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近代青海由于地处内陆边陲,传教士基于近代青海多民族、多宗教状况,制定适合青海地区的传教方法,形成了近代青海地区基督教传播的特点,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对近代青海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中的传教活动及有关文献概述──兼论近代西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教活动及有关文献房建昌本文主要探讨清朝后期以来至解放前西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西北以回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教...  相似文献   

3.
中国内地会在近代甘宁青基督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向甘宁青穆斯林传教的主要力量.内地会对甘宁青穆斯林的传教运动经历了兴起、发展、兴盛、衰亡等阶段,对甘宁青穆斯林社会造成强有力的冲击,推动了甘宁青穆斯林社会的革新运动.中国传道人参加了传教运动,且随着运动的进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传教运动没有改造穆斯林,反而改造了基督教传教士.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为了有效地向回族传播基督教,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对回族穆斯林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传教士对回族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本文以相关英文史料为主,就西方传教士对回族人口的调查与统计,以及他们对当时回族社会的"田野考察"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尽管传教士对回族社会的调查是出于传教的目的,但是他们的调查也留存了一批研究近代回族社会的珍贵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1879年6月22日中国内地会传教士义世敦进入青海,开启基督教在青海传播及其与伊斯兰教交往的历史。随后巴格道、劳受福、宝耀庭等西方传教士来青,对青海各族开展传教活动,但收效甚微,因此纷纷转往它处。在传教工作停滞的情况下,1895年河湟起义中传教士的积极应对及清政府的基督教政策,为青海基督教带来发展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有过多次友好相遇,后者对前者的传教活动予以有理有节地抵制,但感激前者在河湟起义后的慈善活动,此次慈善活动是近代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得以在青海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广西省是基督新教在中国进入最晚、布道区最少的省份之一,清末民初才有基督新教大规模进入广西.此前,广西境内天主教活动得较为频繁,是法国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主要的传教地.基督教在广西广泛开展的传教活动对广西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播的历史是广西近代城市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进入青海的传教士们在传播基督教义的同时,在当地为民众施医赠药、赈灾救济、兴办教育、引进农业品种和栽培技术、宣传科学知识等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虽他们所举旨在传播基督教义,以期实现中华归主铺平道路.但客观上这些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为近代青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观念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林英 《民族学刊》2011,2(2):55-62,86-87
综观近代中西文化互动与交流过程,西方文化往往表现更为主动、活跃与深入。其中传教士的活动堪称中西文化互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事实上不仅带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医疗、教育等理念,还使中国边地族群的许多文化事项和文物古籍也得到很好的记录与保存,并在今天已以各种方式不断“返回本土”供后人分享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浸信宣道会曾在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极度封闭的中国凉山彝族地区的传教活动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本文以美国浸信宣道会在华传教事业兴衰更迭为背景,记述美国传教士柯饶富等人在凉山彝族地区的新教传教活动,试图由此细节观察近代西方基督教浸礼宗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浪潮。  相似文献   

9.
明清传教士入藏传教,凡两百余年,先后呈现出三个阶段,即王朝统治者支持下的传教、传教士与僧人斗争下的传教,以及民族矛盾激化下的传教.基督教入藏传教,从宗教传播而言,其是一种宗教行为,客观上促进了西藏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它发生在殖民主义扩张的时代背景下,染上了浓重的殖民主义扩张色彩,因此不能将其单纯看成一般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初,受罗马教廷派遣前往西藏传教的卡普清修会传教士们,在历经40余年的艰苦努力,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后,最终却不得不撤离西藏,宣告传教事业的失败.究其原因,固然有西藏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因素在其间发挥作用,但基督教教义本身的理论缺陷,以及基督教传教士在西藏传教实践中奉行的排他主义宗教路线所引发的众怒,也是导致此次传教活动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杨军 《青海民族研究》2012,23(1):155-160
青海回族在漫长的历史形成、发展进程中,在坚守主流伊斯兰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融摄周围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周围少数民族历史上信仰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遗俗至今仍在青海回族,尤其是农村回族聚居区较为流行。这一现象可视为青海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融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青海省回族女子基础教育的现状 ,探讨了回族女子基础教育落后的根源 ,从而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回族女子基础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青海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地处内地、西藏、蒙古、中亚(今新疆)之间,此间发生的诸多事件,是明清交际时期中国和内陆亚洲许多决定性历史进程的源头.从雍正朝开始,青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行政区划单位,这里设立了理藩院新分支机构——驻西宁办事大臣,地位日益重要.在高度多样性的人类环境中,青海独特的历史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体系管理各方面都有着自我界定的中心,并牵涉毗邻的更大外部世界.青海学应该成为一项专门地域学科,其发展将促进整个中国和内陆亚洲各领域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赵春娥 《民族研究》2012,(4):86-90,110
民国时期,青海省大通县广惠寺寺主七世敏珠儿活佛与省教育厅联合创办了大通县广惠寺蒙藏小学校,成为近代青海藏区寺院开办带有世俗教育性质学校的典型。依据档案材料对该学校的建校过程和发展制约因素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青海区域教育及社会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5.
将旅游者生态足迹用于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出发点,是把地区的旅游生态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探讨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生态消费水平与地区生态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以青海省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2000~2007年旅游者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评价了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在可能改善的领域进行分析,探讨促进与改善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历代中央政府大都采取"安藏必先安青"的政策,所以加强公安工作,注重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青海藏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青海藏区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地位,认识警察职业能力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分析和探讨青海藏区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充分发挥公安教育在维护青海藏区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民俗文化的发掘与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民族个性鲜明,是青海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对青海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提出了开发中的一些思路,旨在说明,促进青海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挖掘青海旅游文化之内涵。  相似文献   

18.
青海牧区是我省一个特殊地区 ,调整结构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而青南牧区结构调整的任务重、难度大 ,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居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多元文化从来是源远流长与互补共存的,在新青海建设中青海人着眼于对先进文化的自觉追求、自觉建设、自信宣扬、自信扩展,紧紧围绕青海文化的独特价值,运用根基深厚、内容多彩的青海文化助推了青海经济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使青海文化以豪迈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赢得喝彩。其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表现出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心胸及重在建设与开拓的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