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国,夫妻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家庭虽然为数不多,但还称不上罕见;夫妻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家庭虽为罕见,但也称不上绝无仅有。但是在偌大这中国,一家三口同为中科院院士,又同为政协委员的家庭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四光先生和他的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栉四光生生是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而他的女儿和女婿则在1980年,于中国科学院在停滞了23年之后首次续选中双双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样,中国科技界首次出现了一个拥有三们院士的科技之家。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座落在北京一条静谧的街道上…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1月初,中科院院士姚建铨突然从九级台阶上摔了下去。这一摔,耳部鼓膜穿孔,头盖骨受伤,并伴有脑出血。于是,他被缝了好几针,住了近一个月的医院。出院一个多月后,他就像是伤后急于复出的体坛明星一样坚持马上重返赛场,只不过这位院士的赛场不是体育场,而是实验室。4月初,以"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为主题的第488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作为  相似文献   

3.
正"这是一场意外惊喜。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会在中国待这么久。"2000年初,26岁的英国牛津大学博士马克·巴特兰姆(Mark Bartlam)第一次来到中国。作为访问学者,马克受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饶子和的邀请来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访问,随后回到英国。同年下半年,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马克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长期邀请,作为外籍专家来到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这时的他,心中也只是思量着在中国待两到三年。  相似文献   

4.
正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首次颁给了美国国外的科学家,曾毅也是首位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中国科学家。50多年来,曾毅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与病毒作战。前不久刚刚度过85岁生日的曾毅先生,在接受专访的前一天,刚刚从英国参加"EB病毒发现50周年"学术会议回来。集中科院院士、法国和俄罗斯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头衔于一身,"空中飞人"的生活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目前,曾毅担任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50多年来,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与病毒作战。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4月25日,知名海归科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4月30日又成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施一公和另一位知名海归科学家饶毅一起落选中科院院士,曾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施一公未被中国的最高科学荣誉殿堂瞧上,却在2013年"墙里开花墙外  相似文献   

6.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从此,我国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管理上彻底分家。此后,在自然科学方面,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工作从1979年开始恢复,到1992年学部委员总数已达515人;1994年起,中科院与新成立的中国工程院正式实行院士制,原自然科学学部委员全改为院士。两年一次的院士选举。院士大会,搞得轰轰烈烈,目前院土总人数已达1033人。与之相反,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制则继续“搁浅”“断流”,时到今日,不仅院士制没有搞起来,学部委员也只剩季羡林、于光远。陈翰笙、薛暮桥、刘大年、胡绳、骆耕漠、千家驹8人,8人中年长的…  相似文献   

7.
我追求梦想成真曹培生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过中国发明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第四届名誉副理事长。他在非线性振动领域有很深的造诣,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同年获世界青年发明家金奖、1985年获中美等16国两项发明专利;在计算机科技领域里同张景中院士合作,1995年共获中科院自然科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才交流》2004,(7):32-32
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第六批外籍院士6人,从而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人数达到45人。这6名外籍院士分别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肖荫堂,法国科学院院士杰马里·莱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N·杰尔,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巴斯德研究所教授盖伊·德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洛克菲勒大学教授托斯登·威塞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姚期智。新当选的外籍院士都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知名学者。中科院外籍院士达到45人  相似文献   

9.
2011年1月31日,一大早,80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胡仁宇家中,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临近春节,绵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靖平专程登门看望。同一天,市委、市政府领导还看望慰问了中科院院士经福谦,西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万朴、田煦等老专家、老教授和专业教师江虹博士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科坛上不乏父子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地质事业奠基人业治铮和他的儿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业渝光为中国科学界留下了佳话。业治铮院士首先是一位具有前瞻意识的预言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便预言未来世纪是海洋世纪。基于这一认识,1960年,他在长春地质学院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海洋地质专业,成为中国最早的海洋地质人才摇篮;1964年,他又在南京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海洋地质研究所,使其成为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地质研究机构。青年时代的业治铮留学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州立大学,并曾参加该校组织的近岸海洋地质调查,他的海洋意…  相似文献   

11.
情系中原──记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霍裕平郭正让,骆玉安1996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霍裕平教授毅然辞去中科院一切领导职务,到郑州大学工作。霍裕平的到来,不仅是郑州大学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河南省的重大新闻。至此...  相似文献   

12.
1995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基金会成立暨首次奖金颁发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项基金是由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先生捐资600万元人民币设立的,专门用来奖励年龄在80岁以上助中科院院士。金善宝、严济稳等115位著名老科学家获解了荣誉奖金。D蔡冠深1957年生于澳门,后随父母移居香港。1982今他继承父业,担任了新华房团董事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新华集团不断发展壮次,在香港企业界具有举足雇重的地位。D近十多年来,蔡冠深在呐地投资总额已达ZO亿港阮,各项捐赠达五六千万港院,表达了他爱国爱乡的情D怀。I6月12日,江泽民…  相似文献   

13.
我们北京师大附中的几位老师,有机会访问了老校友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钱老在他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我们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提起师大附中,谈到他的青年时代,钱老亲切地说:“你们都是老师,也是我的老师。过去附中的老师水平很高,对学生很亲切,常和学生接触,象教我们的  相似文献   

14.
杰出人才成就轨迹(二)——农业功臣袁隆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被周围的同事称为"稻香村里的活神仙",而受到实惠的农民们称他为"新神农"。2000年,他获得国家科技大奖。2007年5月9日CCTV-4播出:美国授予袁隆平终身科学院院士荣誉。避开科研术语,袁隆平院士用通俗而生动的比喻向人们解释了"杂交优势":马和驴杂交,生下的是骡子,骡子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要培养一大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这是当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本文针对上海的实际情况,对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主要问题、建设思路与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主要问题 (一)学科带头人队伍年龄老化比较严重。据1993年底统计,上海地区的中科院院士60岁以上占89.6%,平均年龄71.3岁;博士生导师60岁以上占79.8%,平均年龄66.6岁;上海高校5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42个市重点学科的负责专家60岁以上占75.1%,平均年龄65.1岁. (二)高层次科技专家和专业结构与上海发展战略不相适应.沪区的中科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基础学科。上海地区67名中科院院士,仅有一名在工业企业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胡 《人才开发》2012,(1):31-34
笔者有幸结识福建闽清人吴孟超、中国大写人吴孟超,这位获得"全军模范医学专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和获得"国际肝脏外科大师"美名的吴孟超院士,心里要说的干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香白苦寒来",来自吴孟超院士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来自他技术上精益求精。"专门利人"是他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动力,技术上的精  相似文献   

17.
柯彦 《人才瞭望》2011,(11):56-57
沸沸扬扬的"准院土"涉贪被拘一事揭开了科研浮躁、学术经费管理存在漏洞的冰山一角。业内人士建议,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沸沸扬扬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院士候选人段振豪挪用科研经费一事有了最新进展。近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相似文献   

18.
报载,现任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王大中教授曾对人说过自己的一个感受,他做清华大学校长,时时刻刻觉得思想压力很大,非常内疚,总是感到对不起自己的学生。为什么? 他说,到清华来的孩子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孩子,优中选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清华门毕业出去的时候,都是一个模式,一个口径,缺  相似文献   

19.
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另一位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他们为何要寻回"中国身份"为国效力?又将对海外人才归国产生何种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0.
6月 22日,郑州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热烈欢迎中科院钟香崇院士正式调入郑州大学,这是五年内继霍裕平院士、姚建铨院士、赵玉芬院士之后,第四位到郑州大学工作的院士。   在全国性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今天,郑州大学是采用了什么办法吸引了众多的院士呢 ?  郑州大学从 1992年开始实施“引才工程”,鼓励本校教师报考博士学位和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招聘和引进工作,使教师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 1994年郑州大学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之后,明确提出在引才工程中把引进院士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为了确保引进工作的成功,郑州大学制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