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二元经济形成机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即有相同之处,如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业化起步晚等等,也有其特殊成因,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分隔。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中国二元经济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超稳态特征,这种超稳态的二元格局,使得通过工业向农业反哺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受到阻滞。然而,改革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中包含了我们料所未及的新问题、新现象,但却给我们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些可取的思想。为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与众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增长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多项重要条件的确立。作者经过论证指出,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增长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而要确保资源优化配置,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必须着力解决新技术工艺在企业间有效扩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形成以先进技术工艺为后盾从事经营的企业和以落后技术工艺为基础进行生产的企业并存的二元格局,从而直接妨碍集约增长的实现。为此,作者提出建立新型的政府机构为主的技术开发与推广主体的设想,并对其运营发表了见解中国二元经济形成机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即有相同之处,如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业化起步晚等等,也有其特殊成因,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分隔。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中国二元经济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超稳态特征,这种超稳态的二元格局,使得通过工业向农业反哺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受到阻滞。然而,改革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中包含了我们料所未及的新问题、新现象,但却给我们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些可取的思想。为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与众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乡镇企业属于“准现代部门”,它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出现了逆向发展的二元工业结构。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从农村的进一步工业化以及全国工业的现代化看,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来加快乡镇企业向“现代部门”的转化。结构调整实质是变革旧体制的过程,因此深入改革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推进城乡企业的紧密型结合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市场从总体来说属于初期发育阶段的市场.这是由我国的特殊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基本国情,一是经济发展的低二元结构,即占相当大比例的落后的传统经济与先进的现代经济同时并存,其基本表现是在城乡之间和东西部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当大的差异性;二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并存,这两个基本经济条件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市场发育的基本进程,形成了我国初期发育阶段市场所独有的特征.正确认识这一特征,会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市场发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的分析以及我国前阶段改革和城乡矛盾的考察,提出了我国农村后续改革的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中国式的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场制度。文章认为,这是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制度选择,只有建立现代农场体制,才能迅速地改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消除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市场的一体化,促成不断的技术创新热潮和快速的结构转换,从而在一个方面奠定现代化的体制基础。围绕农场制的建立,作者就如何废止城市对农村的“抽吸”,改革粮棉价格,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传统户籍制度,以及农场制推行的具体步骤,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内部自发演进的“早发”的现代化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外部压力和挑战而导致的“外发”的现代化过程。后者是政府有计划设计和实施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大都经历了这种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现代化过程由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早发的现代化相比必然具有独特的历史规定性,其中之一便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稳定性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大都是在本土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而进行启动和转型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与二元经济的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单追述了二元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线索之后,本文重点评述了早期发展经济学中有重要影响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A。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指出了其理论意义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论证了经济发展中“二元或多元结构”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经济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结构由原始的一元农业社会向初级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继而向高级的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极限点上,经济结构才会超于高级的一元化。以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进化这一理论概括为基础,作者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目前情况下,应通过加速农业──乡镇企业──城市现代工业这种三元结构的高级化转变,来推动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所有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现阶段恰恰是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使我国社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工业化的过程。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也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社会问题,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会产生社会问题的想法是天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加速了原群体结构的分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所有制是反映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成员不同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大障碍。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重重困难。本文作者认为,找到一条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启动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经济转化的途径,是我国在基本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后能否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考察了乡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指出乡镇工业发展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开始形成一个合理的技术梯度结构。这一技术梯度结构为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化提供了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启动了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10.
植根于二元经济基础上的结构约束和体制约束是理解市场体系培育和物价问题的基本线索。从结构约束方面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体系,不能从自然经济的母体中萌芽和发展,只能从产品经济运行模式的解体中精心培育;从体制约束方面看,初级阶段的市场体系培育,不是单纯“开放”的过程,而是传统体制由松动、放宽,直至用新体制最终取代旧体制的过程。价格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也必须充分重视基于二元经济转换基础上的结构约束和体制约束。这包括:探寻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结构性原因和体制性原因;设计通货膨胀制约下的价格改革推进阶段及其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导致了企业行为转轨,在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双重体制和企业新旧两种行为并存的双重行为,双重经济体制与企业双重行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一、经济体制与企业行为规范传统经济体制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带有军事共产主义色彩的产品经济体制。企业只是单纯做为一个生产技术组织而存在。而在现代化商品经济条件下,这显然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矛盾了。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一个经济单位要成为企业必须具备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改革进程使人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此阶段的人的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所以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何使人的发展摆脱自发性、盲目性和异己性,而表现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过程?本文认为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需倡导几种精神:中国社会的发展精神、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一、问题的提出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宏观结构、体制发生了整体性的位移现象,是整个社会结构系统发生一种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一转变涉及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生产、流通、分…  相似文献   

13.
李伟  张红 《社会工作》2012,(8):10-15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是专业性和行政性两种模式并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各自都存在悖论,这种农村社会工作的双重悖论表现在二者都无法有效地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的悖论体现在其自身拥有专业的优势,表现在专业的理念、价值和使命等,可以独立于行政体制,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但是面对基层"不合法"的治理结构时往往无能为力;行政性农村社会工作本质上属于国家的制度安排,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在短期内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改善乡村的治理结构。这两种工作模式将会在未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领域长期并存,如何协调与基层政治的关系是当前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来僵化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已被打破,农村人口外出务工逐渐成为最具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松动,为了增加收入,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寻求生活方式的改变。制度的松动和耕地减少为农民外出提供了政策支持及形成了客观原因,而农民自身观念的改变则促成了农民外出的行动,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纵观历史,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失去了几次重要机遇,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一再被延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发生过四次较大的延误,除第三次外,其余几次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对外关系上倾向于闭关自守,二是发展观的落后,这也是导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再被延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现代化的人文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自亮 《浙江学刊》2003,(4):166-174
本文试图深入考察浙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渊源 ,分析这一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包括人文因素等组成的动力结构 ,阐述社会与经济、观念与财富、传统与现实的互动关系 ,重点描述浙江人的经济生活特征 ,人口流动和财富积累的方式 ,同时剖析浙江思想家所孕育的经商观念与事功意识 ,流行于这一地区的“义利并存”、“工商皆本”的思想遗产 ,以及现代国际大都会上海崛起对浙江的影响 ,通商口岸引发的外来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田喜清 《探求》2014,(3):39-45
公法私法化是传统的公法与私法的二元区分从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是公法与私法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必然产物.公法私法化的产生有其深层的法律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在公法的私法化潮流中,出现了私法原则引入公法关系和公益事业的私营化管理,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现代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手段的多样化,它的理论基础仍然以坚持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为前提,但同时肯定了私法对公法的渗透、私法原则对公法原则的影响.正是这种意义上的“融合”、“渗透”,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调整手段的多样化.行政法作为公法的典型代表,私法化的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工业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僵局的重要力量,是沟通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口城市化等,都与农村工业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依靠农村工业自身经济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二元结构经济的转换目标。因此,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农村工业这条沟通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的纽带的作用,必然带动中国现代化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二元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建造起来的。就其整体来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状态。普通的市民与农民是从这一系列切身的具体制度中去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高层决策者却把二元社会结构的现实存在作为大前提去谋划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的。本文从论证二元社会结构理论的需要,极简略地论及一些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的必经阶段.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快速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同时,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充分认识到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增长导向导致二元结构出现了削弱--强化的多次反复.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必须破除二元经济结构,为此要建构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