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马克思提出过贫穷化的理论吗? 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中,都是讲授《资本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流行的各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课本、教材的本贫内容、框架结构,以至章节的设置,都是《资本论》的简化和浓缩,唯有论述“无产阶级基相对贫困化”这一章或一节,是《资本论》中所没有的。但是,长期以来,“无产阶级的的困化”都一直被认为是马克思提出的理论,而绝对贫困化则通常被解释成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日益直接下降,经济状况绝对恶化,或劳动力价格低于其价值,并被看作是一条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的著作,是他毕生研究的成果。《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资本论》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相似文献   

3.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无产阶级为改善生活状况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状况比马克思、列宁当时讲的生活状况,有了某些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由此引起对贫困化理论特别是对绝对贫困化理论的争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绝对贫困化是存在的,是指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是有时发生的,而不是经常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绝对贫困化是不存在的,不应该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因为马克思就没有分过,因此也不能把绝对贫困化称为一条经济规律;第三种意见认为,绝对贫困化从狭义上理解,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低于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问世以后,恩格斯指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6卷,第263页)《资本论》在工人中传播以后,立即被称颂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当前的世界同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上述对《资本论》评价的基本精神没有过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百科全书”,《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资本论》具有多重的意义和伟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资产阶级辩护士,都异口同声地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否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事实,妄图掩盖当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模糊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麻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西德的“新自由主义”者就是这种反动学说的鼓吹者之一。他们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短暂的虚假“经济繁荣”,说什么工人和资本家已经达到“收入均衡化”,生活水平“日趋接近”,西德“工人已经生活得很好”,不存在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问题。达种谬论既与事实相反,也不能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由于资本输出所引起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国际化运动的结果,使得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为贫困积累的缓慢形式和工人对于资本的隶属状态逐步加深;而在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绝对贫困却仍以它的旧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状况的出现,使一些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等问题产生了模糊认识。本文将分析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国际化运动的结果,怎样导致了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畸形状态,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贵族等问题。讹误之处,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对《资本论》开展专题研究是我跟王惟中教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当前实际,试图探讨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一些理论问题的一个尝试。经过一段摸索,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密切结合当前实际选择专题。我们选择的专题,都是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四化”有关的理论问题。原则上按《资本论》各卷篇章的先后为序,但对当前社会上讨论较多的理论问题,则提前进行研究。譬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有的同志提出绝对贫困化不是一个规律,而是一种“间断地出现的现象”。在国外,甚至有人提出:“不是工薪阶级的贫困化,而是工薪阶级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化。”因此,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恶化的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依然是批判当代 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花费了四十年心血所撰著的《资本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作指导,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示出现代社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哲学笔记》409页)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发现和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规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各集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机器和大工业”中较集中地阐述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思想,揭示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这一本质,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进而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一思想区分了机器与机器的应用,将机器的应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加以考察,批判了资产阶级虚假的道德原则。因此,科学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进步,必须要区分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应用的不同,认清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受到资本操控的本质,它既不能给人类带来普遍的福祉,也不是资本主义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2.
<正> 《资本论》(指一、二、三卷)是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列宁说:“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7页)所以,《资本论》“只需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组织,在它的可说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表现出来。”(《资本论》第三卷第939页)因此,它采用的方法只能是理论的方法或者逻辑的方法。这是应当首先肯定的。所谓理论的或者逻辑的方法,就是“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页),也是不同于对世界的具体历史的掌握的。这种“专有的方式”就是头脑从世界的既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代初。苏联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科书中,有一章叫做“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贫困化又被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从此以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就成为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基本接受了这种观点,大部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材中,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章节。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并没有给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理论提供什么证据。现  相似文献   

14.
近一年来,随着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各种股份公司在我国城乡纷纷建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认识。一、关于股份制度的提法所谓股份制度,是一种要求参加股份公司的股东们共同遵守,照一定的程序办事的规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讲“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时,使用了股份制度这种提法。马克思指出:“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撇开不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资本论》第3卷,第496页)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股份制度始终都是充分肯定了它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15.
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其核心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方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资本论》第1卷第392页)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列宁全集》第3卷第389页)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本论》解释本,在解释《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价值形成过程时,为了解释生产资料的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使用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这一术语。如:张熏华、洪远朋的《<资本论>提要》说:“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张熏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1册,第101—102页)。陈征的《<资本论>解说》说:“一个产品的价值,例如棉纱的价值,首先是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来的”(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册,第279页)。北京大学经济系的《<资本论>释义》说: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和纱锭的“价值量却毫无变化地被转移到棉纱中去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释义》(Ⅰ)第135页)等等。我们认为,上述提法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讲,其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是,上述几本书都  相似文献   

17.
对《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申维辰《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曾经讲过:“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1卷,第11页)。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根本任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成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经济运动规律,而且深刻地剖析了这些经济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剖析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他把生产力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必须结合着生产力进行。他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必需的限度内,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但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在回答什么是资本主义所有权时说过,“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就是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来论述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支配的状况,来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样,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只有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一番全面的具体分析才能说清楚。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准确地阐明了马克思的这个方法论。他说:“马克思没有经院式地臆造和‘虚构’种种定义,没有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