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敦煌文书P.3931两《表本》均为甘州回鹘可汗上奏给后梁太祖朱温的,且为同一次出使草拟的两个稿本。上书时间正值回鹘自西迁以来,诸部分离,急需中原王朝的颁赐册礼,以树立在回鹘诸部中的正统地位与权威之际;作为外交文书,两《表本》语言委婉含蓄,但绵里藏针,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了甘州回鹘的政治诉求。上奏者应为入居甘州的首任回鹘可汗。甘州回鹘政权为中原王朝认可的原漠北回鹘王国的正统所在,其可汗应是原漠北回鹘可汗之嫡系正裔。晚唐光化年间,唐昭宗曾颁赐册礼甘州回鹘,有欲结之以为奥援和借重其声威以自保之意。晚唐政局与甘州回鹘之关系,从敦煌文书P.3931.18等亦可管窥。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回鹘文文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民族 ,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内容丰富 ,体裁多样。以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代 :鄂尔浑时期 (840年漠北回纥汗国灭亡以前 ) ,佛教、摩尼教、景教在回鹘中流行时期和伊斯兰教时期。本文所述仅指第二个时代。其特点有四 :1 .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深受佛教、摩尼教的影响 ;2 .所使用的语言为回鹘语 ,文字主要是回鹘文 (本文所述不包括用回鹘文撰写的具有伊斯兰教色彩的文学作品 ,如《福乐智慧》、《先知传》、《升天记》等 ) ,仅有少量文献用摩尼文或其它文字书写 ;3.几乎没有传世…  相似文献   

3.
公元一○三二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在赵元昊指挥下的西夏军队又一次攻占甘州,从此,以甘州为牙帐的回鹘政权正式宣告结束。但是,甘州回鹘政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甘州回鹘从此就在历史舞台上全部消失,它们还有着迁徒、融合,甚至又重新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是由于史籍的缺略而将这些史实掩盖起来,今天要尽知其底蕴虽已不可能,但探微索隐,窥其涯略,我认为还是一项于甘州回鹘史研究有裨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略论高昌回鹘的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鹘在漠北时期信仰摩尼教,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迁进据高昌后不久则改奉佛教,从此佛教在高昌回鹘社会中活跃达数个世纪之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回鹘皈依伊斯兰教后佛教庙宇和经典等重要资料都遭到严重破坏,而与此有关的其它史料又极为有限,所以关于高昌回鹘佛教的具体情况世人所知甚少。这种状况一直到本世纪初才逐渐改观。由于考古资料的大量发现,中外学者据此对高昌回鹘佛教的研究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高昌回鹘佛教中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从摩尼教到明教》述评杨富学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的一种世界性宗教。一千多年来,它的踪迹曾遍及西亚、北非、欧洲乃及远东的许多地区,唐宋时代,在我国(尤其在回鹘中)颇为流行。摩尼教的典籍也随之由古叙利亚文而被先后译为拉丁、...  相似文献   

6.
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回鹘是我国现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回鹘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期,摩尼教传入回鹘并被汗王定为"国教".840年,汗国灭亡,部族西迁, 回鹘改信佛教及其他宗教.本文对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化过程作了简述,使人们对今天维吾尔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中的方腊故事以历史上的方腊明教起义为原型。明教由摩尼教演变而来 ,这使《水浒传》很难摆脱摩尼教的影响。《水浒传》中虽没有提到摩尼教 ,但仍有迹可寻。作者对柴进参见方腊时的衣着和自我介绍的描写 ,体现了摩尼教的日月崇拜信仰 ,方腊在水中照见自己穿着天子的行头 ,则反映了民间秘密宗教对“水”的崇拜 ,而水崇拜又源于镜崇拜 .宋元明清时 ,秘密教派众多 ,它们虽各有自己的特点 ,但其教旨、信仰、仪轨、经卷、组织基础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则大致相同。因此 ,民间秘密教派崇拜镜和水 ,除受中国本土道教影响外 ,也不能排除受了摩尼教日月崇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荣新江 《中国学术》2000,(1):158-171
以高昌城为中心的西州回鹘王国(又称高昌回鹘、天山回鹘王国),在公元十世纪时曾一度盛行摩尼教,已为近代以来当地出土的文书所证实。近年来,森安孝夫氏在《回鹘摩教史之研究》一书中,对摩尼教在西州回鹘的兴衰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证,使大批零散的文献和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9.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凡文明较低的民族在征服了文明较高的民族之后,征服者的文化往往被文明较高的被征服者所征服,这是一般通例。但回鹘之历史演进却与之迥然有别。回鹘于9世纪中叶由漠北迁入西域后,不仅征服了文明较高的当地民族,而且以较低的文明同化了文明程度比之高得多的汉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于阗人,形成了独特的逆演进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稀见的逆演进现象,原因在于不论是在漠北还是西迁后,回鹘的经济都具有农牧业并重的倾向,形成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并存的二重性特质,这些特质使回鹘文化更富有弹性,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以成就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以中亚、新疆地区为最盛。中亚是伊朗雅利安人神话传说的汇聚地,中亚粟特人在佛教故事壁画影响下,具有以壁画来表现雅利安人神话传说故事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摩尼教经书插图艺术相结合,使插图从宗教典籍转向文学历史故事和表现世俗生活的享乐,增加了插图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回鹘人一度以摩尼教为国教,使摩尼教插图艺术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回鹘人以国库之力扶持摩尼教书籍插图艺术,也使之成为服务于宫廷的艺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在中亚和西域的发展两相结合,使插图艺术完成了从宗教艺术到世俗宫廷艺术的转型。伊斯兰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插图艺术即是一种以世俗文学作品插图为主的宫廷艺术。在中亚、西域发生的转型无疑对波斯细密画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祆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相似文献   

12.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甘州回鹘自唐末建立政权,历五代至北宋,逐步发展壮大。十一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可是,突然于天圣六年(1028年)失去可汗建牙之地甘州,一败涂地,部众四散逃离。在河西走廊建立政权一百七十多年的甘州回鹘,在鼎盛时期突然失败,又失败得那样惨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想从甘州回鹘的社会制度方面探讨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高昌回鹘王国时期(9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是西域历史和维吾尔族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时代。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灾亡以后,西迁的一支回鹘人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西迁的回鹘人在由游收转入定居的过程中,与当地原有居民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时代、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本文拟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对高昌回鹘人的各种生活习俗进行论述和勾勒,探究其来源和影响,以便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高昌回鹘人的社会生活形态。。中、外文史料和考古材料为我们考察高昌回鸡人的各种习俗提供了众多依据。我们发现,当时高昌回骼人的社…  相似文献   

15.
白玉冬 《西域研究》2013,(3):106-115,156
《苏吉碑》,属于突厥鲁尼文碑刻中的墓志铭。该碑第1行开头部分,学界公认读作uyγur"回鹘"。但根据图版,uyγur之前有W N二字,此处实应读作on uyγur"十姓回鹘"。《苏吉碑》应属于回鹘碑文,纪年大约在8世纪60年代中期至9世纪初。《苏吉碑》墓主虽自称黠戛斯之子,但并不属于击溃回鹘汗国的黠戛斯征服者,而是具有黠戛斯背景的回鹘汗国人。十姓回鹘当指漠北时期回鹘汗国的核心部族回鹘部。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学研究的丰碑──《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评介牛汝极在西域学研究方面,中外文史料虽偶有新资料发现,但总体而言,其重要史料大都为人广知且反复引用。于是,有识之士把注意力转向了考古发掘所获的文献文物上,尤其是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上。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17.
张铁山 《西域研究》2007,(3):124-127
回鹘原称回纥,是构成现今维吾尔、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之一.其族称词义有王朝说、自食其力说、同盟互助说、归依说、森林民族说等不同观点,其中"同盟互助"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回鹘于744年取代突厥,在蒙古高原建立漠北回鹘汗国.840年因内乱和天灾,在黠戛斯人的攻击下灭亡.后除一部分留居原地外,余部向西、南迁徙.南下长城附近的回鹘人,后逐渐与当地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一支西迁到河西走廊,建立甘州回鹘王国,成为今甘肃省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一支西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进入中亚草原地区,活动于葱岭以西,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回鹘文除了为回鹘人所广泛使用外,13~15世纪也曾用作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  相似文献   

18.
回鹘佛教最初深受吐火罗佛教的影响。回鹘语《阿离念弥本生经》敦煌本属于现存最早的一批回鹘佛教文献写本,应是译自一种吐火罗语版本。回鹘语吐鲁番本较敦煌本晚出,在细节上显示出一些不同之处。将敦煌本的内容与现存龟兹语本、焉耆语本的平行文本进行比较可知,回鹘语本很可能以龟兹语本为母本,参考焉耆语本译成。比较敦煌本与吐鲁番本的一些细节可知,后者在翻译上更加贴近原文。10世纪末至11世纪,佛教取代摩尼教成为西州回鹘的国教,回鹘佛教徒抄经、译经活动进入高潮,一些先前译成的佛教文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改良的译本;同时,汉文佛经逐渐取代吐火罗语佛经,成为回鹘佛教徒译经的主要来源。吐鲁番本很可能产生于这一时期,它既是回鹘佛教进入盛期的产物,也是吐火罗佛教在回鹘佛教中最后的遗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勘于阗文书和敦煌石窟遗书的基础上,探讨了吐蕃文书Pt.1188《敕命委任状》和Pt.1082《致归义军仆射张淮深书》的写作时间和作者,勾勒出甘州回鹘汗国的早期历史。认为,甘州回鹘政权的第一代可汗登里可汗就是太子狄银,也就是唐昭宗册封的天睦可汗。907年左右,甘州回鹘政权日趋稳定,势力逐步强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于裕固族族源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将其焦点对准明以前的回鹘——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和黄头回鹘的探讨上,而对明代关西数卫的内徙与裕固族形成的具体关系却研究得较少。为数不多的研究内徙的文章,只是笼统地指出关西七卫(有些文章也提到了哈密卫)与裕固族形成有关系,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