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山大学建校67周年校庆之际,我校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大型学术报告会,由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主任陈胜粦教授作了题为《孙中山对西方双重挑战的回应》的专题报告。陈胜粦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西方资产阶级力图使东方从属于于西方,把中国变成西方大国附庸的时代。孙中山所面临的西方,正是一个先进性与侵略性兼而有之、进步性与腐朽性同时并存的西方。这就决定了孙中山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待“先进的西方”和“侵略的西方”、如何对待“进步的西方”和“腐朽的西方”的双重挑战。对此,孙中山继承和发扬了林则徐等中国先进人物既抵抗西方侵略,又积极为振兴中华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精神,对西方的双重挑战,作出了崭新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文化近代化,经历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它是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过程发展形成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西方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建构中国的科技文化体系,就成为近代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本文拟就中国科技文化近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谈点粗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文化取向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迁而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所作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现实文化的改革与未来文化的建构。一个半世纪以来,志士仁人关于中国文化取向的探讨,始终和振兴中华的主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溶文明与野蛮为一体的西方资本主义,挟其优势文化,闯进了古老的沉睡于中世纪的中国。从那时起,如何对待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却又沉疴积痿,使民族濒临危亡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仿佛用法术使社会迅猛发展,却又凭靠坚船利炮,使中国受尽屈辱的西方近代文化?就成了中国一切政治家、思想家备受煎熬的两难选择。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向近代化过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孙中山为适应时代潮流,集合中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人若不在思想观念方面来一个现代性的转型,要想迅速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的,就几乎不可能。这就不能不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不能不涉及如何构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中国先进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此后他虽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仍一直保持对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孙中山对基督教义的认识、他所崇仰的具体对象前后却有甚大的变化。这种对西方宗教的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一生的文化取向,显示出他摆脱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力度。然而孙中山从来不曾同本民族文化完全离异,他的文化取向与宗教信仰经历了由重合到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其中南洋及美洲华侨贡献尤大。本文分析了华侨的文化背景,对于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各自特征与华侨中的民族主义的关系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就传统文化及变化中的近代文化与华侨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了华侨民族主义感情的内在原因。同时,对于孙中山等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近代化的理想来宣传华侨,发动华侨也作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华侨文化背景中的西方性因素与其接受近代化理想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是如何面对和处理文化变革的歧路问题的 ,孙中山在他那个时代显示的综合、超越智慧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8.
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以及社会制度中,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这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物曾经共同走过的曲折道路.孙中山正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在他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努力奋斗的革命生涯中,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不少积极和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为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孙中山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华夷之辨"的思想是《春秋》大义之一。所谓华夷之辨,是要辨明诸夏(华夏)与夷狄之间的不同。华夷之辨是道德之辨和文化之辨,而不是种族之辨和民族之辨,华夷之辨无种族主义色彩,华夷之辨也无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完全是来源于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思想和理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彻底背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的思想,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异于"华夷之辨"。凡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论者皆失之。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以农为经”,全面发展中国的农业,并指明了改良农业的切实方案;其次是。以商为纬”,谋国家之富强,体现出与传统“重本抑末”观的显著不同;再次是民生主义,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同时对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包括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有关学说.他对待中国和西方的文化,都是采取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态度,而不是盲目排斥或承袭.  相似文献   

11.
“开放主义”乃孙中山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纵观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将“开放主义”与学习西方等同起来,认为“开放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全部内容(含政治、经济、事军、思想文化等诸方面);有的学者虽将“开放主义”定位于经济领域,但对其内涵语焉不详。为此,笔者阅读了孙中山的著作、年谱,试就孙中山的本意,对其“开放主义”作一诠释。一、什么是“开放主义”1912年4月17日,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集会欢迎孙中山,并选其为会长。孙中山在会上发表演说.提出了“开放主义”。他说:“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将开展各种盛大的纪念和学术活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的重大历史事件,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如何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孙中山研究的重点问题应该怎样把握?孙中山关于人权理论与实践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孙中山社会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思索。为此,本刊特邀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的尚明轩、赵书刚、孙俊杰、李雪英诸学者,就上述问题分别作了独到的研究,以缅怀革命的先行者和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百年,并冀推动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将开展各种盛大的纪念和学术活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的重大历史事件,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如何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孙中山研究的重点问题应该怎样把握?孙中山关于人权理论与实践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孙中山社会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思索。为此,本刊特邀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的尚明轩、赵书刚、孙俊杰、李雪英诸学者,就上述问题分别作了独到的研究,以缅怀革命的先行者和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百年,并冀推动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将开展各种盛大的纪念和学术活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的重大历史事件,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如何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孙中山研究的重点问题应该怎样把握?孙中山关于人权理论与实践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孙中山社会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思索。为此,本刊特邀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的尚明轩、赵书刚、孙俊杰、李雪英诸学者,就上述问题分别作了独到的研究,以缅怀革命的先行者和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百年,并冀推动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将开展各种盛大的纪念和学术活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的重大历史事件,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如何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孙中山研究的重点问题应该怎样把握?孙中山关于人权理论与实践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孙中山社会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仍需要我们认真思索。为此,本刊特邀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的尚明轩、赵书刚、孙俊杰、李雪英诸学者,就上述问题分别作了独到的研究,以缅怀革命的先行者和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百年,并冀推动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1866--1925)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最优秀的代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他的革命业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他的思想和学说是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份珍贵遗产,吸取其中的精华,激励人们开拓前进,实现孙中山在九十年前就提出的“振兴中国”的宏伟目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孙中山提出的学习西方的基本原则和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源流、法制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清朝专制制度的极端腐朽是孙中山法制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思想基础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源头活水 ;孙中山法制思想体系主要由民权主义、五权宪法、权能分治论三部分组成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立论基础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核心内容 ,权能分治论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型出现了质的飞跃。究其原因,一是时代的推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苏俄的帮助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对近代西方文化有取、有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尊、有斥。终于促使他的思想在晚年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20.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立宪的法文化思想,在兴中会时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盟会成立至辛亥革命爆发,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法文化论争,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介绍了西方近代先进的法文化,宣扬了学习西方法文化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政府的建立,资产阶级法律学说也由此付诸实践,揭开了近代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