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安事变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永载史册了,但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以下简称《回忆》)中却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篡改。他说:西安事变前,毛泽东给张学良电报“推动张学良反蒋抗日”,“西安事变是由于中共‘抗日反蒋’之宣传主张而来”。西安事变发生的电报一到,“我们这些中共中央负责人,没有一个想到可以和平解决”,“幸好莫斯科的回电于13日晚间到达了”。“斯大林对西安事变发出的那个有名的和平解决指示”,要“毛泽东抛弃张学良”。这个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战争的关健。它的爆发及和平解决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本文试就学生运动与西安事变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志。一、学生运动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了张学良与杨虎诚之间的团结,推动了西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激发和提高了东北军、十七路军官兵的爱国主义觉悟——学生运动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除东北军爱国官兵、东北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外,还有一批在东北沦陷区坚持反满抗日地下斗争的国民党爱国人士。作者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论述了这一时期国民党爱国人士的反日斗争情况。作者认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斗争事迹在以往的论著中往往记述过少,因此对这一问题作出公正评价,全面地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争取东北军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克辉 《社科纵横》2008,23(12):147-149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从军事上、思想上、政治上等方面对东北军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实现全民族抗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争取东北军抗战工作中采取的统一战线政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70年后海峡两岸人民迫切盼望祖国统一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必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期间,面对强敌环伺,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中央坚持"三位一体"军事格局,厉兵秣马,积极防御,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谈判,以坚定态度促进和平实现;事变甫发,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领导人立即进行了针锋相对、果敢应变的战略部署;事变中期,面对南京"主战派"步步进逼,先是提出转入外线,灵活制胜的大胆设想,继而又构思了诱敌深入,智勇取胜的军事计划;事变后期,针对蒋介石回南京后所谓"善后处理",展开了严阵以待,决而自卫的奋力抗争。灵活有力的军事斗争,显示了"三位一体"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坚强决心和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有力地控制了局势,稳住了阵脚,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接受张杨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促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6.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3,19(3):135-138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释蒋送蒋看似突兀,然而深入历史的表面背后可以看出,全国舆论的压力,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反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和内战危机空前严重的综合影响,才是张学良释蒋送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7.
89年9月6日是杨虎城将军殉难40周年纪念日。在我们凭吊中华民族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时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杨虎城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丰功伟绩,想起了惊心动魄的西安事变和杨将军为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所做的努力。笔者在这里对杨虎城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做一简略的评述,以慰英灵。  相似文献   

8.
一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结识交往,与后来发生的西安事变有密切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由敌对到团结,进而风雨同舟、共挽国难的过程。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见之前,中国共产党曾一度把张学良作为主要敌人进行谴责和反对。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以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布的《为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杨虎城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1936年12月12日,他们激于民族义愤,毅然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由于他们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同,与共产党的关系不同,加之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爆发的西安事变,无疑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适值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追述并探讨外国友人在事变前后的活动及其影响,对于深入研究西安事变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一步增进中外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是十分有益的。本文涉及的西方友人主要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其前夫人尼姆·韦尔斯(即海伦·福斯特),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吏沫特莱,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等。 (一)斯诺夫妇积极支持并参加“一二·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前,杨虎城与中共中央的关系并不一帆风顺。杨虽曾主动与陕北中共中央联系,但1935年12月汪锋到西安与杨会谈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1936年3月王世英与杨谈判虽然达成初步协议,但却长期徘徊不前。直到东北军西调,杨部填防,陕北苏区交通线中断,中共中央才急于加强与杨的关系。9月,张文彬在西安与杨谈判,正式确定了双方抗日合作的关系,杨虎城与中共中央的合作进人实质性阶段。12月5日,毛泽东第三次致函杨虎城,对双方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长海 《学术交流》2005,(4):178-180
中共满州省委在九·一八事变后,不仅创建了南满地区抗日武装,也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杨靖宇落实“1·26指示信”,创造性地对抗日义勇军做了上层联合工作。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贯彻“八·一宣言”,将东北抗日军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是马列主义武装斗争策略思想和东北抗日斗争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评介杜世伟五十六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西安事变的枪声震惊了全国,震惊了世界。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由著名作家薛家柱与王月合著的新作《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一...  相似文献   

14.
《青岛画报》2011,(7):14-15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说,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林迎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它表明孙中山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从革命实践中找到了过去革命屡遭挫折的原因,决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始他一生的伟...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共产主义思想完美结合的典型,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崇高形象,为中国共产党树起了一块不朽丰碑。功高不居归于人民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无论在国史、党史、军史、外交史等方面,都有赫赫大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在国内与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威望。然而,他却淡泊自励,功高不居。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周恩来是领导这次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然而,他总是肯定朱德、叶挺、贺龙、刘伯承等同志的功勋,很少谈到自己。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7.
窦春芳 《社科纵横》2007,22(7):105-109
关于西安事变相关人物的研究,史学界主要集中研究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等等,叶剑英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充当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各种关于"西安事变"的图书资料中却很少提到叶剑英,2002年第5期《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人民日报》社纪希晨的一篇文章,最终打破这种寂静,一时间,学术界就此争议纷纷,在西安事变前,叶剑英是否已经知道消息?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战争主要是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同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作战;同时还不断向关内,主要是向华北扩大。“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由华北开始,很快就扩展到华东、华中和华南,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投降。整个战争持续长达十四年之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名称。恰当的名称能正确反映出事物的内容和本质,不恰当的名称则具  相似文献   

19.
论南京政府转向抗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事变以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有一个从妥协退让到决心抵抗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开始于1935年11月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于1936年7月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促使南京政府转向抗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取决于三个方的因素:日本的侵华政策和行动、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英美苏等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上述三方面因素在1935年下半年和1936年上半年的变化发展,促使了南京政府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20.
《学问》2010,(6)
口述历史,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记述历史的方法,是一种可以更真实、更深刻、更具体地反映历史的方法。特别是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口述的历史,更让人重视、更引人关注,更是了解历史、解读历史的一扇窗口。张学良就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张学良口述"中对于"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都有述及,而如何认识这些内容,学术界认识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