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移民史来看,现代四川方言可以上溯至元代,宋以前则难知其详.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述考证宋代四川方言状貌.从大量宋人文献中索隐钩沉,查明宋代四川方言11条语音特征以及宋人对四川方言的2种称谓,从而对宋代四川方言有了一个可信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宋代四川潼川诗人用韵中有歌豪通押现象,这可能是宋代潼川诗人本土方言语音的自然流露.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四川话形成于元明以后,它从属于西南官话,是北方话在西南的变体.这种观点表明元明以前的宋代是四川话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宋代潼川诗韵中歌豪通押的事实就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其对四川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四川口音普通话的语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口音普通话的语音特征王文虎本文以四川方言中的成都话为代表,试图通过成都话语音系统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描述四川方言语音的特点,分析四川方言语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和差异,从总体上揭示四川口音普通话的语音特征。一、声母成都话有19个辅音声母,普...  相似文献   

4.
母亲称谓词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表示母亲称谓的姐、家、娘等字进行了历时性的疏通,并对它们在四川方言里的留存形式进行了讨论,从而对它们的语义演变和语音演变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方言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学"是二者联系得纽带。现代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语音特征。通过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分析,归纳出宋代江浙13条语音特征,利用这13条语音特征,进行宋代江浙方言分区,结果发现宋代江浙方言分区大致与现代江浙方言区域分布相对应,也就是说现代江浙方言的区域分布在宋代即已具雏形,其中江浙吴语的划分与周振鹤、游汝杰根据现代方言区划和南宋政区界线相重合的部分所拟的宋代吴语的划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考索方言本字是追溯方言词源,揭示语音演变规律,寻求方言间时应关系的有效途径。本文考索了丹阳方言中的26个常用字,并着重与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作了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四川入声方言区入声韵母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四川返乡农民工的语言变异。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后认为,在语言接触的社会大背景下,方言变异已不可避免地发生,其基本演变规律为:方言变异不以语音条件为基础,词汇扩散是主要的方式;方言变异遵循着本方言的内部规律,以内部调整为主要手段及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8.
蟹摄和止摄在山阴方言中演变比较复杂。通过中古音韵蟹止两摄与山阴方言的读音比较看出,在语音演变过程中,蟹止两摄在山阴方言中保留了一些较古老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现代四川方言语音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认为四川方言语音系统的形成与元代以后的移民运动有密切关系,与迁入的时间层次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诗文用韵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代文坛的著名诗人,江西诗派的代表,一生作品丰富.考察黄氏诗文用韵,可印证、补充前人研究宋诗用韵的成果,为探讨宋代语音系统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同时对研究修水方言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意义.方言自古存在,即使用“通语“押韵,方言也必然无形中支配诗人的用韵.尤其是近体诗以外的韵文,往往会透露点滴方言信息.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择用人才问题,作了不少记载和论述.宋末元初,浙江宁海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作了<音注>.他在<音注>中对择用人才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些记载、论述和意见,对于今天,乃至未来,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季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十多年 ,对学报的复刊和发展卓有贡献。他既是优秀编辑 ,又是宋史研究的学者。季平是从特定条件下研读《资治通鉴》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发表学术论文 17篇 ,出版专著《司马光新论》。他有感于对司马光的不公正评价而提出一系列不同看法 ,在宋史学界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他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治通鉴》长编分修的具体分工问题,历有争论。学者多惑于《宋史.刘传》谓专职汉史,及受传统叙述中“魏晋”连书的影响,忽略了《通鉴》之魏纪、晋纪长编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而实际上两汉、魏纪长编由刘完成,两晋南北朝至隋之长编成于刘恕之手,范祖禹除了编修唐史长编外,还整理了刘恕遗留的五代史长编。  相似文献   

14.
"啥子"与"啥子+N"高频率出现在四川方言口语中,但关于"啥"字的读音,各类工具书说法不一。在四川方言中一般用"啥子"、"啥子东西",表示问物;用"啥子"、"啥子事",表示问事,三者同时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基于方言口语语料与方言文本语料,对"啥子"和"啥子+N"进行考察,充分描写它们在语义表达,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皇极声音文字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极声音文字通>是明代初年的一部音韵学著作,它因袭了<声音唱和图>的框架,但又突破这种格局的束缚,按实际语音来分类列字,保留了明代初年吴方言许多重要的语音材料,在语音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曾布日录》有着极重要的史料价值,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哲宗朝事迹时引录《曾布日录》甚多。其中原因在于:由于党争因素的影响,《哲宗实录》前后两次编修,内容不一,李焘只能参照其它史料对哲宗朝事迹加以辨析。而宋高宗对曾布《三朝正论》的欣赏,曾布及其子孙对《曾布日录》的曲笔及删润,使得南宋的舆论导向对《曾布日录》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7.
考《诗经·渐渐之石》篇,得出《渐卦》与《渐渐之石》无论是单个的"渐"字还是各自描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联系的结论,其中"渐"义应为"山石高峻之貌"。《渐卦》初爻辞有"小子"一词,各家解释不一,通过对先秦主要典籍中凡出现"小子"一词的各篇章的分析,可知《渐卦》中的"小子"指代"青年男子"。整个《渐卦》描述两件事:一是青年男子出征打仗之始末;二是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及艰辛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8.
《六朝事迹编类》与《舆地志》辑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事迹编类》,南宋初年张敦颐撰,名称六朝而所记重在建康,记六朝时代的建康史迹及其在隋唐北宋间的演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该书对于已经散失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大型地理志之一《舆地志》多有征引,或堪于较早文献所引相较,或为征引渊薮,也具有重要的文献辑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学风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漫 《南都学坛》2007,27(3):29-33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在历史上享誉甚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均与司马光踏实严谨的治学风格,即不取《春秋》笔法、立足“参考群书”、不语神怪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双陆不胜”、“鹦鹉折翼”反映的是武后还政于李唐的事情。这两则故事在历史上流传广、影响大,范仲淹《范文正集》、苏辙《栾城集》、李弥逊《筠谿集》均有引用。然而《旧唐书》未收二事。《新唐书》载有“双陆不胜”,《资治通鉴》亦载有“鹦鹉折翼”。实际上这两件事属于民间传闻,而这民间传闻又与佛经和佛经变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