”的抒写到后期《山雨》中对现实人生的刻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评价他前期创  相似文献   

4.
<正> 《沉思》发表于1921年改版后《小说月报》12卷1号上,茅盾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把它与《微笑》并列作为王统照早期小说代表作进行过评析,解放后出版的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有关王统照章节中也都提及《沉思》。但除茅盾外,大多数论者都是从现实主义观点看待它,认为《沉思》是表现“美和美的理想被毁灭的主题,它反映了作家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①。这个判断是否正确呢?  相似文献   

5.
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的元老之一,他同茅盾、郑振铎、叶绍钧、冰心等共同创建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为现代文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近十年对王统照的研究较之“文革”以前有所深入有所发展,不仅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也出版了《王统照文集》、《王统照研究资料》、《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等著作;不过尚缺少一部全景式的对王统照进行综合研究的著述,杨洪承同志的力作《王统照评传》可以说填补了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6.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7.
王瑞华 《齐鲁学刊》2014,(2):136-142
王统照1921年2月12日至6月18日写了3大本日记,称为《民国十年日记》。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王统照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的交往,而且记录了王统照与他的诸城同乡隋焕东的一段秘密恋情。在王统照去世40年以后,《民国十年日记》于1997年公开出版,王统照与隋焕东的生死恋情也终于公之于世。隋焕东是五四前后接受了革命与启蒙洗礼的知识新女性,她后来追随另一位同乡路友于参加了革命。作为王统照、路友于的红颜知己,隋焕东短暂而美丽的一生以她的爱与殇实践了一代新女性的追求与梦想,也照亮了中国文学与历史的一角。  相似文献   

8.
1 王统照的好友——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瞿世英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最受泰戈尔影响的有二人,一位是冰心女士,再一位就是王统照,“他的思想受太谷尔(即泰戈尔)的影响很深”。王统照当时在座听了这番话,后来还将它加了按语,编入北京《文学旬刊》。可见,在唤醒王统照创作灵感的外国作家之中,泰戈尔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王统照对印度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他曾在《曙光》杂志上发表《印度诗人葛拜耳之略传与其诗之表象》的论文。不过,他  相似文献   

9.
<正> 歌德说过:“现实主义作家认为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记叙性文学体裁,把人物看作小说的灵魂.”(《歌德谈话录》)中国现代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难以胜数的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在各类人物形象中,我以为农民形象塑造得尤为出色.从二十年代初期的阿Q、闰土、运秧(王任叔:《疲惫者》)、多理(许杰:《惨雾》)到三十年代的奚大有(王统照:《山雨》)、阿毛(鲁彦:《乡下》)、老通宝(茅盾:《春蚕》)、立秋(叶紫:《丰收》),一直到四十年代的李有才(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张裕民(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郭全海(周立波:《暴风骤雨》)等等,一个个形神毕肖、真实感人的农民形象深深镌刻在广大读者的脑海之中.中国现代小说中这些主要农民形象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一个个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物典型,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总体上构成了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蕴着博大恢宏的社会容量,生动地体现着我国广大农村巨大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鲜明轨迹这样一个形象体系.这一形象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搜神后记》的作者是陶潜吗?白广明《搜神后记》是一部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它的作者,旧题为晋·陶潜。陶潜,即陶渊明。将《后记》作者署为陶潜,见于《隋志》,其后两《唐志》、《宋志》等均未著录。早于《隋志》的梁·慧皎《高僧传叙录》有陶渊明作《搜神...  相似文献   

11.
<正> 雨果说:“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是以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人生的悲欢故事,使读者读过作品就能准确地说出作者的姓名。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王统照是个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不仅以别具一格的诗歌、散文驰名于五四文坛,他的短篇小说也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一个真诚作者的真诚心思”瞿世英曾经这样评论王统照的小说创作:“剑三的做小说,不是硬做的,不说时一句话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批评的原则,笔者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个三位一体之中,作者是作品存在的前提;作品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而读者则是作品最后的评判者和创造者。一部作品一旦得以完成,它就中断了和作者的关系而开始了和读者的关系,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在作品和读者这一对最后的、推一的永恒关系中,读者对作品的任何赋予只要能和作品相契合,便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具有再创造的价值。因此我们的研究只以英国古典小说《呼啸山庄》为推一对象。在具体分析之前,必须指出两点: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诗人;该书处于西欧小说发展的主流之…  相似文献   

13.
《诗经》反映战争带给人民苦难的作品不少,《豳风·东山》与《小雅·采薇》是其中突出的佳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两篇作品同是经过长时间艰苦作战后的军人,在回乡途中的抒情之作,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却有明显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身分的差异与他们参与的战争性质不同。但是学术界长期对这两篇作品的作者,说法不一,其中有的失之不确。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笔者本着知人论世的精神,不揣冒昧,对此问题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差异,从比较的角度,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与读者。  相似文献   

14.
《帝国》的错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麦克尔·哈特与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奈格里合作撰写的《帝国》是近年来具有全球影响的一部书,它探讨的是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新秩序。该书认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已在当今世界出现,它由一系列国家和超国家组织构成,这就是所谓的帝国。从现代到后现代,从帝国主义到帝国,人类在新世纪将迎来大同安康还是压制束缚?未来的关键,就在于帝国极其抵制力量互动的结果。本文对《帝国》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首先,文章考查了《帝国》所涉及概念和理论的有效性;其次,分析了当代全球范围内帝国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文章认为,围绕《帝国》而起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就在于:资本主义是不是真的像哈特和奈格里所说的那样,已进入了“后帝国主义”阶段;或者说,资本主义是不是巩固了帝国主义的新阶段。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陆扬 《河北学刊》2004,24(3):141-144
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可视为文化批评的开山之作之一,作者承阿诺德传统,将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所知所思的最好的东西,进而揭示文化帝国主义怎样渗入了此一精英主义的传统文化定义,以及19世纪英国小说如何不自觉地为此一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所左右。文化批评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文类"(genre)概念移位和拓展了。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时期兴起的“问题小说”中,王统照的作品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家。认真探讨他的这方面创作,对于全面认识这样一种文学现象以及作家的思想,是大有益处的。一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立志改革社会的抱负驱使下,年轻的王统照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个方面,他开始更多地思索着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种种问题。妇女问题,便是他致力新文学后最先反映的一个方面。一九一八年八月他的第一篇白话  相似文献   

17.
一、《邶风·柏舟》是“以男女喻君臣”的作品 在整部《诗经》中,《邶风·柏舟》是一首很奇特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抒发和独特的艺术手段光耀着中国古代的诗坛。但对于此诗的题旨,却历来争论颇多,张树波先生《国风集说》就归纳出十种说法。概括合并一下,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类:一、《毛诗序》以为是卫顷公时仁人不遇之作,清人姚际恒,今人陈子展、高亨等遵从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第一篇《秋夜》作于1924年9月15日。二十年代是我国现代白话散文诗的初盛时期。朱自清、俞平伯、冰心、王统照等都有优秀的散文诗作。鲁迅的《秋夜》是其时散文花丛中一株放着异彩的奇葩。从表面看,《秋夜》似乎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诗。它主要描写的是枣树、夜空、月亮、星星以及夜游的恶鸟、小粉红花、猩红色的栀子花和苍翠精致的小青虫等自然景物。但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就不难发现,两篇虽同为散文诗,同样意境深远、含义深刻,文辞隽美,甚至思想情绪也不无相似之处,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大不相同,作品风格也迥然有异。《荷塘月色》是借景抒情。作家凭着他精细的观察,细致的纹路,缜密的结构,委婉的情  相似文献   

20.
<正> 王统照属于我国新诗开拓者的行列。他从1919年开始,就一面写小说,一而写新诗。解放前他共出版过五本新诗集:《童心》(收入1919——1924年的诗作)、《这时代》(1924—1932)、《夜行集》(1933——1936)、《横吹集》(1937)、《汪南曲》(1936——1938)。严格地说,王统照的新诗创作起点并不算高;但他能够踏踏实实地攀登不懈,不仅在思想上紧随时代的脚步,而且在诗艺上苦心探索,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